历史学科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预习

1,预习时间课前预习的时间和程度会因人而异。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因为成绩好的同学很少遇到听不懂或者听不懂的情况,预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明确知识体系和听的顺序。所以基础好的同学在每节课的间隙时间应用预习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对于学习较弱的同学,预习要更加细致深入,要在第一天进行。

2.预习过程一般是在上课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所有课程。把预习时间安排在每天复习时间之后,因为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掌握之前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每天坚持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一个小时左右,详细阅读书本内容。最好不要省略插图、插图下方的标题或解释、每页底部的脚注等。在预习的过程中,先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过程。遇到难题时,尽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果你不能理解,用铅笔标记出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注意老师对这一点的解释。预习中的思考是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你不在预习中思考,你就不会预习。预习的时候要把精力放在对知识的思考上而不是仅仅浏览和记忆书中的知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在预习中,把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都找出来,在课上或者课后,把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快速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消除这些学习上的障碍。

3.预览结果如何?也就是预习后对知识体系和知识本身有个大概的了解,对知识的应用方法也有个初步的感觉。特别是要用彩笔把难点或者看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这样上课才能更专心。可以先做每一节后面的练习,这样可以理解70%的新内容,做80%的练习。预习时,重点通读课本,把你认为重要的放在书上。不用什么都完全理解,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上课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如果课上没有解决,课后问老师。

4.对于知识点比较复杂的章节,在纸上做一个图表,把这一章的知识点分层次列出来,既能让听课的时候思路清晰,又能降低复习的难度,一举两得。

第二,阶级

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是初中生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首先要变“课堂”为“学校”,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同时要注意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好的上课习惯?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在课堂上听,记,练。上课听预习中的问题,必要时做笔记,通过一些练习巩固。上课方法可以参考“四个基本原则”:把握思路,先松后紧,因人而异,以我为主。要做到“四有”,即眼、耳、手、心。要养成双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记,以听为主。既有方法,也有习惯。其实一般的学习方法都是编程形成习惯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好课”既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上课最重要的是时刻跟上老师的进度,课堂上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不仅能快速的获取知识,还能牢固的获取知识。重点听老师讲课,尤其是老师讲不懂的地方,要百分之二百的集中精力听,边听边思考,看老师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不是只盯着问题的答案。你理解了之后,再回来分析一下你当初是怎么想的。当时怎么没想到呢?这样在听完讲座后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就会心中有数,以后做作业和考试也不会有大问题。认真听讲有助于你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一般学生能掌握8%或90%的初中知识。尖子生和普通学生的一个区别就在于能否弥补知识上的漏洞。那些漏洞往往是为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否看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出问题中的未知条件,就靠它了。这是考试和做题时深刻理解题目和答题的基础。

2.课堂上积极答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的想法,还要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就举手告诉老师,这样你就能在课堂上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变被动听讲为主动互动的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对回答主观题也很有帮助,课堂会变成一种很有趣的学习活动。另外,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注意与老师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和理解新知识,得到老师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3.注意听课。历史课一定要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以及那些必须记住的岁月。

4.听课需要“批判性吸收”。有时候听课往往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老师自身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听课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学生,不要太受这个影响,要善于批判地吸收。另外,要善于倾听,善于分析,善于总结。比如这堂课老师讲了一百句话,就要区分清楚哪些语言是结论性的,哪些是解释性的,哪些是过渡性的,这些语言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要记哪些单词等等。

5.课后“冥想5分钟”很有学问。一般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和后几分钟都很重要,因为通常老师会在前几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后几分钟复习这节课的内容,所以这段时间你一定要认真听讲,这样可以减轻课后复习功课的压力,非常有效。同时,课后要多注意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快速整理一下刚才上课讲的一些关键观点。所以课后冥想5分钟相当于课后复习50分钟。

第三,做笔记

做笔记是一门很少有人学习的学科。会做笔记的同学,上课可能记的不多,但是很有效。有些同学的笔记只有自己看得懂,但也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学记了很多笔记,上课几乎一直在记笔记,不仅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听课的效果。所以对每个学生来说,学会有效地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1.怎么做课堂笔记?

记笔记以预习为主,重点记录老师用最简单的语言谈论话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眼、脑、手、心同步运动的智力活动过程。课堂笔记,首先要记录老师讲课的要点(不是每句话)。特别注意笔记中老师要求回答的重点、难点和问题,课后消化。记笔记不是记老师的板书,主要是听课的时候自己思考,包括老师教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回答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是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板书少的时候,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思考。同时,一定要快速捕捉到他的关键语言并写下来,这样才能更完整的记录老师的思考、分析、论证过程。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先了解老师的分析思路,课后再根据这些勾勒出来的东西来充实完善笔记。

2,课后笔记要消化吸收,要做好自我监控。课后要通过笔记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笔记是帮助你复习的工具。除了记下老师讲解的内容,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做过的练习卷和试卷上的要点和错题也是很有用的。有空可以打开这些错题,在每次考试复习前仔细阅读,可以作为一个教训,避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失去不必要的分数。

3.备注:1)每门课最好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不要在一本书上同时记几门课的笔记,这样会很混乱。可以准备几支不同颜色的笔,突出重点,通过颜色区分不同的内容。

2)这个计划包括:第一,在预习和复习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堂上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要有一个计划;第二,在记笔记的格式安排上,一定要提前有计划。比如,可以在每一页笔记的右侧画一条竖线,留出1/3或1/4的空白,用于课后填空,或者写自己的经历。左边的那半页是用来做课堂笔记的。

3)记笔记一定要有重点,有条理。另外,要学会一些提高记笔记速度的方法,以提高记笔记的效率。可以简化一些文字,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只要你以后复习,理解了。

4.整理笔记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是笔记的升华。另外,要及时回顾笔记里的东西,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利用和尊重,同时也能充分体现笔记的价值。

5.值得你注意的是,记笔记和听课是相辅相成的,听课是记笔记的前提,而记笔记是对听课的补充和巩固,两者缺一不可。你必须协调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不能只听不记,也不能只记不听。

第四,复习

复习的方法很多,效果会因人而异。关键是要形成适合自己情况的复习方法。只要你觉得效果好,就要坚持下去,让它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结果就会好。当你还没有找到非常有效的复习方法时,不妨借鉴一下成功人士的经验,这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复习方法的捷径。

1,复习要把握好时间和频率①时间:当天复习所学内容。时间越晚,遗忘率会越高。复习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看书和笔记来回忆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做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和加强。

②频率:复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没有人可以只复习一次就一步到位。当天复习学过的内容,三天再复习一遍,周末整体复习本周学过的内容。还要实行“周期复习法”,以一个月为周期。比如学习第四单元的时候,除了本单元还要复习第一单元;复习单元三的时候顺便复习单元二,这样可以有规律的复习前面的内容,不会一下子占用太多时间。另外,要分阶段、考前复习。

2、复习方法复习的时候要抓书,坚持看书。掌握了教材,就掌握了考题。平时学的东西可以说是一颗明珠,复习就是一根线把学过的东西串起来。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重点放在知识上的薄弱和缺陷,以及课程本身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白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在哪里。复习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重新加工的过程。复习的时候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吃透,熟练运用。

复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试着回忆”复习法,即不先看书,回忆老师上课的主要内容。有人称之为“看电影”。一边回忆,一边写在纸上,想不起来的内容留白。整个过程结束后,打开课堂笔记和书本对比,非常有利于检查听课和学习的效果,尤其是那些回忆不起来的内容,或者回忆错误的内容,对比后会印象特别深刻。或者睡前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努力记住今天老师讲课的要点。当记忆被打断的时候,拿出你的课本和笔记本再看一遍。这种方法节省时间,效果非常好。

②“内容-内容-联想-内容”四部曲法的日常小复习,通常以课本为主,辅以少量的小结和讲解参考书,并进行少量的练习,以检验其掌握程度。要完成一个大的学习阶段,需要大规模的统一复习。一般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走,也要多安排时间复习自己差的科目,争取把复习中的问题全部解决,不给考试留下任何疑问。这个需要前后联系知识点,总结一些技巧和规律。“内容-内容-联想-内容”是一个四部曲的系列,即:第一,翻到内容,整理章节的知识脉络,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然后翻到具体章节,逐字阅读,以便详细了解每一个知识要素;然后回忆、联想书中的知识点;最后要做的就是再次翻到目录,在脑海中复习。

第五,做作业

1,做作业作业的步骤应该是“想、问、集”

做作业前有一个思考过程很重要。换句话说,不要开始写作业,而是先复习当天的内容。可以采取学习日记的形式,就是把当天学到的知识点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回想,哪些我已经掌握了,哪些我还没有掌握。

(2)仔细审题,一定不要看错。很多同学在考试中经常会因为看错了题而丢分,所以把题的意思如实、坚定地说清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3)分解成各个部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分解各种因素,各方面,已知的,未知的,潜在的已知条件等。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尤其是材料分析,如果没有耐心分析题目,就会因为无从下手而无所适从。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出发。

2.作业注意事项①做作业尽量不要依赖书本,把作业当成考试,认真独立完成。自己不做,千万不要抄别人的作业。

(2)注意不要拖延太久,争取高效率,绝不拖延。

第六,自学

自学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学习过程,因为很多初中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自主学习,也就是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有一套自学的方法。

①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因为毕竟要靠自己去学,而老师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很多东西需要课后去学习。如果你只是满足于掌握课堂上的知识,想要取得更高的分数会有点困难。所以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除了掌握那些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意更大范围的自学。通过自学学到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还可以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②自学一定要讲究效率。关注你最兴奋最好的学习时期。自习时期分为在校自习和在家自习。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家学习,都要抓紧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七、阅读

书有很多种。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不同的阅读点。读史书主要是了解书中记载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掌握了这些关系,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读这类书的时候,不必太在意一个字一句,一定要按顺序读。在阅读每一章的时候,你最关注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然后用这四个要素把整本书串起来。

对于课本,初中生的通病是“不想读”或者“看不懂”。一是认为“教材简单,不值得读”;二是认为“老师已经说过了,没什么新意,没必要再读一遍”;第三,读书有很多障碍,不想读书。其实读书也很重要,一定不能忽视。提高阅读效果,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课前阅读”,即预习和“粗读”,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疑惑、心中有疑问就进课堂;做作业前再读一遍,即复习,要求“细读”;训练中遇到难题,要反复阅读相应章节,要求“精读”。另外,在阅读教材时要抓住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形成本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零碎的、点点滴滴的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阅读的滋味,真正体会到“书是最好的老师”,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方法,自学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八、记忆

记忆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历史知识不等于掌握历史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才能在需要用到所学知识的时候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就学习而言,理解是必要的过程,但记忆才是最终目的。对于历史来说,先记住可能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1,记忆规则一般规定记忆时间,一个人可以不受干扰独自记忆。在记东西的时候,不要只是默读,要尽可能多的使用感官,比如边读边写。要注意的是,不能老是打开书。背完东西,一定要合上书,在脑子里念。有时候,记不住的时候,不要马上翻,要努力去记。如果实在记不住,再看一遍。

睡前最好回忆一下自己背过的东西,因为睡眠中没有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刚刚背过的东西可以不受干扰。

如果书的内容太散太杂,那就先在一张大纸上画个图,然后自己总结一下组织再背。这就相当于把分散的个体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去记忆就容易多了。每次的记忆量也是有讲究的,要定量记忆,久而久之,效果会逐渐显现。

最后我强调一点,光有好的记忆方法是不够的。有些知识是需要扎扎实实背下来的,根本熟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