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发展
中秋节是当地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说:“说是先人还魂,有咸衣酒荐。虽穷,不敢缺。”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7月酷暑,要换衣防寒,而且“7月为火,9月给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秋节比七夕和清明热闹得多。人们以家庭为单位传承祭祖习俗,先祭祖、择时荐食的古老习俗直到民国时期仍是农村中元节习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寺庙也增加了对“抗战阵亡将士”精神的祈福。
在20世纪50年代,中秋节仍然很热闹。但后来被视为鼓吹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上,中秋节由商人在官方援助下经营,但到了50年代末,大多数商人已经转型,无力承办,没有官方援助,自然消失了。
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举办了最后一次中秋节。琼海到处都有茄子做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期间,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禁止,中秋节也未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传统节日逐渐回归,但中秋节却受到了冷落。
2010 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新入选项目)名单。香港特区申报的“中秋节”入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