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历史书?

读史书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工程,不能孤立地、碎片化地读,而且涉及面很大。想读汉书,就得涉猎先秦史;想研究三国,就要清楚汉代的名门望族和南朝的名门望族。要理解宋朝对吴的打压,就要追到五代,再追到中唐,再追溯到安史之乱,直到初唐用吴,隋朝的战功甚至北魏的六镇。一条主线连着几百年,因果显而易见,不容忽视。

这只是政治史的一个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使用、法规制度、文学氛围、气候、地理等。,都影响了当时人的行为。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都不可避免地由多重因素造成。单看历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去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几个维度叠加才能理解背后的动机。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几次大规模入侵南方。如果将气候曲线叠加,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进一步的调查将表明,它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如果你回去看看相关的史书,你会觉得豁然开朗。

再比如孟尝君说的“孟尝君以前晚上招待客人,一个人捂火。”。客人们很生气,都不吃了,辞职了。孟尝君自持其米不如其人。客人尴尬,自鸣得意。“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叠加一下家具发展史,你就会明白,当时还没有宽面高脚的桌椅,坐在座椅上用的是短腿和膝盖。这种家具结构和人体工程学决定了我们不能聚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只能分开吃。别人吃的东西,眼睛不好真的看不见,误会是难免的。看看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在其中,宾客围坐在高桌旁,但食物却是一人一份,可见五代十国是分餐制向合餐制的过渡时期。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来看鸿门宴,你会立刻汗流浃背。当时由于分餐制,大家之间隔着一段距离,所以项庄不得不以剑为借口接近刘邦,给别人反应时间——如果是分餐制,大家共用一张桌子,就算项庄早一点从桌下捅出来,中国的历史也就改写了。

就入门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的基本功就是看图。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看图。史书很大一部分是侧重于山川地理。历代有注本的,在地名考证上也要下功夫。不了解地理和行政区划的划分,就无法理解围绕这些东西的政治军事行为,不知道它的价值。读者如果不知道敖仓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知道它与关中的地缘关系,就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施立在听说项羽放弃敖仓时喜出望外,并祝贺刘邦“楚人拔荥阳而不固守敖仓,反而东引,使守军兵站高处,这就是天庭何以如此富庶,永远不会明白楚汉为何围敖仓而战。”如果读者不熟悉十六州的地形,他们不会理解岩云南部不再有障碍,中原将被摧毁。他们自然不会明白,宋朝对十六州的执念不仅仅是自尊,而是安全感。

古人不快,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专著和工具太少。光是研究这一条就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理解。好在我们生在现代,比他们幸福多了。推荐业余历史爱好者用好谷歌地图,百度地图不方便就不满意。读历史的时候还可以切换行政区划和地貌,放大缩小,非常方便,还可以测量距离。一大堆不知所措的历史事件被放到地图上,被哭的时候突然觉得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