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父亲的信息

吴祖光目录[隐藏]

传记

作品评论

过去事件的简要收集

生命的概念

书目年表

(1917—2003)

[编辑本段]传记

吴祖光,又名吴、吴少,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和导演。出生于江苏武进,1965438+21,2007年4月出生于北京东城小草工厂的一个大房子里。他的家庭为吴祖光提供了文学环境。其父吴瀛参与创办故宫博物院,擅长诗词书画、篆刻和古代文物鉴赏,对吴祖光的文学生涯影响深远。同年,吴祖光毕业于北京孔德学校。在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一年后,要聘请南京戏剧学院校长办公室秘书。1934发表的小说《宫娥怨》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七七事变后,随戏剧学校赴湖南、四川教授汉语和中国戏剧史。1936毕业于中法大学文科系。65438年至0937年,吴祖光担任南京国立戏剧学院校长办公室秘书,同年创作了抗日话剧《凤凰》,成为国立剧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随后创作了《宋正琦》、《雪夜归来》、《林冲夜奔》、《牛郎织女》、《青春之旅》等剧目,收入《吴祖光戏剧选》。1945年,由他主编的《新民晚报》副刊率先刊登了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1946年在上海创办《新民晚报》副刊《夜杯》、《清明》杂志,还创作了《捉鬼》和新剧《嫦娥奔月》,痛斥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逃往香港。65438年至0947年,执导并执导了《中国之魂》《青春不要被忽略》《山河泪》《春风秋雨》《雪之夜归》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先后创作了反映纺纱女工的电影《红旗歌》和儿童剧《除四海》。1954之后,吴祖光执导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电影,为梅兰芳、程两位京剧大师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63年与妻子辛合作改编评剧《花为媒》,成为评剧舞台上的一部成功力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武则天》、《三桃三泉》、《江湖浪子》、《新传奇》、《三俗宴》等。

1937至1948,吴祖光曾任南京国家戏剧学院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国戏剧艺术社理事,《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编辑,香港大中华电影公司董事,香港永华电影公司董事。1949后,吴祖光历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主任,牡丹江艺术团团长,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1957被错划为右派,北大荒劳动下放。1960回京,先后在实验京剧团、北京京剧团担任编剧,创作了《武则天》、《秋凤黄》、《三大桃三春》等剧目。65438-0979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京剧《红娘》和话剧《闯江湖》,都很受欢迎。他是第五届至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出版了戏剧集《雪集》和散文集《艺术之花》,还执导了多部艺术片,其中梅兰芳的《舞台美术》、《洛神》、《荒山泪》等为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留下了珍贵的素材。65438年至0960年,回到北京实验京剧团、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编剧,创作了《三桃三春》《三俗宴》等京剧剧本。评剧《以花为媒》改编的电影剧本,可视为戏曲革新的典范。“文革”结束后,吴祖光根据妻子新的生活经历创作了话剧《江湖浪子》。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编辑本段]作品评论

▲《三桃三泉》

20世纪60年代,吴祖光的作品1983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色彩斑斓的舞台艺术专题片。

五代时,闯荡江湖的英雄郑恩路过蒲城县,因偷西瓜被观瓜女子陶三春暴打一顿。赵匡胤看到她天资出众,容貌出众,便撮合了一对。郑恩和陶三春结婚了。

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赵匡胤被封为南平王,郑恩被封为北平王,郑恩获准迎娶三春。三春离别后日夜思念郑恩,钦差大臣让她进京结婚。她没有穿羽衣,骑着一头驴,带着她的弟弟胡涛去了北京。

他们来到汴京城外的十里堡,见到了赵匡胤和郑恩派来的将军高怀德。高怀德化装成红胡子,扬言要让陶三春做他的妻子。陶三春听了,大怒,和他打了起来。经过一场激战,陶三春打败了“相马”。高怀德无奈之下,吐出了真相。陶三春听到这个消息后,怒气冲冲地闯进皇宫,想找郑恩算账。

郑恩看见陶三春闯进金色大厅,悄悄地躲了起来。柴荣见三春不尊重平台,就命令御林军把她拿下。御林军又被三春打得落花流水,大将高怀亮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柴荣只好命令赵匡胤连夜找到郑恩,为他们证婚。

郑恩问十里堡是如何实现的。高怀德谎称自己射了一箭,把三春射下了山。郑恩听后,认为三春的威风已经毁了,于是就回府结婚了。郑恩为了摆架子,甚至在新房里说自己渴了,让三春给他倒茶。三春压住怒火,不予理会。当他发现桌子上的卖油香肠时,他认为三叉故意羞辱他,并要求女仆用带回家的方法惩罚三叉。三春忍无可忍。他和郑恩联手,几个回合就把郑恩打倒在地。郑恩知道自己被打败了,跑出洞房,甚至打电话给高怀德求救。高怀德跑了。

柴荣和赵匡胤闻讯赶来劝架。在他们面前,陶三春把卖油作为郑氏家族的家法,以示不忘根。郑恩跪下来道歉,这对夫妇和好了。柴荣封陶三春为勇敢的夫人,获准参政。

▲「花为媒」

这部电影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出品,吴祖光编剧,被认为是传统戏剧革新的典范。

王俊青和他的表妹李悦娥,青梅竹马,彼此深爱着对方,他们发誓要结婚一百年。王太后渴望她的孙子,并要求阮妈为峻青做媒。阮妈嫁给了才貌双全的张五可,峻青拒绝了。在被王太后诘问后,峻青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除非月娥不娶,否则从不与人同理心。太后无奈,让阮妈去月娥家说亲。

月娥的父亲李茂林认为男女私情见不得人,坚决不允许结婚。峻青得知这一情况后,病情越来越严重。王太后很担心,阮妈提出一个计划,鼓励峻青去张家花园相亲。她认为只要峻青看到吴克,她就会爱上吴克,这就成功了。但是峻青病得太重,不能去。阮妈又生了一个打算,叫表妹贾去相亲。应均和吴克在花园相遇,这说明他英俊潇洒,并送了一朵红玫瑰作为定情信物。应均把红玫瑰送给了峻青,但峻青拒绝接受。阮妈向王太后进言,不如先嫁给吴克。峻青必然会屈服,王太后会定期会见和结婚。

月娥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难过。月娥的母亲知道女儿的担心,趁父亲不在,把女儿用假名送走了。月娥先被送到王家嫁给峻青,五轿子到的时候他们已经结婚了。五能见之,怒不可遏。她在花厅里大吵大闹,然后马上闯进洞房,严厉地质问无言以对的峻青。阮妈见此情景,不知如何是好。忽见贾站在旁边,拉着他进了洞房。于是,这对恋人,微笑着,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花为媒》精彩歌词节选

送你一朵玫瑰。不要笑

(张五可唱)打电话给王俊青。你来得正是时候,不顾女孩发烧。我的心脏无法停止跳动。有件事我想问你。仔细听着。我该不该为婚姻烦恼?我应该说我一文不值吗?你说我心弱,手不吉利,又丑又无能,身材也不苗条。我们今天在花园见面,我让你仔细看看花。看看红玫瑰,看看含羞草,看看藤蔓,看看弯腰的柳树,看看兰花,看看芙蓉,看看我花园里美丽的花朵。迈出一步,凤凰展翅;走两步,彩云飘;五能连步走,簪环嘹亮,笑你小秀才为花颠倒,垂目散魂。

这是我的淑女和绅士。

(张五可唱)张从上到下仔细打量这个闺女;为什么她的头发这么黑?为什么穿衣这么好看?太阳穴蓬松光秃秃的为什么要用桂花油?万高-冯的代码既不向前也不向后,还有一个名字叫仙人集。银丝线在鬓角穿了一只珍珠凤凰,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就像金鸡点头。芙蓉脸,眉毛像远山秀,杏眼有穿透力,她的鼻子很高,长着一张樱桃小嘴,牙齿像玉,嘴唇像朱,不薄也不厚,她的耳朵上戴着一个叫做红金钩的东西。我穿着红绣衫,云扣金边,万言环绕,一只狮子解下腰带,卷出绣球。里面一件小衬衫,她的袖口有点细;她整了整妆,举起手,稍微用力,就穿透了袖子;十指如笋,手腕如白藕。人天生有一双灵巧的手,巧娘生了这个漂亮姑娘?穿八裙,褶云皱,都是锦绣缎。裙下红鞋露,花盖,金线锁,五色绒绳合。巧手难以形容,但画的不好。生得帅,动作浪漫,动作浪漫,动作浪漫,动作好浪漫。我猜不透这个好女孩是谁。美丽的仙女比她还丑,嫦娥见了都害羞。年轻人不够爱,也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老人看到她,微笑着点头表示赞成。这样的女人真是世间罕见,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暴风雪夜归》

这部剧是吴祖光的代表作,完成于1942,由吴祖光本人于1948拍成电影,香港大中华电影公司出品。

20世纪40年代末,在一个寒冷的雪夜,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走进了苏宏基家的花园,手里拿着那棵枯萎的海棠树,仿佛在寻找他过去留在这里的影子。

20年前,在这座大城市,出身贫寒的京剧演员魏连生饰演花旦。达官贵人、青年男女,甚至普通大众都被他的声音和情感迷住了。他人脉广泛,经常帮助贫困的邻居,受人敬仰。

朝廷大臣苏宏基,以走私鸦片起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的四姨玉春,本来是烟花姑娘,后来被苏宏基赎为妾。玉春,怀着一颗渴望自由和幸福的火热的心,不甘于过着牢笼般的富贵生活。她通过学习戏剧认识了魏连生,告诉他自己悲惨的生活经历,并邀请他到她自己的小楼,然后她去看了扶苏的生日演出。两人过去有过相似的经历,两人都成了富人解忧失尊严的玩具。于是,他们出于怜爱,约定私奔,走向自由。这时,莲花从窗口摘下一朵海棠花,送给了玉春。没想到,这一切都是连升推荐给苏家管事王新贵的。

这个阿谀小人竟然忘恩负义地向苏宏基报告了这件事。当宇春如约离开时,王新贵带领几名打手将宇春接回,而连生则被驱逐出境。两人道别,从此天各一方。二十年后,连生拖着过早衰老的身体回到了故土,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宇春是苏宏基给天南盐运使徐福做妾的。荷花感慨万千,在那个雪夜,静静地死在海棠树下。

[编辑本段]对过去的简要总结

▲“二流馆”很奇怪

对于自己的命运,吴祖光生前也有过回顾和回忆。“二流馆”是他无法摆脱的创伤记忆。

黄苗子,出生于1913的画家,上世纪80年代末在澳洲生活了近十年,曾在昆士兰州格里菲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是二流大厅的见证人。他在北京的公寓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流馆是一场荒诞的闹剧。

二流会馆最初的形成和一个叫唐瑜的人有关。仰光华侨唐瑜,上世纪60年代初活跃在上海电影界。据说他因为反对包办婚姻,逃到了上海,后来又搬到了重庆。唐瑜在仰光有个哥哥,是个富商。有钱的兄弟是兄弟,关心他的兄弟。唐瑜的哥哥给了他一把金梳子,并告诉他,如果他没有钱,可以用一把梳齿换钱。唐瑜拿着这把梳子突发奇想,把金梳子卖了,用拿到的钱盖了房子。

新房子在不断建造,房子都是用当地的材料建造的。大部分都是用当地很容易获得的巨大竹子做的,绑起来做屋顶框架,门窗。然后里外抹上灰泥,盖上屋顶,就成了客厅。这种在当地统称为“绑屋”的建筑,经过精心的加工,可以变成漂亮的西式住宅。唐昱建了不止两三栋房子给朋友住,他的第一栋房子陆毅是给夏衍一家住的。

吴祖光在《二等堂的回忆》中写道:唐瑜最后盖的最大的房子在侧村,是从中堤路到四堤的下坡。它有一个宽敞的客厅和三间卧室,装修得很好,取名“碧庐”。“毕鲁”与“壁炉”谐音。唐瑜特别喜欢壁炉,客厅里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壁炉。

黄苗子说,唐瑜的碧庐是重庆文艺界的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朋友们都愿意来这里相聚。Bilu现在就像一个沙龙或者俱乐部。那段时间,吴祖光是碧庐的活跃人物,在重庆的岁月,是吴祖光一生的鼎盛时期。在重庆,戏剧成了最流行、最时尚的文化活动,吴祖光的《义之歌》、《青春之旅》、《牛郎织女》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戏剧。

碧绿全盛时期住着十几个租户。有一天,徐炳(徐炳是解放后的统战部长,当时在重庆主管文艺)和郭沫若来到碧庐,住在那里的人还没有起床。徐炳说这些懒汉真的很懒。其实当时大家都参加了演出,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三四点了。当时,大家刚刚学会了一个陕北词“二流子”,所以老郭说要给他们起个名字“二流堂”。“二流会馆”的名号由此而来。

但是吴祖光不喜欢这个称呼。他一直勤于写作,不太喜欢聚众聊天。

抗战胜利后,大家各奔东西。65438到0947,吴祖光去了香港。到香港后转做电影导演,给他带来了新的人气和丰厚的收入。

吴祖光9月回京1949。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新的国家,还有幸福的婚姻在等着他。

当时,演员戴浩和余夫妇租住在东单西观音寺34号的一栋老式大别墅里。入口是一排六间平房,与一栋大楼相连。他们把一栋楼转租给盛嘉伦。音乐家邬析零一家住在楼下的一个大房间里。此外,跨院的两间平房由黄苗子和余枫租用。故友再次相聚于此,还是碧庐的老人们。于是马上传开了,说“二流馆”在北京重建。

吴祖光租了一排平房,六个房间。他和新就是在这里结婚的。

辛小时候被卖到天津,在天津的贫民窟长大。父亲卖糖葫芦,母亲不识字,一家人靠唱歌为生。她6岁学戏剧,14岁成为女主角。1949,当新22岁的时候,她开始去北京闯世界。她在北京遇到了吴祖光。在北京,吴祖光和辛的婚姻一时成名。

吴祖光是“二流馆”的活跃人物,青年艺术家经常去找他。杜高、钱庄和叶涛经常聚集在他周围。这些人被视为“二流会馆”的“小家庭”。

1954年,深受“二流会馆”人际关系影响的吴祖光买下了位于帅府园马家庙9号的18房新四合院。他带着住在上海的爸爸妈妈来到北京生活,当时他的父亲中风后已经病了很多年。

在当时的"肃反"运动中,"二流馆"发生了一些事情,有人认为这个地方很奇怪,为什么很多艺术家在那里进进出出。老齐白石和梅兰芳,年轻的杜高和格兰奇,艺术界和音乐界的人,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很多人开始怀疑。随后,“二流馆”的“小家庭”成员被认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来往于“二流馆”的人被认为是“胡风集团”的外围组织而受到审查。

1957,“二流大厅”再次被查,一个专案组过来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只是聊了聊文艺,聊了聊。工作队不相信。画家张定想在1957开头办一份杂志,他正在等待申请的批准。这件事也被专案组立案了,说“二流馆”要办机关刊物。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成立“二流馆”这个组织,被问的人都说根本没有这个组织。但也有人故意落井下石打人,说“二流馆”有馆印。因为盛嘉伦让王的哥哥刻了一个“二流堂”,当时他说是堂印。吴祖光买了一些年画,是几个小朋友画的。题目是“百玩不厌”。吴祖光喜欢那首《百玩不厌》,给每个朋友都发了一份。他把“百玩不厌”挂在墙上,其他人都不挂。那种“百玩不厌”被视为“二流馆”的标志。当时,匈牙利发生了“佩托菲俱乐部”事件。“二流馆”被视为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

1957反右运动开始后,很多“二流教会”被划为“右派”。

今年五月,党中央号召大家在整风运动中帮助党。“你什么都知道,你什么都可以说;说者无罪,听者被警告。”吴祖光已经停止了自己一直不感兴趣的电影工作,急于写一个新剧本,取名为《吹一池春水》。然而,人们不断从家里来,打断了他的写作。很多报刊杂志的记者,很多谈时局的朋友,甚至一些做文化领导的老前辈,都要求吴祖光陪他们去一个民间小剧团“放火”,更明确的是,他们奉命要求吴祖光发表意见,写文章给领导提意见。而吴祖光对文艺界的领导,确实是意见颇多;但是吴祖光在他家里遇到了阻力。

这种抵制来自他的妻子新夏风,当她听到吴祖光的一些意见时,她感到厌恶甚至害怕。她认为,在旧社会,她吃了很多苦,多亏* * *生产党救了她;今天的领导方式虽然有问题,但比旧社会好多了。吴祖光说:“这次* * *产党请大家出主意,为了改进工作,是毛主席要求的。”她说:“你也不许提!”

5月31日,周扬、杨汉生邀请吴祖光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一个会议,派人去接他。车在大门口按喇叭,接他的人催他,他温顺的妻子却一反常态不愿意放他走。新夏风叉着腰站在门口,不许吴祖光出去。没有扭转乾坤的余地,吴祖光一把推开妻子,离开了。他听到妻子在哭,但他没有回头。他跑出院子,出了大门,上了公共汽车。

吴祖光回忆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女人如此无礼,真的后悔一辈子。”

从后果来说,妻子的阻挠是对的。当天参加会议的只有马思聪、金山等五六个人。后来,吴祖光在那次会议上的发言,被他的前任田汉先生以《党‘亡羊补牢’不要领导艺术工作》为题,刊登在报纸上,成为吴祖光反党的铁证。

吴祖光被打成“右派”,被打成反革命右派。

1958初春的一个早晨,雪下得很大。吴祖光去父母的房间向老人告别。他将带着一支500人的庞大右派大队去北大荒劳动改造。早在几个月前,吴祖光开始被批判的时候,他就把所有相关的报刊从父亲那里收走了,所以生病的父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儿子的去向。他分手时面带微笑。当时,吴祖光并不知道这是对父亲的告别。第二年,父亲去世,距离吴祖光在春耕的地里干活时收到北京发来的殡仪馆电报,已经过去半个月了。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起初,风波并没有波及到吴祖光。当“走资派”和当权派都被揪出来了,老右派又被揪出来了。“二流馆”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这一次,堂主不再是吴祖光,夏衍成了后台老板,而实际斗争的矛头直指周恩来。

“二流大厅”被政治化了。一开始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文革期间,被批判为“反党、反革命、反社会主义集团”。这次是大事。江青亲自抓的案子。“二流馆”的人被关了起来。吴祖光再次下放劳动,、余枫被投入监狱,戴浩被劳动教养。

1979 6月19文化部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撤销二次元厅活动报告。此时,“二流馆”和“小家”的剧作家王明在安徽劳改营受尽折磨而死。戏剧家格兰奇,不能忍受每年的苦难,英年早逝。黄苗子和余枫被监禁了七年。

▲最后的岁月

在他的妻子新去世后不久,吴祖光因为抑郁和年老以及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栓塞而三次住院。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平日里,他经常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群,脸上挂着微笑...他经常坐在轮椅上,由保姆陪同下楼散步或者去理发店刮脸洗头。这是他最愉快的时光。

吴祖光从小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前,虽然他把自己和新的书都捐给了京剧学校,但后来他收集的书堆满了家里的书柜。

吴祖光也喜欢看足球比赛,几乎每场都看。他的女儿吴双笑着说:“爸爸老了,经常在看电视时打瞌睡,但这在足球、拳击和京剧中从未发生过。尤其是看足球比赛的时候,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时地嘟囔着‘犯规’...虽然他年老体衰,脑子也不如以前了,但是看球的时候表情很丰富。”

吴祖光偏爱甜食,尤其是汉堡包。为了逗老人们笑,还特意养了一对小宠物——宝宝和PP,吴最喜欢PP。每当他看到PP在屋子里跑来跑去调皮捣蛋的时候,脸上总会露出舒服的笑容。这两只可爱的小动物成了他的“宠儿”。吴祖光经常接触他们,逗逗幽默地说,他家有“八张嘴”——自己、女儿、女婿、孙子、两个保姆,还有宝宝和PP

[编辑此段]生命的概念

吴祖光生于1917年,当时军阀混战,国家处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时期;作为一个成年人,恰好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民族危亡;直到新中国成立,吴祖光正值壮年,这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显而易见,十几岁时,他就成名了。当时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优秀剧作家,应该写出了更多能揭示时代面貌的戏剧作品。可惜没多久就把整个国家推到了只允许说梦话,禁止说真话的状态,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十年浩劫。劫后能最终留存,步入老年,是仅有的一点凄凉的幸运;我一直觉得吴祖光先生这样的人真的很不合时宜。我想,和吴祖光一样,经历过那些时代的人,也有很多感叹人生生不逢时的人。吴祖光的好友、画家黄苗子曾寄语吴祖光:“生不逢时,才气横溢。”这八个字,一方面很自然地评论吴祖光,赞美他的才华,哀叹他的遭遇,另一方面为什么不能是针对黄苗子自己的处境呢?

但吴祖光不同意朋友的留言,总结道:“我生下来就不介意死。”吴祖光经常和朋友表达这样一个意思:20世纪最精彩的60年都赶上了,怎么能说是“生不逢时”呢?晚年的吴祖光书法自成一派,典雅端庄,慷慨大方,求书者络绎不绝。据说吴祖光一直把“生逢其时”四字书送人,前前后后写了几千本。无论是权贵还是王,都是这四个字。但我看到的这一张,虽然雅致,却不是用毛笔写的,而是用硬笔写的,应该是在微明无力写字的时候写的。这也显示了吴祖光先生豁达的心境。

吴祖光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多顺利,相反可以说是坎坷与磨砺。进入新社会后,和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无一例外地遭遇了不堪重负的灾难。晚年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却因为一篇《国际贸易案》的论文惹上官司,持续数年,不得安宁。但是为什么吴灿祖光一再告诉人们他是“生逢其时”呢?我的理解是,一个像吴祖光这样老实、敢说真话的人,有一种传统文化中我们常说的“书生”精神,有一种威武的气节。因为这种“士”的精神,这种威武的性格,他们不局限于一时一人,一时一物的得失,不是基于个人的小点,而是基于风景,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整个时代,个人自在芥菜籽。安如五岳之山,静如平湖秋月,君子观天下。吴祖光晚年的豁达,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此段]书目年表

▲作品参考书目

凤凰(剧本)1939,生活

宋正琦(剧本)1942,出版部文艺奖学金管理委员会。

牛郎织女(剧本)1943,文琪书店。

《夜奔》(剧本)1944,林炜出版社。

童军(儿童剧本)1944,新联出版公司。

《暴风雪之夜归来》(剧本)1944,新联出版公司。

青旅(剧本)1945,悟。

后台的朋友(散文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

嫦娥奔月女神(剧本)1947,开悟。

林冲夜奔(剧本)1947,悟。

捉鬼(剧本)1947,悟。

艺术之花(散文集)1955,新文艺。

雪集(剧本)1955,人文

画家齐白石(报告)1956,北京。

荒山之泪(京剧)改写,1957,戏剧。

《走遍青山》(剧书)1979,群众

寻凤集(剧本)1980,四川人。

远方的一个世界(剧本)1980,四川人。

江湖奇遇(剧本)1980,剧情

吴祖光戏剧选1981,戏剧

童童(脚本)1981,陕西人。

花为媒(电影文学剧本)1981,河北人。

枕下收藏(诗集)1981,山西人。

吴祖光论戏剧(论文)1982,戏剧。

吴祖光散文选1982,江苏人。

牛女姬(手迹)1982,宁夏人。

吴祖光的愁(传)1986,四川文艺。

▲研究资料参考书目

《暴风雪夜归》(王政等编著)舞台艺术1984,戏剧。

吴祖光愁(许,张杰)1986,四川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