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国家的货币升值过?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人民币升值在中国是怎样的体验?

日本

日元升值对日本国内物价的影响。从1971放弃日元固定汇率,从8月1971到2月1973,日本实行高度管理的弹性汇率制度。在此期间,日本试图刺激内需以增加进口,缓解日元升值压力,甚至不惜付出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代价。到1973年夏天,日本的CPI通胀率已经上升到10%。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在1974上升到30%。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日本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以应对通胀压力。货币当局这次选择通货膨胀而不是本币升值是一个政策错误。

1975-1985期间,除了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通胀严重外,其他时间物价水平相对稳定。但在1985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幅度较大,而且是短期的大幅升值,导致日元升值的抑制和物价的下降。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使得日本经济在1986年末进入下行通道。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日本央行转向扩张性金融政策,带来了货币供应过剩。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鼓励城市发展计划,引导民间投资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经济泡沫逐渐积累。当日本注意到经济泡沫的危害时,为了应对中国的严重失衡,日本开始提高利率,实施紧缩政策。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了10年的衰退期。在此期间,物价总水平一路走低。

“十年萧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衰退和严重通货紧缩。价格下跌的原因一方面来自泡沫经济时期过度投资导致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日元升值和海外廉价商品涌入导致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为了应对国际和国内的失衡,日本在广场协议后本币升值期间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是日本资产价格膨胀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日元升值实际上提升了日本经济的地位,给日本带来了更大的利益。

首先,日元升值提升了日本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日本GDP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一“奇迹”部分是由于日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算的GDP大幅增长。1985年日本GDP为65438美元+0.369万亿,1995年达到5.3万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元兑日元从237跌至83左右,日元大幅升值近3倍。

其次,日元升值也意味着日本国民财富的增长。1970年,1美元相当于300日元,日本人均GDP为1967美元。随着日元升值和经济增长,日本人均GDP在1986年达到16704美元,在1995年上升到42336美元。

再次,日本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化解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贸易的影响。客观地说,货币升值会降低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但如果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外部市场就会变得依赖该国的产品,货币升值实际上会提高出口价格,创造相应的福利。在日元大幅升值的过程中,日本政府支持日本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日本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外包以及通过外汇市场规避汇率风险,基本化解了日元大幅升值的冲击,贸易顺差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一大奇迹。

其次,在日元快速大幅升值的过程中,日本也将资本账户福利扩张到了极致。随着日元升值,日本政府不断推动向中国、东南亚经济体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提供优惠政府贷款和商业贷款。日元升值给没有有效规避汇率风险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汇率损失,而日本自身却获得了大量的货币升值收益。随着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的国际贷款头寸从2月底1985的707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月底1215亿美元,随后随着日元的贬值和波动而下降。日本的国际贷款头寸1993年6月底为16277亿美元,2005年2月底为21959亿美元。可以算出来,日元升值给日本带来了多少资本收益。

最后,日元的升值,日元的国际化以及日本大量的对外贷款和直接投资,为缺乏资源和经济纵深的日本获得了广泛的战略资源和经济纵深。据相关统计,2005年日本国际资产达到4.6万亿美元,扣除负债后的净资产达到1.6万亿美元。而且2005年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余额高达414亿美元,其海外GDP不容小觑。

总而言之,

日元升值对日本弊大于利。

来自中国的教训:鉴于目前中国内外经济的不平衡,人民币整体仍将保持趋势性升值。但由于美元汇率波动的周期性,人民币升值应坚持渐进调整的基本原则,以减少对实际产出和就业的负面影响,同时规避美元波动周期性带来的汇率风险。

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对抑制通胀是有效的,但从短期来看,历史因素造成的人民币双重特征将继续存在并维持一段时间,以平衡前期积累的内外失衡所反映的各种变量的偏差。

在当前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应更加注重国内平衡,将保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应该是一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仅包括货币市场的干预,还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方面的相关政策。

人民币升值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未来经济发展做铺垫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