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发展到恒河流域时,主要的生产方式从畜牧业转变为农业生产。由于优越的气候条件,人们学会了高产种植水稻,通过使用铁制工具,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分为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 Khshatriya(武士阶层,后来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掌握军政大权。(3)吠陀(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后来的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4)首陀罗(由非雅利安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此外,还有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种姓的奴隶。他们被称为“贱民”和“贱民”。当时印度社会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神,信仰天神、雷神、正义神、太阳神、火神、风神、雨神等神。婆罗门教是当时维持奴隶社会的宗教。它主张因果报应轮回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因果报应)在今生的善恶会在来世带来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你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者违反种姓的规则,或者杀生,你死后会转世为下等种姓贱民或者动物,而如果你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以转世为上等种姓,甚至成为神,与梵天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婆罗门用嘴造婆罗门,用手造卡沙特里,用腿造吠陀,用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社会职业,永不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神灵献祭,每年都会举行许多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婆罗门祭和精灵祭。祭祀时,大量牲畜被宰杀,信徒花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也被祭祀给神——实际上是属于婆罗门的。

公元前5-6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邦的兴起,赫鲁晓夫种姓和吠陀种姓中拥有大量人口的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的财富和权力增加。他们不满婆罗门教的旧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暴政和腐败也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宗教思潮,即反对和批判婆罗门教的萨满教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南部的释迦牟尼人中,有一个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萨摩亚思潮。决心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佛教,它吸收了原始婆罗门教的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它反对人们根据出生种姓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佛教——意为开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方面比其他宗教更注重修身养性,更适合东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然,起源和传播于封建社会的佛教对人类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需要通过宣扬符合佛教道德规则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虽然起源于古印度,但它的发展和广泛传播是在古代中国和一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相反,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并没有成为主要宗教。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是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起来的。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印度可能比佛教传播更广。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社会基础。近代,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废除古代婆罗门教中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和寡妇殉难,简化复杂的宗教仪式等。印度教已经成为印度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部分人都信奉,但旧宗教中种姓阶级不平等待遇、寡妇殉难等诸多陋习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是从印度分离出来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伊斯兰教是主要宗教。佛教虽然从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成为国教,但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但9世纪后,印度教在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侣集团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因而逐渐衰落。到12世纪阿拉伯人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许多重要的佛教寺庙被毁。到公元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崩溃并趋于消亡。直到19年年底,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复活了。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达摩波罗在印度发起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进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了释迦牟尼2500年涅槃的国际大型纪念活动。同年5438年6月+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佩多加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50万达利特人皈依佛教的运动,后来数百万达利特人从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佛教思想在印度思想文化界颇具影响力。尤其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