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徽剧的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徽剧在安庆的石牌、枞阳、桐城形成,其基础是青阳、昆山和山歌。
嘉靖年间,青阳调已经兴起。外来的昆山方言在徽州和安庆形成两股势力,被称为“新安曲派”和“万商曲派”,并以其“变时”与青阳方言形成互补。坤”、“坤?《赤亚调》很有名。同时吸收了【桐城歌】、【洛江怨】、【桂枝儿】等民歌,产生了梆子乱弹腔,称为乱弹。
康熙年间,乱弹腔以“新奇堆砌”的姿态吸引观众。乾隆年间制作的新腔【二泉调】与湖北西皮的成皮?春季合奏。很快,乱弹班形成了安庆、巢湖、太平(当涂)、徽州四派。到了乾隆中期,安庆随机拆弹队正在向外省进发。从此安徽班社都叫徽班,唱腔都叫徽调,表演都叫徽剧。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清徽班为庆祝高宗八十寿辰,首次进京演出。嘉庆年间,晋京的徽州班中,三清、四喜、河唇、春台影响最大,在世界上被称为“徽州四大班”。徽剧在京城舞台上享誉半个多世纪,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不仅孕育了京剧,中国南北方的几十个地方戏都与她息息相关。
安徽徽剧团成立于1956年秋,成为全国唯一集科研、教学、演出为一体的专业艺术团体。这些年来,徽剧获得了中国梅花奖和第八届文华奖?新剧奖,中国曹禺戏剧?戏剧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编剧奖、中国第一话剧“红梅奖”等国家级奖项,并赴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日本、台北、西班牙等地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二、徽剧的艺术特征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徽昆、吹腔、提子、黄儿、西皮和花腔小调。与苏坤相比,惠昆的声乐更粗犷有力,以武术表演为主,辅以唢呐、锣鼓,气势磅礴。以笛子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牌、板变加曲牌、板变三种唱腔结构。拨子是用枣子演奏的,最初有弹拨乐器伴奏,结合吹腔后改为唢呐、笛子、徽胡。除了有唢呐伴奏的二泉外,二泉主要以胡慧为装饰,分男女宫,有导盘、原盘、回龙盘、哭盘、散盘、流水等盘。西皮还以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文、吴导板、散板、摇板、26(又称慢垛)、流水(又称紧垛)、原板、叠板、哭板等。,分男女宫,有西皮和反西皮。花腔曲调多为民间民歌,包括戏曲,生活气息浓厚,已录制70多首。伴奏乐器多为、笛、唢呐。胡慧,也叫胡克,是一种木杆和弦乐器。钢琴桶的内径是两个手指。用短弓法和揉滑指法,别有风味。另一种乐器,叫“先锋”(又叫“扁担”、“虾须”),呈喇叭状,长五尺,用铜制成,分三段,可伸缩,用于奏将军、赐礼、扮鬼。打击乐器有单皮鼓、牙板、大鼓、云鼓、龚辉、大蚌、小锣、小蚌、云锣。
角色分支前期有:端、命、小生、外、丹、后、夫、净、丑。浙江徽班分为老生、洋人、傅默、萧声、郑丹、花旦、左丹、老聃、吴晓丹、三两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丑)、四花脸、Za(演一个跑龙套的,虎狗,管三个箱子,也就是道具箱)* * 18。
徽剧在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磅礴的特点。徽剧因继承了安徽泾阳(今景德)木莲戏艺人的技艺,一直擅长武术,有翻桌、跳圈、跳火、飞叉、滚灯、变脸等多项绝技,并吸收“赤拳”等民间武术成为武术中的一绝。
三。徽剧的保护现状
徽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方的几十个地方剧种都与它密切相关。同时,徽剧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地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特征,值得深入研究。但目前徽剧正面临“灭绝”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缺失,资金紧张,从业人员减少。现在必须从老艺术家的保护入手,加紧对徽剧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否则将错失良机,造成极大遗憾。
徽剧中的青羊戏,除了目连戏,大多是明清传奇。解放后,安徽徽剧团编创演出了《猎回书》、《磨房社》、《双下山》、《宫女醉酒》等近十部青羊戏。徽剧中的徽剧还包括一些四声戏(如借靴、考五盆)、昆艺戏(如赵君、范、兰官渡、献花舞剑等)。),以及大量的歌剧(如《驱七军》、《王琦》)
清代乾隆以后,徽剧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广泛流传。徽剧的影响可以在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云南剧、黔剧、吴剧和淮剧中找到。
慧坤通过表演七逃八阵八达岭英雄义等武侠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徽剧的表演讲究歌舞雄壮的风格,高台、平台的武艺讲究舞台画面和人物、雕塑之美。丹娇的表演因为前期没有袖子,手腕和手指动作很多。网角双手举过头顶出现,犹如千斤之举,以“滚喉”尖叫,辅以跺脚,惊心动魄。
徽剧在文化领域也非常丰富,录有210多首。青羊戏和徽剧各有一套锣鼓经典。打击乐深沉浑厚,常被钹鼓闷响,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徽剧的四大徽班
“徽”指徽调或徽剧,“徽班”指表演徽调的戏班。清代(1644-1911)徽州调在南方非常流行,有很多著名的徽州班。其中最著名的班有三清班、四喜班、春台班、春春班,当时称为“徽州四班”。四个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当时有这样的好评:三清班的轴心,四喜班的音乐,春台班的孩子,春班的拉手。“轴心”(读作“诅咒”)是指三清班善于从头到尾表演全剧。“曲子”指的是昆曲,意思是四喜班擅长表演昆曲。“孩子”指的是童灵,意思是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充满活力。“巴子”指的是武术,意思是春班的武术比较火爆,最受欢迎。这是四个徽州班的概况。
中国在清朝乾隆年间在北京有四个剧团。即三清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为安徽艺人,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皇帝李鸿的生日,从扬州招募了以戏曲家高浪亭为支柱的三清班入京,这是徽班进京演出的开始。
后来,四喜、七秀、霓翠、河唇、春台等安徽剧团相继进京。演出过程中,六个剧团逐渐合并为四个徽派剧团。此时京剧(高音)、秦腔早已先流入北京,徽班在唱、昆曲、梆子、_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演出的徽班,也是擅长学习楚调的,为、西皮、等剧种向京剧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个徽班入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朝末年,徽州四大班相继流散。
明末,安徽青阳、徽州一带盛行,同时安徽的演奏家技艺也随之凸显。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皇帝八十大寿,三清徽班率先入京祝礼。此后,徽州出现了何新、春台等四个班,合称“徽州四大班”。
到了乾隆年间,戏曲已经分成了雅和花两个部分。花部,也被称为乱弹,是指除昆曲以外的所有地方戏曲。徽班有其独特的“黄儿调”,但它只是以黄儿调为基本调,然后结合流行的京腔和秦腔,吸取其他剧种的长处。因此,嘉庆年间,徽班不仅擅长表演汉拿布戏,还用于表演昆曲。演员不仅仅是安徽人,徽班只是一个以安徽人为主的戏班。
道光年间,徽州四班领先于各类戏班,各具特色:四喜擅长昆曲;三清擅长接连上演新戏;和珅擅长武术;春台擅长儿童音乐。到了咸丰,三清班老学员程长庚以黄儿调在音乐圈脱颖而出,四喜班擅长西皮的老学员张二奎,春台班作品获奖的老学员余三胜,三次站稳脚跟。光绪年间,各班学生,丹、静、丑,聚在一起,聚集了许多学者和条。因此,京剧的繁荣与这四个标志有关。
一般认为,中国京剧的产生源于所谓的“徽州四班”进京。指的是为了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把南方原来唱“徽州调”的“三清”、“四喜”、“春台”、“和春”四个班社,调到北京,然后发展成京剧。其实这“四个徽州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第一个去北京的是“三清”,然后是“四喜”。当时湖北的“徽调”和“刁寒”都是属于“皮黄腔”范畴的地方戏,两个剧种的艺人可能在同一个班社。比如为早期京剧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他原本就是工体中音。当然,这些社团在北京的存在,确实促成了“回”与“汉”在北京的合流,最后真正成为了清朝光年间的“京剧”。这四个社实际上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社。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徽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徽剧不是指徽剧,它的青年演员大多是皖南艺人,包括池州的徽州。但它的发展和成名主要是因为徽商,四大徽班由徽商把持,知名度主要在皖南和接近皖南的地区。所以说徽剧就是徽剧,似乎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