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教育学发展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而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

由于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和经验阶段,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作为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不可能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往往夹杂着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比如中国古代的《论语》,西方古代的《理想国》。这些著作虽然包含了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但还不能称之为教育专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该是中国的《薛稷》(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约35-95)写的《口才原理》,但并没有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英国学者培根(1561—1626)在1623年发表了《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首次将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时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科学分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孔子(551-479)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在中国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建立大规模私塾的人。相传他培养了3000名弟子,72人精通六艺。他还整理编辑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作为教材教育弟子。他死后,他的言论被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成《论语》(其中也记载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该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教而不厌的教学态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和教育科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相继问世。就其宏大而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教育著作。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于1776年首次在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大学里的一门课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出版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他把教育的目的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的方法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模式。这种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系统传授知识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对世界现代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教育家。年轻时,他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十年后,捷克人民被迫流亡,继续从事教育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主张“教所有人一切”。他开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统一的学制,普及了初等教育,扩大了学科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以教育要“顺乎自然”为前提,在教学中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意识性、实在性的原则,还编著了各种教材。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省亲派》、《世界图》、《语言与科学导论》、《泛智派》。

19年底,“新教育运动”出现,抨击“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忽视儿童等弊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出版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等教育教学原则,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思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现代教育史上两大流派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代表性之争,在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原则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来,苏联和中国的教育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研究现代教育的一些问题,出现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和凯洛夫的《教育学》(第一版1939,1947,65438修订)。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发展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教育学发展的“源泉”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性的标准。但是,当一种教育理论形成后,就成为影响未来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任何教育实践都必须始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经过实践,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进行补充、修改或突破,甚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提出新的思想体系。教育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也可以说,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