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被记载到了荒诞的程度。从史料记载来看,木牛流马的详细尺寸应该是真实的,但尽管如此,并无实物或图形传世,后人也很难临摹,无法窥其玄机。

《三国志》记载:“亮长于智谋,得失连弩,马浮,皆出其不意。”《帝王传》中记载“建兴九年,梁归岐山,木牛流马,十二年春退伍,马运”。

根据上面的记载,木牛流马确实是发明的。而且木牛流马是两种不同的工具,木牛流马在先,流马应该是木牛流马的改良版。

当使用母牛刘妈时,它在它的肚子里。大的可以容纳三到五个士兵,小的可以容纳一到两个士兵。士兵可以在里面观察敌情,通过内控机关制定行走路线和行走速度,让山川如平地。运输食物,大的可以装十个人三天的食物,小的可以装五个人十天的食物。

特别方便的是,无论是运输还是作战,木牛刘妈一天能走500里,晚上能走700里,敌人进攻时士兵可以不吃不喝的躲在牛或马的肚子里。一般武器对此无能为力,所以不怕箭和刀。

那么牧牛刘妈长什么样呢?它是有轮子的还是有四条腿的?

北宋记载“蜀有小车,独推八石,如牛头在前,有大车,四人推,驮十石,筑木牛流马”。

清代水利专家也将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卡车视为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按照他们的观点,木牛是有前轴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轴的独轮车。

我们知道古代的栈道很平缓,爬山并不难。在这样的道路上,四条腿的机械效率不如轮子,所以当时的木牛不太可能是四条腿的移动机械,四轮车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四轮车的方向控制不好,即使在平地上转弯也不灵活。所以从栈道分析,只有独轮车更符合木牛流马。

现代学者认为,木牛是重型运输、绞车和索道的结合体,核心部分是锥齿轮传动,牛的脚是底座,牛的肚子是身体,牛的背是头罩,食物袋挂在索道上。因为两座山相差不大,食物袋不易滑落,所以叫木牛用人力推绞盘。

流马是木牛的配套工具,是挂在索道上用来装粮食的木箱。可以理解为在高差较大的情况下,依靠重力由高到低的一组索道装置。因为木牛比较复杂,史书上只记载了零件的结构,而流马相对简单,只详细列出了它的制作尺寸。

《三国演义》中的木牛流马是一个谜。毕竟当时生产条件简陋,远不如现代。不过木牛流马的结构看起来简单大方,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如果太神奇,我们会把它当成神话,但不能因为书符合当时的情况,就怀疑木牛流马存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