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的历史渊源

宣纸产于中国安徽省泾县的丘陵山区。泾县古属宣州府,今属宣州市,故称郭瑄瑄纸。这里山川秀美,潺潺流水。它为手工宣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香皮、饲料、调味品、溪流等等。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手工制作宣纸为生。自古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代都将安徽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安徽泾县宣纸多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

《历代名画录》、《新唐书》中都有关于宣纸的记载。从唐朝开始,朝代相继。宣纸的产地是安徽省泾县。此外,宣城、太平等靠近泾县的地方也产这种纸。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到泾县。当时这些地区都在宣州政府的管辖之下,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之为泾县纸。由于宣纸具有易保存、耐用、不褪色的特点,所以有“纸命千年”的美誉。

据民间传说,东汉建光元年(121)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想做一张白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纪念。后来,在一条峡谷小溪边,我偶尔看到一棵古老的檀香树横卧在小溪边。因为常年被流水冲刷,树皮腐烂变白,露出长长的白色纤维。孔丹欣喜若狂,拿去造纸。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成功了。这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氏族谱》序:“宋末之乱,多有乱世。孙操,曹世忠公八世的晚辈,从丘川迁到孝陵,被分作十三家。这是山区,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蔡伦之技,以此为生。”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一步一步地加以改进,终于做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宣城,属州管辖,故名宣纸。

宣纸的名气始于唐代,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说:“善人宜置宣纸数百张,上蜡临摹。”这说明宣纸在唐代已经用于书画了。据《旧唐书》记载,743年,天宝二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有纸贡,宣城县纸尤为精美。可见当时宣纸已经遍地加冕。南唐皇后李煜亲自监制的“承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是“肤如蛋膜,洁如玉,薄而滑,冠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