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皇帝每次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都会换个称呼?

在过去,用于年表的年份数字通常是重大历史变化的标志。从汉武帝第一次使用爵位开始,历代皇帝都用爵位来表明自己“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自己的治国理念,寄托对国家、人民、国家的希望。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800多种称谓。通过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书名与《周易》有关,或直接来源于《周易》经典,或来源于《周易》观念。

按照历史惯例,每当一个新的君主在位或统治期间遇到吉凶祸福或政局变动,都要改年号,也就是开始新的一年。由于事关重大,新的爵位多由皇帝根据自己的意思命名,或者由大臣先拟好几个爵位,再由皇帝定夺。比如北宋熙宁末年,由于王安石罢课,宋神宗决定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于是下令改元,命大臣先拟名字。现代的大臣们起草了三个名字并呈上来,分别叫做“平成”、“梅城”和“冯衡”,但宋神宗对结果并不满意。他回答说:“字负则美成,狗负则衰。不去恒就拿加币。”最后把新年号定为“元丰”。

宋神宗的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愿望。那就是,我想成就强兵这个富裕国家的伟大事业,我不想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我要国家富强,不敢用“恒”字(怕“子不成材”,有损子孙后代)。“元丰”二字寄托了他通过变法取得丰硕成果的愿望。这两个字既包含了文字本身的意思,也包含了《周易》的观念。

《周易》第一卦是干卦,干卦的“卦”是“元亨利贞”,第一个字是“元”。《周易》中的“元”字不仅有“大”、“始”之意,代表“善”,还象征着“三”和万象更新的春天。孔子认为“元”是干瓜“四德”之首(即“元亨利真”),是万物之根素。若与人事相比,“袁”是仁者君子。“风”是《周易》第五十五卦的名称。此卦由八经离卦和振卦组成,离卦在下,振卦在上。

《卦辞》说:“丰,恒。别担心国王的假期,在日本是合适的。”《荀传》解释说:“冯是伟大的。明动,所以丰。王者造假还是很棒的。不用担心日本,照顾世界是应该的。”意为“丰”意为“大”,下卦意为“明”,上卦意为“动”,明亮而富有生机,故为富贵。国王应该遵循这个占卜,大模大样地行动,像太阳一样发光。当时,宋神宗担心政治改革能否成功。冯瓜的《卦辞》、《荀传》说“不要急”,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位圣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和“适合日中”的话,也在他实施“元丰改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元丰”称号只是宋代与《周易》相关的称号之一,其他还有“感德”、“感行”、“大观”、“大道”、“嘉泰”。其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爵位,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使用的“谏院”,就刻有《周易》的烙印。而且汉武帝所用的11年号中,有七个有“元”字,可见他对这个代表万物之始的字情有独钟,反映了汉武帝改造世界的强烈愿望。之后汉昭帝以“世元”、“元丰”、“元平”为年号;汉高祖宣帝用“元康”;汉元帝用“楚原”;汉成帝用“颜渊”。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元和、永元、元兴、楚原、元嘉等爵位。

西晋时,始皇帝司马燕在决定书名时就想到了《易经》。他即位后就定下了“太师”的称号,希望他能开创一个“天地讲和”的新时代。十年后,他在《周易》中找到了另一个称谓——“咸宁”。此题出自干支卜筮《传》之句:“天下第一俗是咸宁。”意思是《周易》以象征天的占卜为首。王若能修练天道,天下各国皆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