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联系东嘎皮羊石窟?

东嘎皮羊石窟联系方式:0891-6650822

洞窟景区简介:

向着中国西藏西部神圣的阿里高原,有一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广阔高原,海拔4400米,约占西藏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然而这里的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0.16人,境内还有上千公里的无人区,是青藏高原上最吸引人的隐秘之地,充满了神秘感。这就是著名的阿里高原。

如果你打开地图,你可以在中国的最西部找到今天阿里的首府狮泉河镇。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25,东经800,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1800公里。到目前为止,拉萨到阿里还没有一条空中航线。如果从拉萨出发,使用西藏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最快也要4、5天才能到达狮泉河镇。所以,即使是藏族当地人,也很少有人去过阿里。

但是,阿里在西藏乃至南亚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片看似贫瘠的高原上,有无数的自然之谜和历史之谜引人入胜。

在阿里的北面,有著名的昆仑山。在《山海经》中,这是神仙居住的集市,西游记中甸和尚取经的火焰山,据说就是现在昆仑山体系中的烽火山;在阿里山北面的喜马拉雅山中,有五座巍峨的山峰,成为传说中的五仙女,在民间流传着故事。然而,阿里最神秘的山是冈底斯山,它在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其主峰冈仁布切位于阿里高原普兰县,海拔6714米。它被南亚不同地区、宗教和民族奉为圣山,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佛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

除了圣山,还有圣水和圣湖。阿里地区的四条大河从冈底斯山流下,然后从不同方向流入印度洋。人们用马、狮、象、孔雀四种动物给这四条河命名,视之为神水。神水也注入冈仁布切附近的马边永措湖,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有人认为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西天瑶池。佛教徒认为它是佛祖赐予世人的甘露,可以涤净人心中的五毒,因此也成为与神山齐名的圣湖。

除了神奇的山、水、湖等自然景观的传说,阿里还有许多尚未解开的历史谜团,更令人神往。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们向往的宗教圣地,吸引了无数的宗教信徒、探险者和旅行家走上探索之路。

在阿里高原西部,香泉河谷的神秘王国,有一个被各种文学作品记录和描述了无数次的神秘王国古格王国。据史料记载,早在吐蕃时代甚至更早,这一地区就曾是同一个国家的领土。史书《通典》记载:大阳东与吐蕃相连,西与兰姆相连,北与于阗相连,相距一千多里,胜兵八十九万。他编头发,摸皮毛,以饲养牲畜为职业。冰雪多,冰厚。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海关挺像的。没有文字,但只是木雕和打结的绳子。刑法是严厉的。(卷190。边防六)在惠朝的《天竺五国传》中,也有对杨的记载:喀什米罗东北十五是大波罗国,杨和伯伯慈国。这三个国家都在吐蕃的控制之下,穿着风格各异,有穿裘皮的,有穿毛皮的,有穿毡子的,有穿衬衫的,有穿靴子的,有穿裤子的。土地狭窄,山川险要。这里所说的杨桐和杨桐都位于今天的阿里。在藏文史籍中,这个地区叫张中,地理范围很广。其中,钟象雄指的是今天的古格和冈底斯山脉,是由几十个部落或部落群组成的象雄王国的中心地区。据传,象雄王国的首都殷诚就建在这里,兵力强大,人口众多。直到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国,西藏西部最古老的国家才被摧毁。

吐蕃王国末期,末代吐蕃王隆达玛的后裔逃到阿里,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割据的小王朝。其中一个小王朝古格王朝的首都建在扎让,也就是今天的札达县。至今,遗址中还保存着数百座壁画精美的石窟、佛寺和石窟,城内仓库中存放着火药、盔甲、头盔和各种铁制武器。根据藏族史书《西藏官员的故事》,古格王国继承了十六代国王。最后,在17世纪,由于西方传教士渗入古格传教,信奉天主教的古格国王与坚持以佛教为国教的大臣们发生了严重冲突。邻近的拉达克王国趁古格国内混乱,派兵围攻其首都,将其摧毁。

西方两个古老的国家——象雄和古格,从此消失在历史的硝烟中,使得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苦苦搜寻,试图用科学的证据还原他们的古老历史。

关于古格王国,尽管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隐藏在云雾缭绕的云山雾海中。其中,考古学家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王国最强大的时候,曾经号称达到了10万人,而今天,古格王国首都现存的遗址只能容纳2000人左右,这让学者们推测,一定有无数像扎让这样的古堡隐藏在沙漠荒原深处,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

于是,一个又一个探险队踏上了阿里高原,去探索隐藏在沙漠深处的未知世界。笔者所在的这支考察队是由藏文化管理委员会和四川大学藏汉考古学家组成的。它曾数次造访阿里高原,终于有了重大考古发现。东嘎与皮阳:一个失落的世界去6月1992,在阿里最北部的日土县完成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后,考察队于6月17日翻越冈底斯山,进入阿里高原南缘的札达县。

扎达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西部和南部与印度接壤,西北部与印占克什米尔接壤,东北部分别与普兰县和盖尔县接壤。它的地形与北阿里截然不同,属于地质界称为扎达盆地的地区。这里有一系列的小河谷平原和盆地,有14条河流,其中最大的是香泉河(藏语称秦朗藏布),由东向西流经该县流入印度,其下游流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印度境内有一段叫萨特勒吉河。湘泉河河谷平原和小流域可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作物,河谷地区有小面积牧场,气候条件适宜农牧业。

沿着札达古湖盆边缘的沟壑,可以从平坦的高原下到香泉河谷。自然景观也随着高度的变化呈垂直分布:在最高处,可以看到雄伟的喜玛拉雅山横跨天际,积雪下有几座高耸入云的冰峰;在冰峰和雪原之下,是一片黄棕壤森林的世界,这是古湖滨沉积后形成的扎达盆地的盆地边缘。盆地底部是香泉河谷众多平坦的河流阶地,像绿洲一样镶嵌在河流两岸。

东嘎和皮阳,两个紧邻的小村庄,位于扎布西北约40公里处,是这些数不清的绿洲之一。夏天,在东嘎、皮阳,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向山谷深处,绿草地开满了红黄色的花朵,牛羊成群,牧歌声此起彼伏,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很难想象,在古格王国的历史上,这里曾有过辉煌的一笔。

一进东嘎村的沟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脊上一排排宝塔的遗迹。再往前,你可以看到土黄色的悬崖上布满了洞穴。山顶上,倒塌的佛寺废墟历历在目。从东嘎往东走大约2公里,拐过两个悬崖后,就可以看到远处巨大的皮阳洞遗址。蓝天白云下,洞穴峰峦叠嶂,覆盖着长约一公里的悬崖峭壁,极为壮观。

东嘎洞群位于东嘎村北的悬崖上,南距东嘎村约400米,南有一条小溪自东向西流过,汇入香泉河。洞窟按山势向东方向开凿,现存洞窟近200个,其中几个绘有精美壁画的洞窟集中在东面一个U型悬崖上。在遗址南面平台的斜坡上,有一大片废弃的佛寺和塔林遗址,可见这是一个集石窟和寺庙为一体的巨大遗址群。皮阳洞群位于东嘎北部,也是由寺庙、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的大型遗址。石窟分布在山的前后山。根据当地传说,这里的洞穴数量是前1000个,后1000个。实际调查统计数字接近65,438+0,000。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洞穴早已坍塌,没有统计在内。如果加上这部分石窟,就和传说中的石窟差不多了。在邳阳山麓,有一个名为绿塘的高台,台上有古老的佛寺和塔林。在半山腰和千山山顶,有早年的佛教寺庙杜康殿遗址和高僧大泉惠让子的遗址,与洞穴混在一起。后山有宫殿、护法殿和大量窑洞遗址,整体规模超过东嘎。

然而,在流传至今的汉藏文献典籍中,几乎没有关于东嘎和皮阳的记载。这两个巨大的遗址,像一个早已消失的世界,无声无息,默默无闻。它们多年来静静地坐落在沙漠土林中,迎接日出,送走日落时灿烂的艺术瑰宝。

6月22日1991,这是一个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下午5点半左右,结束当天预定的考察后,我们驱车返回露营地。在路上,一个十几岁的藏族牧羊女孩要求搭我们的吉普车回家。在车上,我们请她参观这个没有壁画的洞穴。谁知当她明白我们说的这种废墟是什么意思时,竟然肯定地点了点头,说:就在东嘎村后面的一个山坡的腰部,有这样一个山洞。她在放羊的时候,把羊赶进洞里避雨,目睹了里面画的非常漂亮的壁画。

我们马上让她带路,开车去东嘎。在离村子不远的一个U型悬崖上,排列着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洞穴。爬山时,我在其中三个洞穴(后来分别编号为东嘎一号、二号和三号)中发现了保存非常完好的壁画。后来,在距东嘎约2公里的皮阳,也发现了许多有壁画的洞穴。

这一重大发现,开启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极为珍贵的画卷,为西藏高原石窟寺艺术的传播发展史和古格王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东嘎和皮阳石窟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发现的最大的佛教石窟。据初步观察分析,石窟的类型有供奉佛祖的礼制石窟、僧人修行居住的房间、堆放杂物的仓库石窟、放置高僧遗骨的灵塔石窟等。其中礼佛石窟中有大量绘制精美的壁画,内容非常丰富。东嘎、皮阳石窟壁画大致分为10个主要题材,即:佛像、菩萨像、各类女性像、高僧祖师像、护法力士像、供养人像、佛教故事、语录仪轨图、密宗曼陀罗及各种装饰图案。

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壁画中的供养者形象。恩人不仅出资挖掘石窟弘扬佛教,还为自己立下功勋记录。因为是俗人,都穿着当时流行的服饰,所以画家在壁画上画他们的肖像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当时人民的生动画像。在东嘎和皮阳的石窟中,顾客以在门口两侧或洞壁下说“佛”的图画的形式被画出来。平时和尚在念佛,食客在听法,侧身面对和尚而坐,表情庄严虔诚。在东嘎1遗址的1和2号洞穴,以及皮阳的79号和351号洞穴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这些提供者穿的衣服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男女都穿大三角翻领,袖子比手还长。袖子的领子和下摆镶嵌着宽边或有图案的长袍。男人头上常戴一顶宽边帽或一条头巾,女人常把头发梳成辫子,分成几股缠绕在头上,再在上面戴上头饰。这些穿着华丽的人物应该是为建造洞穴做出贡献的支持者。

通过仔细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这些供养者的服饰与吐蕃时代的皇家贵族服饰相似。比如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挖的158、159号窟,吐蕃赞帕穿的长袍就有这种三角翻领样式。8世纪初敦煌帛画中所绘吐蕃时期的人物也穿这种长袍。11世纪以后,西藏芒囊寺的吐蕃王子,以及与古格相邻的早期佛教寺院拉达克的托波、阿尔赤壁画中所绘的皇室,也穿同样的衣服,都以三角翻领为特征。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东噶匹羊石窟的赞助人属于古格的皇家贵族。根据文献记载,这可能与古格分裂时期东嘎一些王室的宗教活动有关。

石窟壁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彩的世界。在各种佛教题材中,除了各种表情肃穆的佛像,最常见的就是各种菩萨。石窟中的菩萨造像按名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佛经中特别提到名字的菩萨,也就是觉悟平等的菩萨,有助于释迦牟尼推动开悟,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另一种是各种供养菩萨,名字极其复杂。比如东嘎二号洞藏文碑刻记载的菩萨名字就有上百个。菩萨的服饰特征基本一致,高髻,头上三花五花之冠,大耳环项链,或流苏,赤裸上身,臂章、手镯等。,在莲花台上跌跌撞撞,双手拿着东西或者打个结,周围都是头灯和身后背光。菩萨造像中的观音菩萨大多是直立的,如东嘎1窟所绘的十一尊观音像,丰满、美丽、婉约、动人。

此外,造型艺术中变化最大的是各种女性(女神)雕像。洞穴壁画中描绘了不同种类的女性雕像。一类是女金刚,如东嘎1窟西壁所绘的各种女神金刚像;一种是供养女神,包括献香女神、献花女神、散花女神、唱歌女神、善舞女神。还有各种度母、佛母。这几种造像生动多样,是西方石窟壁画中最精美的部分,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们的服装特征基本相似。通常戴皇冠或宝冠,带大环的耳环、项链、臂章、手镯和脚镯,肩上披丝绸,天衣飞扬,上身或身体赤裸,手上系着各种手印或器皿。在绘画中,画家用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出自己的轮廓,用阴影突出自己丰满的女性体态。

和印度、新疆、敦煌的佛教石窟一样,天妃是东噶石窟壁画中最鲜活的小天使。天妃,又名禅达婆,是佛教界供奉的一种能在空中飞翔的菩萨。它的职责是在佛祖说话时向空中撒花,奏乐,善于飞翔,芳香四溢,所以又叫香音之神。在东嘎石窟中,飞天主要画在曼陀罗上方的两侧和佛龛中佛像的两侧。他们头戴皇冠,上身裸露,或穿着紧身短袖,双手捧着乐器或供体,有的头上还罩着一顶华盖。都是上半身向上飞,但脚不一样:有的是直的,有的是从膝盖以下向后弯的;还有的双脚后仰,膝盖微弯,衣服丝带随风飞舞,全身在空中飞舞。如东嘎二号洞后墙佛像上方所绘的一级飞天,腿部和身体的变化非常丰富多彩,配合天衣和丝带上下飘动,产生不同的飞天动态,充分展现了飞天的各种风格。

壁画还描绘了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包括龙、凤、狮、羊、牛、马、鸭、鹅和大象。有些动物并非来自阿里高原,有些则是佛教中的神化动物,如孔雀、摩羯鱼、龙鱼等。他们的形象夸张多变,明显来自其他文化。动物图案在动物构图形式中尤其受欢迎,如两条龙的缠绕、两只鹿的歌唱和两只凤凰的对立。此外还有五鹿八凤一虎追三羊一狮追二羊等复合动物组合图案。这些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能受到了西域佛教的影响。植物图案以树为主,其他包括花、果等。树木多作为背景出现,其形状多被夸张成手掌形、花冠形、蘑菇形、三角形(箭头形)等。除了莲花具有特殊的佛教意义外,金银花图案、卷草图案和枝缠花卉在装饰图案中更为常见。这些千变万化的花草树木,几乎装饰了石窟的每一处空白。

具有世界意义的东嘎皮扬石窟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西藏西部古代石窟艺术的一大空白,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揭示了西藏西部在整个亚洲古代文明链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掌握的藏西佛教石窟壁画线索,并不局限于东嘎-皮阳,而是广泛分布于以古格王国为中心的阿里高原。从阿里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处于中亚和南亚两大佛教流行区的交汇处。从绘画方法、风格特点、人和动物的特点等多方面来看,皮阳洞壁画无疑与中亚和南亚的佛教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壁画中的鸟兽佛珠装饰图案,曾经是中亚古代波斯艺术的特色之一。壁画中人物所穿的带领大三角袍,也是吐蕃时期敦煌出土的石窟壁画中常见的服饰,表明了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因此,有迹象表明,藏西石窟可能是直接从南亚传入的,这与印度波罗王朝晚期的密宗艺术有直接关系。同时,它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亚佛教艺术的一些元素。

到目前为止,东嘎皮阳石窟艺术发现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中国汉族和藏族的考古、历史、藏语等方面的专家正结合古代文献和经典,继续从石窟造型、壁画内容、铭文和颜料成分等不同角度进行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可以说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课题,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学者的高度重视。我们相信,中国学者的研究将有望取得巨大进展,谱写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