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朝皇帝杨光在他曾经非常聪明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昏君?

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所有的昏君都是昏庸的。不快乐的阿斗和“何不吃肉末”的金晖迪毕竟是少数;其他的,比如明熙宗,整天和嫔妃玩商业游戏,整天只知道木工,其实只是不关注大事而已。恐怕智商不一定差。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因为太聪明,结果变成了昏君,是比上述先生们更有名的大昏君。这个人就是杨迪·杨光皇帝。

杨广志聪明多才,恐怕不会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贤明君王逊色。他自己认为即使比文人更有才华,也应该当皇帝。虽然说的有点浮夸,但是这个士大夫确实存在。当他是王子的时候,他和文人一起唱歌。从传世的诗词来看,多少有些意思,至少没有大名鼎鼎的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那么俗气。

隋书说他“好学,善写,深刻认真,朝野有望”,应该说是有道理的。杨广文还不错,他的武功也有一点。隋平南陈,他是行军元帅,但他是北方突厥人。他也是这场战争的教练。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至少没有把兵搞砸。即使是痛骂他的历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他“生于羸弱之年,早有耳闻,在南平吴、回纥、北方匈奴、昆地中功勋卓著”。然而,大自然就是这样捉弄人的,被聪明误导的人十有八九是聪明人,杨迪·杨光皇帝就是一个典型。

如果不是聪明多才,恐怕杨光也不会做出那么多大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后来被唐朝利用了那么多年。而享受制度好处的制度的创造,多半是因为被后人称为“杨”的皇帝,尤其是科举制度。正是这种制度,使得中国的帝制拥有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发达的官僚结构,被后世历史学家许倬云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原色之一,让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惊叹中国原始的帝制伴随着现代的官僚制度。当然,动员百万民工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百万大军征伐辽东,也是他的大工程。这只是一件大事,他最终失去了他的国家。

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像他那样做了那么多造福后代的大动作,却死了,名誉扫地。科举制度不仅让后来的皇帝囊括了天下所有的英雄,大运河也让后来的朝代享受到了漕运的好处。然而,他得到的却是永远的耻辱。不用说,在当时,这些大规模的展示对社会生活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中国虽然商业发达,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没有发展成型的商业社会,国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和税收策略。中国并不完全是一个内陆国,但由于商业发展的制约,海洋经济并不在国家战略的视线之内。所以历代只能以小农经济为立国之本,小农经济经不起国家的大动作。东都城和大运河的修建,导致数百万人延误了农时,消耗了储备。还有呢?农业民族本质上不适合扩张,对外战争的最高限度是防御性的。

秦始皇这么伟大的人才,匈奴战败后还得修长城,可见进攻形势并不可取。几百万士兵去远征,几百万人沿途喂饭。幸运的是,很难预测他们是否会被打败,更不用说被打败了!归根结底,中国不是商业国家,可以方便地集中资源,但也需要依靠武力来维持商业道路的畅通;中国也不是海洋国家。它忽略了海上运输的好处,也没有出海寻求更多资源的想法。在自己限制的框架内,只能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否则麻烦就大了。

当然,在史家眼中,亡国之君和他的同辈一样,有着排山倒海的道德败坏,比如矫情、淫荡、挥霍、任用奸夫等等。在野史小说中,杨光甚至被描述成一个恶魔:杀父杀兄,与小姨子嫖娼,杀人取乐,甚至把他描述成一个几乎色情的山羊推车。为了得到他的好运气,丫鬟们竞相在门口堆羊最爱吃的食物。虽然后者有点像后现代先锋小说的荒诞,但其实两者都在暗示隋朝二世之死的原因在于杨迪皇帝素质和道德的败坏。事实上,杨迪的奢侈开支并没有耗尽国家的储备,而是使隋朝从满仓粮食变为饥饿,正是因为他的动机似乎并不坏。

“治理一个大国,可以煮一点新鲜的”这句格言,寓意着不能折腾,不能折腾,总要翻锅。诗人的话不可能是真的。据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据说唐朝有个诗人写过一首诗:“弟弟不在江南,哥哥死在北方。”老板看到了,很可怜的说,没想到你们家这么不幸。我不想让这个男人回答:没什么,我只是在写诗。后人嘲笑这个人说:“这既然是诗,为什么要把兄弟都牵扯进来?为什么不写“妻睡僧,美妾入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