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永与七仙女》看当代历史剧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熟悉“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当代人更关注董永与七仙女背后的爱情故事,这几乎可以与徐贤与白蛇、牛郎织女等爱情神话相媲美。

董永,山东人,战后逃到湖北。父亲死后,他没钱安葬,就把自己卖了给一个有钱人家当奴隶,把父亲埋了。有一次,董永下班回来,路过淮阴,遇到一个孤独的女人。所谓同病相怜,他们成了夫妻。

三个月之内,这位已婚妇女织了300块织锦为董永赎身。两人经过淮阴后,女子向董永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原来她是玉帝的第七个女儿,因为董永孝顺,所以她下来帮助董永。去吧,飞回天宫。

事实上,董永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但其中只谈到了董永卖身葬父,并没有七仙女的情节。只是在《才子佳人》里,曹植给董永加了一段与女神的爱情故事,还在乐府里做了一段“灵芝”:

这个故事在隋唐时期变得越来越神秘。据说董永和七仙女有一个儿子叫董重,董重长大后必须找到他的母亲,这类似于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仕林母亲的获救。

事实上,董永故事的初衷是弘扬孝道,但在《孝子传》中,只有董永卖身葬父,所以没有续集。中国人的传统意识是好人有好报,不能让董永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结束。所以要给他配一个天使般的妻子,才能让人的心理完整。

因此,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是以爱来歌颂孝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后来延伸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对孝道的启示。

一部《二十四孝》,里面的真假故事估计和董永差不多,有史实和艺术处理。我们不必用考证来证明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寓言或童话,认识到它们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却忽略了它们故事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从20世纪90年代的乾隆和朱桓公主的戏剧到一系列当代龚都戏剧,历史剧层出不穷,受到公众的赞扬和批评。有人竭力站在正史和考证的立场上反驳这些戏文,并以严谨的考证风格,将它们的历史谬误从头到尾罗列出来。这类朋友一般不屑三国演义,因为只有三分历史却有七分浪漫。

拿历史(或历史的艺术改编)开玩笑不是当代的专长。以董永的故事为例。早在隋唐时期,人们就对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赋予其积极的生命力,使其以传说和寓言的形式承担起道德和精神意义,并传递给后代。

《三国演义》在历史上的作用更明显,只不过明朝没有电影和电视,所以只能以小说的形式创作。包青天广为人知的故事多少有些官方色彩。

历史研究和艺术作品是不同的。既然它们明明是艺术品,我们就没必要用历史研究特有的考证和严谨去批判它们,因为它们是两回事,艺术手法和价值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

当然,笔者并不赞同肆无忌惮地对历史进行改造,尤其是目前一些影视小说以正史的名义对史实和人物进行改造。

此外,当代中国人对很多历史常识缺乏正确认识,一些作品主要针对未成年儿童,造成了中国人对一些基本史实的严重歪曲。

看了一些新编的三国志,以为诸葛亮和小乔真的有一腿。看完清宫剧,我以为康雍整天沉浸在后宫里。孩子们看了所谓的天子传说后,以为历史上的皇帝大臣都是神通广大,鬼神附体。看了抗日剧,他们以为抗日战争就是这么简单的事...

我们应该允许历史剧的艺术创作走向正史,但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历史事实、逻辑和积极的价值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