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国防的战略地位。

三国时期的四个战略要地

襄阳

襄阳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是割据时期各国争夺的战略要地。在古代,战略要地无非是一个交通要塞,一个有财富、物产丰富、地势险要、有山川为屏障的地方。不幸的是,襄阳占据了所有这些因素。襄阳东有大别山、桐柏山,东有淮河,西有秦岭,西有淅川,都属于天险,易守难攻。如果想避开这些自然山,向南或向北走,襄阳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襄阳在平原上,正好是桐柏山和秦岭的一个大缺口,谁占了谁就有优势。而且襄阳地处唐河和白河交汇处,然后两河汇合,流入汉江。襄阳城建在三江交汇处,前有河流阻隔,后有仙山、虎头山等众多小山脉。在整个襄阳地区,只有襄阳城是唯一的攻击点。襄阳的地形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可攻可退。南方政权入侵襄阳,完全可以遏制北方从汉水南下的企图。同样,北方政权入侵襄阳,无异于手握发令枪,主动权在自己手里,想打就打。关羽率军攻襄阳,目的是占领襄阳北上的要道,伺机再攻许昌。后来,东吴放弃了攻打合肥的计划,冒着背叛同盟、背弃契约的大风险攻打关羽,目的就是要把咽喉大动脉襄阳控制在自己手里。吴军虽然没有攻襄阳城,但是控制了襄阳南部的江陵和夷陵,打下了自己的西门。孙权也有了在江东休养生息的资本。一方面,刘备着手攻打吴,为关羽报仇。主要目的是夺回湘南地区,完成进军中原的目的。在魏军只需要占领襄阳的时候,他就没事了。他会静静地坐着,看两只老虎打架。结果刘备差点没了本钱,孙权也没了实力。为了襄阳,三国可以说是不惜血本。赤壁大战前,襄阳的战略价值并不高,但曹、刘、孙瓜分荆州后,襄阳成为三方共同的战线,从而成为争夺的焦点。太阳升起后,曾有几次进攻襄阳的计划,但都以失败告终。但由于魏军水军始终较弱,很难从襄阳南下,所以襄阳的价值在三国初期并不明显,至少没有达到南宋若失则灭的程度。

江夏

东吴之所以不去襄阳逛,是因为他们手里还有江夏。只要吴军守住江夏,就能抵御魏国和蜀国的进攻。三国时期,江夏位于地图中心附近,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北面是长江,西面是汉江,周围还有一些丘陵。现在武汉周围是富饶的江汉平原,但是三国时期江汉平原全被长江淹没,或者通俗点说就是沼泽地。就算古代军队再能打仗,遇到沼泽也肯定要绕道走。问题是江夏几乎是一个洪水可以淹没的地方。要想控制江夏,必须要用水军。蜀、魏实力不强,吴郡水师独大,注定了他们占据江夏。有了江夏和东吴,就可以向东北进攻淮南,威慑寿春和合肥。向西北,可以挺进襄阳,攻占樊城。如果可以把合肥、江夏、襄阳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这个牌子的战略体系无疑是威慑南方或北方对手的最好回报。可惜东吴始终未能拿下襄阳和合肥,向北扩张版图的目标始终未能实现。不过如果能守住江夏,东吴还是有自保的能力的。当时孙坚和刘表之争是关于江夏的,因为不拿下江夏,江东就没有安全感。刘表在江夏可攻可退,而江夏是荆州和扬州的交接阵地,谁占领谁就有优势。东吴图谋江夏也不是一两年了。孙坚死了,黄祖出名了。后来周瑜才打下江夏,刘备没有攻打襄阳,而是逃到了江夏。主要原因是襄阳没有防御纵深。如果占领了江夏,就有吴栋可以依靠。东吴建立之初,江夏一直是东吴的西部本部。为了对抗刘备,孙权在江夏南部建都,建武昌城,意为“以武昌为国”。孙权迁都回建业后,江夏一直是吴军的正面主战场,鲁迅的据点就在江夏。吴和魏的军队也不知道他们为江夏损失了多少。总的来说,江夏的战略价值在于他是吴栋的命脉,没有江夏吴栋就不会太平。

汉中

三国时期,地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决定蜀汉生死的战略要地。在中国历史上,南北割据对峙时,通常是汉中被南方势力控制时,双方以秦岭为界;汉中地区被北方势力控制,南方只能靠大巴山抵抗。汉中作为夹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盆地,自然没有多少防御价值。而且汉中还是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的重要生产基地,谁占领谁就有优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依托的是前沿基地汉中。没有汉中,蜀军就没有北伐的可能。中国自古以来,关中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占据关中,谁就是王。但蜀中诸侯要想抵御关中诸侯的进攻,唯一的方面就是守住关中南部的秦岭,这是极其危险的。对任何人来说,翻越秦岭都是非常困难的。从关中突破秦岭防线是唯一的选择。刘备听说曹操攻下汉中,不顾刚刚出奇制胜的混乱现实,为了汉中掏空了自己的首都和曹操,最后连成都的厨子都上了前线。刘备此举无非是夺取汉中,利用其天险作为掩护,保护西川腹地。蜀汉建立之间,汉中和荆州是刘备的两大宝贝。从荆州北上,可经襄阳攻许昌,从东面可直抵吴国腹地。从汉中出发,可以北攻长安,出潼关,攻洛阳。占据了这两个地方,就可以处于有利的地位来进攻和撤退魏和吴。荆州失陷后,刘备不敢再出差错。我们看他派魏延镇守汉中。张飞在阆中做了之后,应该知道刘备就算清空旧都也要保卫汉中。而且还要全面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绝不让一支魏军进入汉中。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保卫一个县,绝对值得。如果这样打下去,按照蜀军的实力,魏军至少要损失十万兵力才能拿下汉中,而且还必须继续进攻,让蜀汉没有喘息的机会,还有可能消耗掉蜀军的全部主力。可惜姜维狂妄,企图以6万人围歼18万魏军,打城市攻防战。这场简单的城市攻防战,意味着汉中失去了所有的自然危害,不再有依险防守的可能。险全被占,再守汉中就相当于瓮中之鳖。姜维在围歼失败后才发现这个问题,6万蜀军被魏军赶出汉中,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汉中。随后的剑阁之战毫无意义,因为大巴山在汉中地区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失去汉中就意味着失去整个蜀汉。

合肥

合肥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三国时期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合肥位于淮南,淮南之间的一个马平川,整个区内只有合肥建在高地上,有俯瞰江淮地区的优势。而且合肥离当时淮南的中心寿春也就200里左右,正常行军至少要三天。哪个主帅敢弃合肥而直攻寿春?那就相当于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攻击的位置。此外,对于吴栋来说,他们没有完整的骑兵,除了海军,这是一个步兵。步兵作战完全靠士气。所以不拿下合肥,东吴就攻不下寿春。不拿下寿春,淮南就没意义了。因为淮南自古以来对南方政权不重要,淮河太容易突破,淮南-马平川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适合。对于南方政权来说,淮南是至关重要的,失去它总比全部失去好。守半个淮南肯定是不可能的。对于淮南,孙权一直渴望拥有这一切,孙权一直对徐州有企图。愿望很多,但要实现,首要任务是攻占合肥。因此,对于吴栋来说,合淝的战略价值太大了,迫使他们不得不大举进攻。另一方面,魏军大将满宠也看到了合肥的重要性,因为吴军多次从合肥进攻淮南,庐江,满宠到了魏明帝:合肥城南以江湖为界,北远寿春。贼攻之,不得不靠水;欲救之,官兵先破贼辈,再围之,得解。贼去易,兵难救。宜移兵于城内,向西三十里,有奇险可循,可坚城固守。这是把小偷引到地上,找回来的路,方便计划。说明合肥对魏的重要性。经过讨论,魏明帝采纳了满宠的建议,在合肥老城区外30英里处建了一座新城。与老城相比,新城纯粹是一个军事据点。西晋统一后,新城失去了边疆价值,最终被废弃。但在当时,合肥新城的战略意义是非常明显的。新城刚建成,孙权率领10大军两次进攻合肥,两次被满宠击败。这两次加上被张辽击败,孙权在合肥三次跌跌撞撞,而这三次都是以战多败少的典型案例。(试想一下,如果吴军的统帅是孙策,战绩应该不会这么耸人听闻吧?)孙全连跌跌撞撞之后对在新疆开疆拓土失去了信心。他死后不久,东吴权臣诸葛恪乘司马师拒曹芳,元年丁奉雪战胜利之机,大举进攻合淝,魏军守门员张特率三千人坚守。结果吴军围城三个月,双方疲惫不堪,城池即将被攻破。这时候,张特耍了一招。他派人去见诸葛恪,说:“按照魏国的法律,一座围城在外陷落百日,是不会牵连守军家属的。现在已经90多天了。你再等几天,百日之后我们就好了。”诸葛恪一向骄横,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令停止攻城。万万没想到,张特打的是拖延战术的战术。他见吴军撤退,立即连夜修复工事。第二天,他站在新修的墙上大骂诸葛恪弱智。诸葛恪气得吴军士气极其低落。后来,吴栋军队发生了瘟疫,吴栋第四次围攻合肥也以惨败告终。诸葛恪回国后,被孙俊的政变杀死,东吴陷入内斗,无法再发动进攻。西晋建立后,金军下汉水,破建业,东吴失陷。合肥的战略意义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