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英国小说史。谢谢你。
需要指出的是,英国小说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当时英国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就此而言,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英国社会变革与外来文化(尤其是欧洲国家)繁荣的交融。当然,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这种规律和秩序是无法用抽象的、主观的或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的,只能通过对历代小说文本的考察和研究来揭示和验证。然而,在讨论英国小说艺术的具体特征和美学价值之前,有必要对其历史概况和演变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作为一种公认的叙事散文文学体裁,英国小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理论上讲,英国小说形成之日,就是其艺术问世之时。当然,小说艺术被作家接受,被读者理解,被批评家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西方评论界对英国第一部小说始于何时,由谁创作,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塞缪尔·理查森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Pamela,1689-1761),也有人说是丹尼尔·笛福。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660-1731),据说也是约翰·班扬(1628-169)。事实上,在文艺复兴时期的16早上结束时,英语小说已经被彻底审查。当时的约翰·李利,1554?-1606)、菲利普·西德尼(1554-1586)、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1558-1592)、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1567-1601)等毕业于牛津、剑桥的才华横溢的“大学才子”反驳了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文艺复兴的鼓舞下,他们大胆实践和探索小说这一新的文化体裁,开始用优雅华丽的散文语言创作叙事作品,从而翻开了英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页。李莉的《尤福斯》(1579)、西德尼的《阿卡迪亚》(1590)、格林的《潘多拉的时间之鼎》(1588)、纳西尔的《不幸的旅行者》(1594)、托马斯·杜罗尼的《纽伯里的杰克》(1597)都体现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它们不仅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在形式、结构和语言上都与当时的诗歌和戏剧有很大不同。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的文学体裁,受到读者的青睐。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言情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生活。当时,英国散文叙事作品似乎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华丽风格,尽管它作为叙事文学还不够成熟。但是,“这类作品在遇到那些适应当时变幻莫测的语言和读者时,一定会有神奇的效果,因为它不受节奏的限制。”②显然,16末的“大学者”是英语小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6年底在英国文坛兴起的“小说热”虽然只持续了20年左右,但《大学者》的创作实践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7世纪是英国多事之秋,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人民生活贫困。英国小说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抑制。随着《大学者》的去世,曾经风靡一时的英文小说开始掉头,步履艰难。那些不喜欢或不擅长写散文故事的作家,热衷于写带有说教或隐喻内容的散文。“他们放弃了叙事文学,然后转向写一系列说教文章,这表明他们自我孤立,缺乏传达任何戏剧效果的能力。”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在约翰·班扬的努力下,英国小说卷土重来。然而,班扬似乎是17世纪英国文学中一个孤独的长跑运动员。虽然他的《天路历程》在当时颇有影响,但并没有造就一批新的小说家,也没有使小说取代诗歌。尽管如此,班扬还是对小说艺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巧妙地利用梦境来反映现实,使一个看似纯粹虚构的宗教寓言反映出广泛的象征意义。虽然,在英国小说萌芽时期之前,班扬的意境和他对小说文本结构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一定的预见性,对英国小说的整体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17世纪的英国文坛还有很多所谓的“个性特征”。这些用散文写成的作品,既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类人物,又详细地分析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特写”是17世纪英国小说艺术发展低潮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描写手法十分巧妙精辟,常常让读者回味无穷。“个性特征”虽然不能归为小说,但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疑,班扬的小说创作和他同时代人的“个性特征”给苦苦挣扎的英国小说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8世纪是英国小说全面崛起,小说艺术取得长足进步的时代。享有“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称号的丹尼尔·笛福在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生动地展现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企业家意识和冒险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理想英雄形象。“笛福的哲学与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非常一致。他比以前的作家更完整地展示了各种个人主义的东西。他的作品独特地展示了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与小说兴起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了清晰而完整的展现。”(4)笛福的其他小说既涉及一系列现实问题,又表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小资产阶级的化身。引人注目的是,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成功地采用了“自传式回忆录”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这种写作手法既是对当时英国流行的自白自传的挑战,也是对以往小说形式的超越,因此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第二部以老橡树柜为原型的小说是书信体小说,作者好像是个不知何故收到很多信的编辑。”⑤早在1683年,英国女作家阿芙拉(1640-1689)就写出了第一部英语书信体小说《一个贵族和他妹妹之间的情书》。然而,真正将书信体小说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并使之广为流传的无疑是塞缪尔·理查森。他的三部书信体小说《帕梅拉》(1740)、《克拉丽莎》(1748)、《格兰迪森》(1754)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书信体小说的出现促进了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式,也改变了作者的角色。而且书信体小说拉近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即时感和真实感。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指出的:“人们认为这种小说形式有两种潜在的功能,即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时性和对心理现实乃至意识流的探索。”毫无疑问,理查森的创作实践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致力于小说实验和创新的作家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迅速。当时,英国大多数图书馆收藏各种文学作品,但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的收藏对象。毫无疑问,这导致了阅读本世纪出版的小说的人数大幅增加。“⑦乔纳森·斯威夫特(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亨利·菲尔丁(亨利·菲尔丁,1707-1745)、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和简·奥斯汀(1775-1817)。作为一种生动而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在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地位和影响首次超过了诗歌和戏剧。与此同时,英国的小说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我们对“小说”这个术语的使用直到18年底才真正确立。“⑧斯威夫特创造性地创作了《格列佛游记》(1726),这部作品爆笑却发人深省,批判时事,嘲弄现实,开创了英国小说讽刺艺术的先河。菲尔丁反映社会生活的系列小说,既体现了他娴熟的策划文章布局的能力,又体现了他对传统史诗艺术的巧妙运用,菲尔丁不仅模仿古典史诗的叙事手法,还刻意改变史诗通常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悲剧色彩,不时在小说中加入喜剧元素,从而使他的小说成为所谓的“散文中的喜剧史诗”。难怪“理查森和菲尔丁都认为自己是一种新的文学风格的倡导者,都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对旧的传奇小说的决裂。”⑨通常被称为多愁善感作家的劳伦斯·斯特恩无疑是18世纪英国小说最杰出的创新者。当英国小说犹如一棵嫩绿色的幼苗时,斯特恩似乎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小说模式。他毫不犹豫地对小说形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崔斯特瑞姆·颜培珊》(1759-1767)中,他第一次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结构,摒弃了以时钟时间为顺序的创作方法,用全新的小说文本描述了主人的内心世界。不言而喻,斯特恩的文学实验为英国小说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使小说形式朝着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涌现出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她的小说在质量上不逊于同时代的任何男作家。她不仅善于运用讽刺和诙谐的对话来表达主题,还能巧妙地运用少量的人物和有限的地域背景来展现广阔的生活图景。”简·奥斯汀的艺术中有些东西具有永恒的价值。”⑩:总的来说,18世纪的小说家大多从英国的现实社会中吸收创作素材,展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大胆的探索和实践,英国小说不仅更具活力,而且在艺术上也日益成熟。
19世纪,英国小说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其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19世纪初,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席卷欧洲大陆,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以沃尔特·司各特(1771-1832)为代表。他一生写了30多部小说,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它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尽管司各特对小说艺术创新的贡献十分有限,被当今许多学者视为过时的“历史人物”,但他洋洋洒洒的历史小说和传奇性作品已经成为英国文坛不可忽视的文学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国小说的地位,使其更值得尊敬和敬仰。
19世纪中叶以来,在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等杰出作家的共同努力下,英语小说呈现出空间繁荣的景象。据史料记载,从1837年到1900年,英国各地大约出版了6万部成人或青少年小说。也许有7000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有理由称自己为小说家。当然,很少有人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载入史册。狄更斯和萨克雷(威廉·m·萨克雷,1811-1863)在小说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艺术上都表现出很高的造诣,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夏洛特·勃朗特(1816-1855;艾米莉·勃朗特(1819-1848)在刻画人物方面独具匠心,乔治·艾略特(1819-1880)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现实。19世纪下半叶是英国殖民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英国社会充满矛盾、政治动荡、道德堕落、贫富矛盾严重、劳资纠纷加剧的时期。这些都很自然地反映在小说中。狄更斯和他同时代的人以及托马斯·哈代(1840-1928)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无情地揭露了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罪恶。这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需要指出的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在题材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在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大众化的倾向。总的来说,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遵循理性主义原则,在故事情节上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注重精准剪裁和松紧,严谨合理。就此而言,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代表了16世纪末以来英国小说艺术的精髓,也是历代小说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曾高度评价狄更斯和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用清晰感人的描述提醒世人政治和社会的真相,比所有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家加起来还多。”⑾
20世纪见证了英国小说艺术最大的变化和创作技巧最快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整个西方文坛发生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学地震。20世纪初,赫伯·乔治·威尔斯(1866-1946)、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和贝内特竭力模仿传统小说的模式和新的现实,因此他们表现出日益复杂的现代经验和迅速变化的社会。显然,当时的英语小说举步维艰,改革形式、更新艺术势在必行,一些前卫创新的年轻作家似乎意识到了英语小说面临的困难和考验,并试图抓住能够导致英语小说重大突破的机会。亨利·詹姆斯(1843-1916)、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等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在追求小说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向世界推出了一系列新小说,令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前辈们印象深刻,这鼓舞了一些主张现代主义的年轻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现代主义席卷英国,几乎颠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础,使整个文学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冲击。当时的英国人民总能听到立体派、非洲雕塑、新戏剧、后印象派绘画、维也纳心理学等新名词。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曾写道:“在1910、12前后,人性发生了变化...所有的人类关系都在变化。当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宗教和行为准则响彻整个爱德华时代,英国小说也积极回应现代经验和意识,并相应调整自己。就像很多坚守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混乱复杂的现实面前无所适从一样,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和D.H .劳伦斯(1885-1930)。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积极投身于小说形式的创新和艺术转化,使英国小说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小说一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速奔跑,其艺术形式也显得光彩夺目。1922年,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问世,将英国小说革新运动推向高潮。许多西方评论家认为《尤利西斯》不仅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新潮手法,而且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伍尔夫和乔伊斯一样,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和创新,在如何处理现代小说的框架结构和时间,如何表现人物的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而成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又一重要代表。劳伦斯是继亨利·詹姆斯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心理小说家。尽管他的写作风格与乔伊斯和伍尔夫截然不同,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人类性经验和黑暗王国灵魂的探索以及他的感性风格使他成为一位与众不同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不言而喻,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全面崛起不仅在世界文学史上增添了极其辉煌的一页,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英国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小说艺术的发展。
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充分显示了现代主义作家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巨大的创作潜力,也体现了小说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特征。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反映了一种反传统求变的心理。在题材上,现代派小说侧重于提醒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物的孤独、异化甚至病态心理。在形式上,现代主义小说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现代主义作家淡化小说的情节,不再试图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追求完美和谐的“图式”和耐人寻味的深层结构。在这个“图式”中,有序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逻辑原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的意识、纷繁复杂的影像、支离破碎的生活场景。从技术上讲,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原创。现代主义者热衷于用离经叛道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千变万化的精神世界和混乱的现实生活,如视角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蒙太奇、梦境和幻觉、看似混乱的表层结构和晦涩难懂的叙事笔法等。这些都构成了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总之,现代主义小说艺术不仅是离经叛道的艺术,而且是充满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艺术,这种艺术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不仅是空前的,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它拓宽了英语小说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小说文本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进程,使这种文学风格更加成熟和完善。
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顶峰后,由盛转衰,开始退潮,而被冷落多年的现实主义小说卷土重来,重新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20世纪三五十年代是现实主义小说全面复兴的时期。显然,这种回潮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是一个危机和动荡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40年代的二战和兵荒马乱,50年代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死灰复燃的外在原因,而且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种:一种是社会讽刺小说,一种是由多卷组成的系列小说或“江湖小说”。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30-5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在艺术上比本世纪初约翰·高尔斯华绥等作家的作品更成熟,在形式上更完善。虽然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像现代主义作家那样注重小说艺术的改革和创作技巧的革新,但他们非常愿意借助一些至关重要的现代主义技巧来反映主题。这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找到了一条取长补短的道路,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小说艺术。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多斯·赫胥黎(1894-1963)等讽刺作家不约而同地继承和发扬了18世纪伟大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开创的讽刺文学传统。他们的小说以犬儒主义甚至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社会的动荡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英国文坛的另一种小说文体是安东尼·鲍威尔(1905 -)等作家写的“长河小说”。它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小说或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所暗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和情感生活。总的来说,20世纪30-5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而且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包容性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英国文坛,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相互竞争,此起彼伏,但又不时交织重叠。当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等现实主义作家试图反映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继承了乔伊斯等作家开创的现代主义事业。贝克特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反小说”特征的“荒诞小说”,为后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文坛出现了具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倾向的小说,其代表作家有劳伦斯·杜雷尔(1912-1990)、约翰·福尔斯(1926 -)和B.S .约翰逊(Bryan)。这些作家大多试图通过采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来创造一个小说世界,并使他们的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反思性文本。他们往往轻视因果关系,反对逻辑原则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却强调文本结构的无序和混乱,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小说反映的不是认识论或反映论,而是本体论的哲学观念,也反映了当代一些作家用来质疑和试图解释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本体论处境的一种文化观和艺术观。
引人注目的是,当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充满活力的年轻作家。他们渴望进步,向他人学习,标新立异,勇于创新,极其活跃。虽然还没有载入史册,但已经锋芒毕露,令人印象深刻。在英国小说艺术不断走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当代英国作家正在努力大胆探索和实践,决心为21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当代英国文坛,许多知识分子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小说艺术和文本模式争论不休。他们渴望知道新世纪的英国小说将何去何从。与此同时,“无纸传播”时代的许多作家在网络上乱涂乱画,随意甚至愚蠢地制造新的文学快餐,以满足成千上万时尚而充满活力的“新人类”的胃口。当然,也有一些先锋作家试图在信息时代消失之前,创作出具有长期稳定价值的“网络小说”。显然,这种多极联动、多元共存的现象将成为21世纪英国小说艺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纵观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它总是在不断变化,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读者兴趣做出了及时的回应。4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英国小说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艺术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优化和升华。英国小说艺术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从文艺复兴的婴儿期发展起来,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浪潮的洗礼或冲击,以坚定自信的步伐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今天,英国小说艺术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和相当完善的阶段,与400年前的雏形大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小说艺术的变化和发展比诗歌或戏剧艺术更引人注目和令人钦佩,虽然起步较晚,但它不仅能跟上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生动地反映出英国社会的动荡和变化。纵观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英国小说艺术在其40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呈现出一种自信自满的独立趋势。16结束以来,不仅经历了从雏形、兴起、成熟、繁荣、创新到多元的演变,而且充分展示了其英国特色、英国特色、时代特色和作家特长。虽然文学艺术没有国界,不可避免地受到周边国家和外来文化潮流的影响,但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断加强和英语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国小说家也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自满。自18世纪以来,英国小说摆脱了欧洲邻国各种文学样式的影响,呈现出独立、领先、加速演变的发展趋势。正如一位西方评论家所说:“法国征服者在一件事上彻底失败了;在中世纪,他们未能使在法国已经非常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植根于英国的土壤。“不言而喻,英国小说不仅是自身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点。而这种规律和特点,在其他国家的小说史上是很难找到的。平心而论,很难找到像笛福、理查森、斯特恩、斯威夫特、狄更斯、詹姆斯、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贝克特这样的小说家,也很难看到《鲁滨逊漂流记》、《帕梅拉》、《香迪传》、《格列佛游记》、《荒凉山庄》、《贵妇画像》。这些作家和作品不仅具有明显的英国特色,而且体现了独特的小说艺术,显然,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氛围、文化氛围和语言特点对其小说艺术的独立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英国小说风格多彩,艺术门类丰富。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工具,英国的小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作品的风格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