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唐僧取经之路——沿着玄奘的足迹探访西域民情

1000多年前,唐朝的一个普通和尚,穿越大漠,翻越天山,行走中亚。他游历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19年,写下了《大唐西域记》,留下了无边的道义...1000多年后,本报记者几年行程4万公里,成为一名记者。

记者第一次有机会在1999亲自跟随玄奘的脚步。因为参加了联合国的一个活动,他有机会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考察。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路和海路,陆路丝绸之路被历史学家根据地理特征分为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沙漠丝绸之路和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草原丝绸之路。当时代表团的具体路线是从莫斯科到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然后在中亚发现了三个“志”字,涵盖了玄奘所走的路线。

从文化角度看,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远超过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这条商业大动脉不仅连接了人类文化核心区的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也使罗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波斯的摩尼教、祆教之间有了最彻底的文化联系。然而从公元300年开始,丝绸之路开始走下坡路。到7世纪初玄奘经过这里的时候,丝绸之路已经一片萧瑟,不再辉煌。

虽然我们行走的地区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但其地貌实际上是以沙漠包围绿洲为主。远远望去,山上白雪皑皑,山下一片绿色,绿色深处涌出黄色。远处的蒸腾像是光作用下皱巴巴的塑料布,悬挂在干旱中,人影在上面变成了一个个小泥点。想起玄奘在大漠中行色匆匆的身影,我感慨万千。

我记得Xi安的吉恩寺保存着一个玄奘佛经的石雕:玄奘穿着僧服,胸前挂着佛珠,看起来像皇帝,也像圣人。他脚上穿着草鞋,腰间系着小包裹的衣服,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拿着拂尘,背上还背着一个书箱。书箱顶上的圆盖是一把伞,伞前挂着一盏小油灯。这大概就是玄奘晚上在路上念经的场景吧。宋代石刻作者似乎没有什么旅游经历。在茫茫荒野中,不可能一个人边走边看书。

沙漠中最难得的是绿洲。每到这样的地方,我们都会特意停下来看看古代马帮后裔的生活。当地尊贵的长者会用面包和盐欢迎我们,这是丝绸之路的遗产。他们在这里过着平静而简单的生活。周围的沙漠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基本保持着100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食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两根黄瓜,三个西红柿和一碗羊肉汤。这里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他的祖先主要从事长途贩卖。当他们从中国哈密来到这里时,据说另一个绿洲发生了瘟疫。他们不敢前进,在这里定居。

玄奘的旅途真的很辛苦。不过比起其他去印度取经的和尚,他还是幸运很多。当年中国有很多决定西行的僧人,但除了法显、玄奘、易经,他们都死于饥寒交迫或被盗贼杀害。所以每次盯着玄奘的形象,记者总觉得是中国无数古代僧人形象的堆积。

玄奘在荒无人烟的八百里大漠跋涉,翻越灵山之后,一定要回头看看天山,因为真的是“险峰多风”。玄奘不仅勾画出了它的地理位置,还准确地描述为“峭壁数百重,山谷险峻,冰雪不断堆积,寒风凛冽。”跟随联合国代表团,记者有机会从空中俯瞰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壮丽景色。

由于天山西侧有许多苏联军事基地,记者乘坐的直升机只能非常迅速地飞越天山,贴着悬崖飞行,但俯瞰“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还是很震撼的。这里是天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交汇形成的“结”。岩层深处的巨大能量在这里相互抵消,形成了海拔4200米的平缓山脉。从直升机上可以看到山谷中一条清澈的小溪,长满绿草,点缀着小黄花。一只不知名的动物此时似乎闻到了什么,迅速闪到了岩石后面。当地导游说是雪豹。这种雪豹活动在海拔1800米到5500米之间的区域。导游说帕米尔高原有一个传说中的“雪人”活动。

中亚在帕米尔之外。中亚的邻国都是古代文明的中心,所以这个地方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汇点,一个永恒的十字路口。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中亚早期历史上的朝代,就像一场短暂的龙卷风,一时骄横,最后无一例外地倒在了沙漠里。直到7世纪,伊斯兰教进入中亚,中亚才逐渐获得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过这里时似乎很匆忙,并没有太注意矗立在这里的两座古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但玄奘入西域时,中国与西域的接触至少已经有八个世纪了。从土库曼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我们经常听到当地人谈论两种动物,一种是中国的蚕,一种是西域的马。我们在土库曼斯坦参观莫索尔马场的时候,这里的主人说起中国的皇帝是多么喜欢他们的“天马”。他口中的天马真的是超凡脱俗,优雅高贵,栗色的毛像缎子一样柔软光亮。然而,当记者问这种马是否就是我国古籍中描述的那种带血的宝马时,马场主人说,他这辈子只见过一次肩膀上带血的马,但马很快就死了。

玄奘当年路过的地方中,巴米扬是近年来最有名的一个。可悲的是,它与一场震惊世界的文化灾难联系在一起。2002年,记者们踏上了巴米扬的土地,当时美国对塔利班使用了武力,这为他们的阿富汗之行提供了便利。从飞机上看,阿富汗是一片起伏荒凉的山丘,星罗棋布的绿洲上挤满了蜂窝状的土坯房。河水从一片绿洲中流出,只出现一道光波,蒸发在沙里,让远处的树木苦苦等待。

玄奘从中亚进入阿富汗后,行走速度明显变慢,感觉当时的佛教已经相当没落了。他不时感叹:“伽蓝虽多,和尚却少”;“庭院寂寥,无僧”。但是悬崖上有6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石窟里有6尊巨佛的巴米扬还是给了玄奘很大的惊喜。在他的作品中,大佛是“金碧辉煌,珠宝腐朽”的。但记者在此走访时,巴米扬佛像群已经一片荒凉。石窟是佛像的遗迹,石窟外散落的碎石和黄色土块应该是大佛的“尸体”。几块塑料布盖在上面,写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附近寺庙的神龛里有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现在这里居住着600多名阿富汗难民。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进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在这两个地方,他参观了许多佛教中心,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佛教雕塑水平达到顶峰的塔克西拉,以及印度的罗库亚翁和菩提伽耶。这些当地记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为印度记者后,曾陆续探访过他们,但其中,玄奘西游的目的地——他取经的西天,就不得不提了。

玄奘于公元630年抵达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当时是印度最大的寺庙,也是世界佛教的中心。"经常有成千上万的僧侣和客人."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修建了佛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学、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达时,这里是纳兰朵寺藏书最丰富的地方,玄奘在这里阅读并熟悉了各种儒家经典。然而,他仍然不满足。他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各国游历了六年,最后回到寺庙成为客座教授,向全寺僧人宣讲大乘论、唯知选择论等经典。

据说当时有一位婆罗门,他自强不息,学识渊博,甚至向那烂陀寺发起挑战,声称寺内无人能反驳他的观点。玄奘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佛教地位,站出来和婆罗门争论,但过了一会,婆罗门低头作罢。看到鼻子短眼睛小的和尚中国能说一口流利的梵语,围观的人一下子佩服了三分。等到玄奘随口问了一句语录,他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玄奘从此名声大噪。公元642年群女城的佛学大辩论给玄奘带来了更大的荣誉,但他谢绝了其他国家的邀请,毅然带着675部佛经启程回国。

各种宗教哲学在那烂陀寺讨论了八百年,但是穆斯林军队来了。1197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烧杀抢掠,佛教的思想家园那烂陀寺从此不为人知。直到1861,人们才借助《大唐西域记》重新发现了这个遗址。如今,这座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是一片废墟,并受到印度考古监督署的保护。不过这里几乎每个遗址旁边都有简介,介绍玄奘什么时候来过这里,在这里从事过什么活动。文字虽短,却表达了印度人民对玄奘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开创者,解读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的无限感激之情。

玄奘此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潜入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雅利安州(今新疆焉耆)、屈直州(今新疆库车),翻越灵山。建国后(今撒马尔罕以东)越过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加拉山口)至土霍洛(今阿富汗北部边境),再向南,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凡扬纳(今阿富汗巴米扬),向东至毛托洛(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进入印度。公元643年春,玄奘北上,经巴基斯坦,经阿富汗,越过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返回长安。

西部的牛仔每年聚会一次。

单手驯服野马飞下小牛。

陈特安

加拿大西部重镇卡尔加里,素有“牛城”之称,西有落基山,东有大草原。从1912开始,加拿大西部和美国的牛仔每年都会来这里举行竞技大会。卡尔加里的牛仔竞技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比赛项目众多,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牛仔竞技表演”。

卡尔加里牛仔节于每年7月第一周的周五举行,持续10天。一大早,几乎所有的当地人和外国游客都戴着牛仔帽,穿着牛仔裤和牛仔靴。享用免费早餐后,人们蜂拥而至观看牛仔节的开幕式游行。

早上8点,游行路线附近的街道两旁已经是三层三层挤满了人。在一些地区,已经设立了多层看台。在等待的人群中,许多人穿着毛毯或坐在被子和睡袋上。原来他们都是前一天晚上从郊区或者其他地方赶来看游行的。夏季的卡尔加里早晚温差大,夜间气温低至9摄氏度,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参加牛仔节的热情。

9时30分,游行正式开始。4.5公里的游行由警车保护。近百人的游行队伍中,有代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阿拉伯的加拿大人和土著人。游行队伍中牧羊人放羊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我看到牧羊犬躺在地上,羊立刻停了下来。牧羊犬跳着跑着,羊马上跟着跑。

游行队伍中还有马头造型的清洁车,分别排列在游行队伍的中部和尾部。清洁工开着马头车,及时清理路上的马粪等垃圾。两个小时的游行结束后,数十万人散去,街道上没有留下垃圾。

卡尔加里西部的牛仔公园是牛仔节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仅是青少年娱乐、培养冒险精神、寻求刺激的地方,也是牛仔们展示胆识和智慧的地方。只见一个年轻的牛仔勾住,悬在空中几十米。突然,钩子松开了,牛仔从天上掉了下来。旁观者立刻尖叫起来。他安全降落在一张紧贴地面的网中,兴奋地向围观者竖起大拇指。

在马鞍形的萨德尔多姆体育馆,牛仔中有许多65,438+00岁左右的年轻骑手。赛马场上的表演扣人心弦。比赛的获胜者可以获得巨额奖金。门票虽然贵,但最偏的座位也要33加币(1加币相当于5元人民币)。放眼望去,看台上的座位都坐满了人。

在赛马表演中,牛仔骑在狂野、凶猛、暴烈的马或牛背上,笑得前仰后合。一匹桀骜不驯的马或牛总是试图把牛仔甩在身后。参赛牛仔的胳膊、腰、腿都要灵巧,适应马或牛狂跳的节奏,牢牢抓住缰绳。为了获胜,牛仔必须在一头大牛背上停留8秒钟,被抛出后才能安全逃脱愤怒的公牛的攻击;或者骑马时,马刺总是夹着马,牛仔的手摸不到马。在徒手抓小牛的比赛中,骑着马的牛仔在一定距离内疾驰,扑向奔跑的小牛。他用眼睛和手抓住牛角,用尽全身力气,拧断了小牛的脖子,结果牛仔和小牛都倒在了地上。

马车比赛吸引了许多观众。四匹马拉着车在跑道上奔跑。观众参与其中,为马车欢呼。人们声嘶力竭地喊道:“快跑!快跑!”因为奔马太多,有的马在抢道的时候互相撞倒,场面真的很热闹。

牛仔是人们心中的拓荒者,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他们勤劳勇敢,坚毅粗犷,发扬个性。如今,牛仔穿的衣服已经成为世界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卡尔加里牛仔节新闻中心主任布隆德?亨察介绍,举办大型牛仔竞技会的目的是保护和发扬当地的历史遗产,尊重和传承牛仔文化,弘扬牛仔精神。同时也为加拿大西部的农业、贸易、文化娱乐、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该负责人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的牛仔节为卡尔加里增加了3500个工作岗位,吸引了超过654.38+0.2万游客,净收入为654.38+0.4亿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