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倩信息

谭倩(1594 ~ 1657)

中国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原名易迅,字中牟,号射父。明朝以后改名迁,字如沐,本名关若,自称江左追随者。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我不做一辈子官。我以做仆人和职员为生。我喜欢广泛阅读,我所有的孩子和历史学家都致力于此,尤其是明朝的历史事件。从天启元年(1621)开始,根据明朝的记载完成了《国缺》初稿,并对组录进行了检索,对错误进行了审查,以实际日期为准进行了编年,历时6年。南明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内阁大学士屠的幕僚,深受屠、张器重。他被推荐为中国书法家兼礼部秘书,参与了历史的修改,却不愿吸取国家不幸的教训。清顺治二年(1645),回到家乡,在《国阙》中补充了崇祯和弘光两朝的历史事件。四年时间,整篇手稿被盗,愤然重写。近十年来,应书院主编、编者朱之邀,带着书稿进京,探寻公私著述,采访明人故旧,特别是对《国阙》进行了修改和修订。清初税制混乱,负担沉重,他上书住建部,建议“立法要定制”,“税要轻薄”。13年夏,他回到南方的海宁。次年夏,被沈振衡聘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演戏,死于帐中。其他作品有《杂枣林》、《外源枣林》、《枣林集》等。

《枣林诗集》是明清之际谭潜所作。谭潜(1594-1657);字如沐,本名管若,浙江海宁人,生于明末。入清后,与遗民共亡。

谭谦自幼聪慧好学,“舞如象,收为徒”,后来更是“德高望重”。但在晚明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影响下,谭潜致力于探索明代乱象的根源。他写了一辈子,除了《郭阙》《明史》,还有方志、笔记、杂枣树、枣树诗等等。

谭家境贫寒,朋友不多。他生前没有一部作品出版,只有手稿在他死后流传。在临摹中,难免会被忽悠,被抢。而且,为了避免清廷的忌讳,学者在抄写时,难免要改动一些文字,甚至丢弃一些章节。清代藏书家说,他的《易》诗一书并不是《全豹》,也就是《谭全集* *十二卷》。今天,的手稿全是四卷一册的诗集,与吴所称相差甚远,是谭潜全集的一部分。

谭谦改写国家阙的zt。

明末清初,年过五百的谭谦将完成的国阙藏在家中,不料被一个贪婪的小偷偷走。面对厄运,坚强刚毅的谭谦没有沉沦,决心改写《国缺》。从此,无论春夏秋冬,寒暑酷暑,谭谦都致力于编撰国阙。为了史实,不顾年老体衰,不顾日月沉浮,坚持考证,坚持访知情者。几年后,努力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一部有据可查的国阙完成了。谭潜始终不渝的治学精神,如同不朽的史书《国缺》,给后人留下了丰碑。明朝末年,有个穷书生叫谭谦,立志博览群书,详加研究,编修一部真实可靠的明史。从1621开始,多年来,他一直背着行李,步行数百里。到处访书借册,饥梨渴枣,城里读书,苦不堪言。就这样,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初稿。后来又陆续修改,经过二十七年的不懈努力,写成了百卷巨著《国阙》。没想到,天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1647年8月的一天晚上,他闯进屋里,见没别的,就把国阙的手稿一扫而光。当时,谭谦已经53岁了。面对沉重的打击,谭千忍不住哭了:“哎,我没办法啊!”但是,谭倩并没有沉沦于此,而是迅速从打击中站了起来。“我的手还在,我宁愿在!”就这样,他重新走上了“行百里,考团”的道路。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第二次完成了《国缺》的初稿。这一年,谭谦57岁。初稿之后,还有很长的修正之路。1653年,谭谦有机会在北京做秘书,认识了几位著名的藏书家。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回到家后,谭谦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但“篮子里差不多有几千张纸”。他喜出望外,连说:“我在北方很幸福!”于志贝是幸运的!“30多年的不懈努力没有白费。《国阙》一书共108卷,500万字,是46位明代史家的必读之作。

谭谦是个穷书生,从运河回乡后一年多就去世了。《西游记》一书写成后,并未出版,只有手稿流传于世。1947年,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从一份抄本中抄录了《北游记》,并对随笔进行了修改,希望“好人有好报”。直到1960,也就是该书问世300多年后,中华书局才首次出版。

20世纪80-90年代编纂的地方志,大多以古今名人诗词和有关当地的诗词为附录。但翻阅谭潜过纪咏的枣庄地区古今地方志,并没有谭潜诗歌的附录。究其原因,是因为清代和民国初年整理编辑史籍的前辈们大多没有看到《北巡录》,所以谭潜的相关诗文中并没有收录运河沿岸的地方志。后人多读前人的地方志。谭潜的《北游录》虽然出版了40多年,但第三次印刷是在1997年,知道的人很少。谭谦在运河中航行了两次,历时200多天。他每天都仔细拜访船夫和老人,看碑文和石刻,记录了很多关于京杭运河的信息。除了嘉兴至杭州段,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他的诗。

甲子闰六月,1653,谭千约留嘉兴。五天后,他和朱沿运河北上,航行了66天,到了江苏的郫县和山东的易县交界处。7号从台儿庄到济宁,然后17到临清,3号到德州。这次从嘉兴到北京大约需要120天,在运河山东段航行需要27天。谭倩在北京住了两年多。1656(顺治十三年)初春,从运河乘船回老家。这次在运河航行***107天,其中山东段约50天。来回途中,谭谦在运河山东段写了40多首诗。

谭千从北到南,回到京杭运河,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收集材料,煞费苦心。北方同行朱在《北游序》中说,谭千里沿途的轶闻、一堵破墙、一块残碑,都经过仔细研究。因此,他对明末清初京杭运河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相当翔实的,是研究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其长度相当于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古运河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它不仅是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造福人民的黄金水道。研究京杭运河的历史变迁,探讨其保护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谭潜的《北游记》记载了清初京杭运河北京至嘉兴段的大量信息。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勤奋的历史学家对运河文化研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