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2021

无锡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无锡城建(9件)纪念泰伯的古迹有位于大楼巷的泰伯祖庙、锡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庙、洪山泰伯墓。“至德”四个大字高挂在太伯的大殿上,他的功绩可以这样来形容:“志异,容两国称霸天下;功随发展,一杯江南。”孔子曾赞:“太伯极德,其三是民无所得于世。”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在位五十年去世。殷31代君主32年(公元前1123年)灭吴王,太伯后裔周章绍子封为后安阳。西山市的阳山也被称为安阳。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大发展,政治军事也很强大。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灭,无锡为越国。周宪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国灭亡,无锡归楚国。秦王二十五年(前222年),楚国为秦所灭,建立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漆画等手工业,农业生产中使用了铁器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无锡筑湖筑堤,大量兴修水利设施,农业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的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耕”发展到耕、耙、耕的耕作技术,形成了稻麦两熟制,将环太湖低湿土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星罗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体系。养蚕业发达,“桑叶处处靠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商旅往来,船行不绝”。城内金银、彩帛、烟酒、油酱、米等作坊混杂设置,市场繁荣。无锡已经成为富饶的江南宝地。

无锡飞江湖(20)明清时期,无锡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了大量良田。由于农业的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稻,中年岁,亩产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渐形成了江南著名的米市和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就已经是周边郡县交粮交草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普及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的大米与苏杭丝绸、淮阳盐、浮梁瓷、温州漆器齐名。到清初,无锡的米配不仅经营规模和交易量居江苏首位,而且成为粮食的主要收购地和“生产者亏损,购买者聚集”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到雍正、乾隆时,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的生意在省城”,“皖豫米商陆续来此,但在浙东卖,却不相联”。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和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阳、高宝湖一带的棉花被米船队运往无锡,无锡农村棉纺织业十分繁荣。所以无锡虽然不种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纱机,织棉布。明朝弘治年间,在无锡北门外的莲蓉桥南形成了一个布匹市场。“取之于贾,运之于和淮阳等地交易。一岁就有几千万以上的交易。”明末清初,布九龙仓一度衰落。到了清朝中期,无锡的家庭棉纺织业再次兴起。全县有织机4万至5万台,年产量300万匹,占全国棉花产量的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闸口到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匹市场。乾隆年间,无锡每年发放土布700-10万件。无锡素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大码头”。

民国时期,无锡的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上海的工业基本上是无锡人主导的,上海滩有句话叫无锡人管工商,宁波人管金融。

历史的发展

商代后期(12世纪前),周长子太伯为了让位于三弟历、三世,东渡江南定居梅李(今梅村镇),建城立国,自称“吴钩”,开创了姬属国吴国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建到巫溪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巫溪县。县城位于崇安区(巫溪县西门内侧),属会稽县。此后的2000多年间,无锡城多次扩建,但一直未动。梁武帝元丰元年(110)为无锡侯;政和四年(前89年)复置郡,属吴郡。9年,王莽改名尤溪县,从梅里古都到德国名州——东汉无锡梅村光武25年恢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将巫溪县划分为西面的荒地,设置了毗陵殿农队长。西晋太康二年(281),恢复巫溪郡,属毗陵郡。

宋朝属于常州,属于两浙路。南宋时,良渚路分东西两路,无锡分属常州和良渚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无锡升为州,属中书省常州道,江浙省。

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巫溪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巫溪县分为巫溪县和金桂县,均属常州府。

宣彤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裕伦在无锡起义,在原金桂县建立锡金军政分署,辖原无锡、金桂两县。秦雨伦被提升为宰相,然后是总司令。

1912 65438+10月20日,锡金军民分府分为军民,成立巫溪县民政厅。5月,锡金军政次府被下令撤销,巫溪县民政署成为巫溪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昌道。165438+10月,巫溪县民政厅改为巫溪县知事公署。

1927年,苏昌道被废,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 65438+2月-1937 165438+10月是无锡行政监察区(曾改为二区)区政府和专员公署所在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0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无锡人民抗日自卫协会成立,管辖吴县(苏州)黄伟等多个自卫协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无锡县政府正式编制,辖无锡、江阴、常州、苏州全境,骑太湖(36片),无锡县政府隶属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贝、董熙、太湖、吴楠、城西等几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解放军29军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村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从光复门进城,未遇抵抗,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无锡县及其附近郊区划归无锡市(后武进县划归马迹山地区),其余农村仍属无锡县,市县同城(后锡山市成立,迁至东亭镇)。

1949年4月2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的命令下,苏南人民行政公署(以下简称“苏南行政公署”)在无锡成立,确定无锡为驻地,直属行政公署。

1951年10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政公署批准,无锡设立八区,各区设立人民政府。这些地区的名字是按从1到8的顺序排列的。其中,一至五区为城区,六至八区为郊区,取消原郊区办事处。

7月1952,六、七、八区合并为六区。

1953 65438+10月1江苏省成立,无锡市为省辖市,从第一到第八共八个区。

7月1955,12,一至五区分别更名为崇安、公运、南昌、西新、北塘区,原六区设立郊区。

1958 6月16,五个城区合并为三个城区。由此,无锡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昌、北塘三个城区和1郊区(滨湖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入崇安区和南长区市。西新区所辖区域分别并入北塘区和南长区。太湖区成立于1960。1963,太湖区更名为郊区。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68,崇安区更名为1978。

无锡县多次易地,曾隶属常州区、无锡市、苏州区。8月25日,1958,古运河旁的苏州地区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巫溪县划归肃州区。

3月1983,1,实行市管县体制,江阴县、苏州地区的无锡县、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代管。市区辖崇安、南昌、北塘、郊区四个市辖区。无锡辖3县4区。

从1987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县、宜兴县,设立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马山镇设立马山区,包括马尾地区。无锡下辖2市1县5区。

1994调整市区行政区划:钱芳镇管辖金桥、群星、同心、冯春、春潮,新安镇管辖西宅、郭家桥、宅吉、金华、徐明、高浪渡、东屿,梅村镇管辖谢静、京通、香溢、齐心、高田、东屿。

1995年6月,撤销巫溪县(中国第一县),原辖区设立锡山市。

太湖广场5438年6月+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惠山区。锡山区县级辖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静、东湖塘、岗厦、羊尖、安贞、查桥、厚桥、荡口、甘露、红升、后宅。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现辖县级市洛社、禺期、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师洋、阳山等12个镇和锡山市的陆域。严桥镇区人民政府。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行政区划和锡山市县级的钱芳、梅村、新安、华庄、东江、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合并到无锡市郊区;将无锡郊区更名为滨湖区。河埒镇人民政府。无锡辖2县(市)、6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