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事迹介绍
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传统理论中,水稻没有杂种优势,是自花授粉作物。水稻植株一开花,雄花就会自然地给同一植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水稻播种后,高产性状没有再现,但出现了严重的性状分离。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他推测他发现的水稻是一种天然杂交水稻。
有了这个分析,他认为既然自然杂交水稻可以在自然界生长,也应该发现雄花败育,雌花在自然界是正常的自然雄性不育株,所以也可以人工培育杂交水稻。
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从1964到1965,袁隆平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考察了几十万个稻穗。他冒着高温,晕倒在地里,爬起来继续找。经过两年不懈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他立即用它们一次又一次地测试和演示。
此后,袁隆平和他的学生李碧湖、尹华琪成立了“三人科研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在1964到1970期间,袁隆平师徒利用几个栽培稻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进行了3000多次杂交试验。
以便在后代中获得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不可能一直保持不育。这也意味着无法进行量产。
袁隆平反复思考比较,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近的。如果再次拓宽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用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效果可能会更好。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当地一片沼泽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袁隆平以其为母本,培育出200多个“野败型”第二代不育水稻种子。从第一个天然杂交水稻到“野败”,历经近十年,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和袁隆平一样,怀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学视野,在历史上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简评:
在中国农业史上,有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利用远缘杂交和三系配套成功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此后,他不断优化育种组合,提高产量和品质,使杂交水稻逐渐成为我国水稻的主流品种。
据统计,我国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25万公顷,增加水稻产量超过1亿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和影响,可以引用一些相关的数据和例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亿吨,其中水稻2.08亿吨。
根据袁隆平爷爷的研究成果,通过种植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可增加1.5吨至2吨,相当于我国每年增加65438+亿吨以上的水稻。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增产稻谷超过6543.8亿吨。这些数据和事例充分证明了袁隆平爷爷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
参考以上内容:新华网-让大家远离饥饿-袁隆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