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ppt

▲白历史

嘿:

①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伯人”之名最早见于鲁《春秋》。这是一支“西方军队”,属于边强族群。秦朝以前,有侯波,位于四川宜宾。秦朝对五尺道略知一二,买卖仡佬族为奴,史称伯通。汉初建立博导(县),那里的博人很少。汉武帝、云南(今云南滇池一带)、杜琼(今四川西昌一带)的部落中也生活着大量的僰人,史称“云南僰人”、“琼僰人”。他们都梳着发型,有农田,有村庄,一起生活。据1955,博晋宁县石寨山王典墓出土文物已进入早期奴隶制。辛莽天丰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区的僰人首领若斗、孟芊起义反抗王莽的暴政。汉末以后,没有记载“伯”这个名字。汉晋时期出现了“毛”,这是中国人比较多的民族名称,所以史书上也有“毛”、“毛”、“丛”等称呼。在唐代被称为“西白人”或“白衣人”,是南诏文化的中坚力量。大理国是宋朝由僰人(白种人)建立的。元和明继续被称为伯人或白人。明清以后,这里被称为“贾敏”。他们都是白族的祖先。

②元代以后,又将傣族先民的“白彝”称为“博彝”,最早见于元史《太定帝纪》。一般来说,“白种人”叫“博人”,“白种人”叫“博人”,这是不一样的。

(3)有些记载还抄录了川南古道地区各族的旧称“伯人”,如“悬棺葬”墓葬称为“伯人墓”、“伯棺崖”。但李京的《云南知略·朱彝风俗》认为这是川南、滇东北土辽族群的墓葬,仡佬族(白种人)没有发现这种风俗。

白族的“白”是指自己,也叫“博”。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一方面在历史上被称为“白蛮族”,一方面因为俗而被称为白人。他们大多生活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自治州和湖南省桑植县。人口是1131124(1982)。使用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居民讲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中文。元明时期使用的是“温柏”(柏文),即所谓的“汉字白读”。

族源及其历史发展白族先民在历史上被称为“滇伯”、“左”、“Xi伯”、“白满”、“白满”、“博满”、“阿博”。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彝族称之为“勒莫”。这个民族自称“博子”、“博子”、“白尼”、“白帮”,意思是博人或白人。西汉初年,有同姓部落,姓异但族同。其中,滇部落规模最大,历史上称为滇伯,是居住在云南的最早的僰人。“渤海国人”的名称最早出现在鲁的《春秋》中。它是先秦时期分布在中国西部的边强群的一个分支,被称为“西碧”、“边碧”、“强波”。相传春秋时期,蜀国皇帝保子帝统治着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朝以前,有一个“侯波”,秦通五尺路买卖僰人做奴隶。公元前182年,西汉设“伯道”郡,属犍为县(四川宜宾一带,云南昭通一带),故称伯人为“犍为蛮夷”;通往南翼的博路和通往伊稀的青衣路也是开放和封闭的。当时,道教徒已经逐渐迁移;到公元前97年,清涧县也满是汉人,两地的僰人迁徙到滇东北和滇西北,加入了原居云南的僰人。

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云南王降汉,以其地设益州郡。1956年,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一枚滇王印金印,与史书记载的“元丰二年王银赐滇王”相符。石寨山铜像表明,白氏先民生活的滇池在西汉时期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以战俘为主。在宜州县西部的洱海地区,1931年在祥云县大博纳发现了一座青铜棺墓。出土的青铜器与早于西汉的石寨山青铜器有着相同的特征,都属于滇池地区“纺耕聚城”的农业文化,而不是西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另一种仍然是“编带、随畜迁徙、无君”的农业文化。

公元1世纪初,宜州郡(治滇池郡)首领若斗、孟芊起义,在宜州杀死尹达成龙,反叛新暴政。王莽将人口众多的胜秀县(通海地区)改为胜伯县,并将若斗、孟芊列为不可饶恕人。王莽习惯于制定类似的精神胜利法,高句丽等人也是如此,但他三次派兵二十多万镇压渤海国人,都失败了。从东汉到西晋,“伯”这个名字从记载中消失了,但在伯人聚居的滇池和滇东地区却出现了大量的“伯”人。《华阳国志》作者常渠将“老金,莫莫,与“典”同姓”事件称为“措乱”,确认汉南的措人就是秦汉时期的措人。

20世纪20年代,南方的“搜帅”、“大兴”煽动搜人反蜀,后被诸葛亮解决,留下了七擒孟府的佳话。蜀汉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县。魏县(曲靖)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的人们聚居在一起。公元4世纪初,昭通地区的诸缇(Zhu Ti)为响应在四川发动的反对条和流民的起义而起义,这次起义被金朝残酷镇压。在宁州战乱频仍、东汉三国时期经济文化一度繁荣的滇东北,因为汉人、旧人的“西迁”,云南文化也随之西移,促成了“朱迪强人”的崛起。东晋以后,“老”这个名字也从记载中消失了,而在老挝人居住的地区,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老”或“舒曼”。“爨”是蜀汉时期中国南方“四大姓”之一。公元339年后,成为华南最强大的姓氏,其统治中心在古滇国,继承和发展了云南文化。因此,唐代的“典”、“典托”、“爨”、“白满”在家族和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

597年,隋文帝命史万岁进攻“西爨”,从四川进入大姚、姚安,经祥云、邓氏美蓉到达洱海地区。648年,太宗命梁征洱。当时从石城西(曲靖)到洱海东,居住着大量的白蛮人口,被称为“从夜郎到滇池西,都是庄婷遗风”(通典)。战国时,楚将军领兵回沅水以西(巴蜀以南)。庄夏通过夜郎去了云南,当时贵州中部的土地被秦国夺取,庄夏的归途被切断,留下云南为王,全军臣服于云南风俗。因分布地区不同,有“松外人”、“葛东人”、“秦歌人”、“大小博农人”、“Xi二河人”等称谓。到隋唐时,“西游”地区已经“井井有条”,“收成与仲夏相同”。

20世纪30年代,为了防御吐蕃,唐朝扶植“乌蛮异种”南诏,合并六个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以白满文化为核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南诏葛望罗丰征服“西爨”后,强迫20万白蛮迁往滇西,还把吴蛮迁到“西白蛮”老家。南诏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奴隶主(南诏国王、贵族和自由民)、奴隶、平民和部落民。南诏广泛使用奴隶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农业奴隶被称为“佃农”。由于南诏在国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掠夺战争,其影响力达到了四川中部和澜沧江中游,但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奴隶起义,并于公元902年崩溃。南诏皇族到了后期已经变得白色野蛮。南诏王从奴罗到顺化镇***13王,公元247年,10王接受了唐朝的国号。

五代时期,云南先后建立了三个短命政权:郑的“大厂”国、赵的“大天兴”国、杨的“大邑宁”国。公元937年,大理人段思平以“宽徭役”为号召,联合滇东37个蛮夷举行起义,建立封建领主政权,史称“大理国”。段是汉人的后裔,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白族大户人家,就像当年的赵佗一样。“大历”政权实行了“易制废苛”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洱海地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大理王不断向宋朝进贡,要求相互交换。相传宋朝曾封“大理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都之王”,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理”政权存在了300多年(937 ~ 1253),为白族人民形成以洱海地区为中心的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白族人自称“白子”,其首领称为“白王”,其史书称为“白史”。可见,自秦汉以来,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腹地的平坝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名为“滇”、“滇陀”、“爨”、“白蛮”的民族同化了宋以前的外来汉族,形成了人民* * *同构。这时的生产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1253年,蒙古贵族平定大理。元朝在云南建省,在洱海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用“大理”旧主段“回大理镇”。1381年,明朝进军云南,消灭了蒙古王梁的势力,废除了大理旧主,设立大理府,以木石为云南镇;然后鹤庆也改土为流。元明两朝先后从内地迁入数十万军民定居云南,推动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发展。随着大量汉人移居云南,遍布中青(昆明)、魏初(楚雄)、永昌(保山)的白族逐渐自然地同化为汉人。

▲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子婚后分居,父母一般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同一个家族,同一个姓氏的人不通婚,但是他们照例要和他们的叔叔婶婶结婚。无子女的妇女可以被丈夫的妻子收养,无子女的妇女也可以收养其兄弟的子女(收养)或养子。女婿和养子为了获得财产继承权,不得不改名换姓。

元朝以前,白族人流行火葬,后来在汉族人的影响下改为土葬。墓葬的类型和样式很多,一般是“一层轿子”或“两花门”。

“三月街”又称“观音城”,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头时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年一度的夏历于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西部点苍山脚下举行。明清时期,川、藏、江南各省商人来此经商。建国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全国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白族的又一盛大节日,是秋收前夕的一项活动,预示着庄稼丰收,人畜兴旺。它在每年的夏历6月25日举行。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门口都竖起了火把,村口燃起了一堆大火,上面插着红绿纸旗,写着一些吉祥的句子。村民们举着火把,围着田地游行,驱赶害虫。大理还有“绕三灵”,剑川、洱源有“下海玩”等节日。届时,将举行各种文化活动,让大家乐在其中。

白族服饰因地而异。在大理和其他中心地区,男子穿白色或蓝色包头,白色双排扣衣服和黑色衣领,白色裤子和肩上绣有美丽图案的包。大理女子多穿白大褂,黑色或紫色绒领,蓝色宽裤,短腰绣缎带,绣“百结鞋”,臂戴绞银手镯,银珐琅戒指、耳环,上衣右侧有银“三须”、“五须”。已婚者扎发髻,未婚者挂在背后或编在头上,都用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包裹。

水稻和小麦是平坝地区白族人民的主食,而玉米和荞麦是山区的主要食物。白族人喜欢吃酸、冷、辣等口味。他们擅长腌制火腿、弓鱼、炒鸡棕、猪肝等菜肴。他们还喜欢吃一种独特的“生肉”或“生皮”,即烤猪肉半熟,切成肉丝,配以姜、蒜、醋等食用。白族人也喜欢喝烤茶,即他们在一个小陶罐里烤茶叶,然后倒入沸水中。顿时,热气沸腾,香气四溢。

在白族的住房形式中,坝区多为“三长房”,排有带厨房、畜棚、院子的茅屋,或“一前两耳”、“三面一墙”、“四进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棚分开。山区多为稻草房、“闪房”、竹箩房或楼上楼下有马厩的“木垛”,做饭睡觉的地方往往连在一起。

白崇拜相当于村神的主人,信奉佛教。主有一些自然神,有一些南诏大理的王子,有一些杀民的英雄。晚唐时期,佛教盛行于洱海地区。起初,婆罗门和密宗瑜伽被引入。密宗僧人称之为“阿吉利”,故又称“阿吉利”教。元明以后,禅宗传入内地大理。佛寺遍布全国,使洱海地区长期拥有“古奇香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