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代代相传。为什么到了63代就逐渐没落了?

宗教从古至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国外兴起的基督教,还是中国兴起的道教,都是被人无休止地推崇和敬仰的。边肖个人认为,宗教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最大的原因是宗教不仅能给人精神上的寄托,还能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生活更有方向性和趣味性。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的地方宗教——道教。

道教的创始人张天师

说到道教,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昆。毕竟老子是我们每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必然要学习的人物。但更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老子只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是一个学派。但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国教道教的创始人张天师及其后代。

张道陵,道教的创始人,原名张玲,因其最初的教派也叫石天道教,所以又叫张天师。相传,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亮的第八孙。虽然后来被称为教父,但张道陵起初只是一个书生。

相传张道陵七岁熟读《道德经》,十几岁入东汉太学,通晓天文地理。年纪轻轻,很多人拜他为师,听他讲课。与生俱来的天赋,天赋异禀的张道陵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生中的禅学和悟道。

通过研究、学习和思考,张道陵逐渐发现,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并不足以回答他心目中关于生与死的难题。于是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生活的方式。

当时占卜盛行的社会环境,为张道陵的思考提供了一个风平浪静的空间。但26岁被东汉朝廷封为江州令,张道陵入朝为官之路中止。然而没过多久,他就辞职隐退到洛阳北莽山,专心思考长生之路。

后来周游列国,求仙问友,迁居云眠山,筑炉炼丹,炼丹完善,龙虎出现,改名龙虎山。

后来,在六十岁的时候,洞悉了人间冷暖的张道陵走出龙虎山,来到何铭,从江西来到四川,继续修行传教。就是在这个时候,张道陵正式创立了道教,因为入教要交五门米作为学费,所以也被称为“五门米教”。

相传张道陵在驾鹤西行之前,活到了123岁。临终时,他把长生不老药、两把除恶剑、玉玺等象征器物传给长子张衡,并立下遗嘱,道教掌门人必须由张氏子孙继承。

张天师代代相传。

这样,张道陵死后,他的长子张衡继承了他的衣钵,张衡领导的石天道教平淡无奇,没有太大的波澜,于是顺理成章地把道教传给了第三代,也就是张道陵的孙子张禄。

乱世张逯生入驻汉中,是刘备和曹操争霸过程中的一个小缓冲。对于两个枭雄来说,教法治的张路,本质上是次要关心的。但其优秀的治城理念,使汉中地区人口迅速膨胀,使小城成为一块肥美的肥肉。曹操赶紧让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然后顺手牵羊取了汉中的肥肉,而张鲁则被曹操监视,从此销声匿迹。

虽然张道陵的儿子和孙子都是无名之辈,没有太大的进步,但实际上道教的传承就开始了。张鲁归顺曹操,意味着石天道教的重心也从西南转移到了江南,王羲之写《黄庭经》和道士变鹅的著名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直到唐代,石天道教才真正进入全盛时期。当唐高宗李治召见第十二代传人张衡时,也意味着张天师家族正式开始了与帝国的合作之旅,而不再是一个民间小教。

道教的盛行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宋代。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第二十四代石天张正遂,并授予石天“先生”称号,这意味着石天道教与皇权的关系更加密切。

后来到了明初,家族正式成为名和实兼备的道教最高领袖,进而成为北洞南张和中间南张,获得了与孔家平起平坐的社会地位。纵观天师府的发展道路,不难看出,唐初至明初是天师府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明以后的道路不再平坦。

没落的石天岛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喇嘛教的传入,道教的光芒逐渐减弱,等级也逐渐从一等降到五等。后来,只是因为第57代张天师存义在求雨中立功,他才勉强被提升为三等,恢复了皇位。

然而,从那以后,张天师家族的地位一再下降。到了民国时期,第63代张天师恩普只能在沪、锡、苏等地苟延残喘,靠托管养家。

生于民国乱世的张恩普,随蒋介石颠沛流离到台湾省,但不知何故,来到台湾省,张恩普并没有带着世代相传的印章。因此,在他死后,因为他找不到印章,第64任石天的地位就不确定了。尽管如此,即使三个连续的继承者后来自称为新石天,严格意义上来说,石天的继承之路还是被63号断掉了。

传承的终结,不禁让人想起更早在江南广为流传的民谣“不死不死,六十三代有断”。这一切都是天意吗?

事实上,张天师家族的衰落不仅是天意,也是时代变迁下的自我淘汰。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不断注入,这些传统的符咒法门就失去了自身的可用价值。没有发展前景,没有发展市场。所以被社会淘汰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