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前是什么样的?
深圳位于南海沿海,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宜人。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南大门,连接陆地的风景区”。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海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深圳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
从秦朝开始,深圳的百越族居民就处于封建中央集权的控制之下,汉朝在深圳设立盐官。在香港的南头、西乡、沙井、大鹏和李正五村都发现了汉代墓葬。从葬礼和出土文物来看,当时已经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东晋南朝时期250多年,是深圳的鼎盛时期。设在东关县,通往宝安、兴宁等六县。其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惠阳地区。当时的宝安县大概就是今天的东莞、深圳、香港。
到了唐代,深圳水域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在南投设镇,有岭南兵驻守;宋代设立“海巡司营”。自宋代以来,深圳成为中国南方海上交通和贸易的枢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
明朝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筑南投东关守千户城,筑大鹏守千户城。后来又设立南头寨,组成军事组织,称为“虎门外守将,省城屏藩”,以抵抗日冕、海贼等外来侵略者。明郑德十六年(1521),南投军民在海巡王洪的率领下,在南投海域歼灭葡萄牙舰队。
到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225979人。人口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渔业和盐业都有很大发展。
民国二年(1913),新安县更名为保安县,行政公署仍设在南投市。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东江抗日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坻等地,严厉打击日本侵略者,护送被困香港的文化人士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丰富,景点众多,如晋隋“金鸡随园”寺、唐代广海寺、凌渡寺南唐怀都寺、宋代赤湾天后宫、明清“新安八景”、丁玲、龙桥坳、七娘山等。
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极为迅速,新建的旅游景点和设施独具魅力,以其新颖、独特、不同寻常的风格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