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余的黑历史
白先勇先生
名人理论
余先生在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大多数学者和人士的认可。先生认可余的散文:“中国的散文,继朱自清、钱钟书之后,产生了余。”金庸先生认可余的水平:“北京有年轻人说浙江人写不出文章,是为了逗我。就算我不行,浙江还有鲁迅和余虞丘。”贾平凹先生肯定了余的贡献:“余无疑拓展了今天文学的天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一见,历史会尊重他们。”
余光中先生
当然,也有其他文学大师表示过赞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赞美会随着谩骂而上升。记得有一位公众人物曾笑称:“只看有多少人诽谤一个人,就足以判断他的名声。”虽然是个笑话,但是精辟。
我还真没见过多少文学大师诋毁余先生的。如果有,也只是鱼虾,剩下的多是“无脑犬儒”。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于先生一生都在研究文化,他对文化的理解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金庸先生
威斯康星大学名誉教授高喜军曾说:“余先生每一次在台湾省的演讲,都在社会上激起新一波的人文反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成了余先生解读中国文化的读者和听众。”余先生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影响了海外同胞。
以上都是文化水平相当丰富的学者教授的评论,也是基本事实。余先生的文章,沉重得像一个老人,独立地行走在广阔的世界里,思考着这个世界,正是“既有哲学价值,又有纪实价值”。他的创作也很有特色。
于先生
创造性特征
纽约人文学会联席主席王班曾说:“虞丘先生的作品优美、优雅、准确,兼具哲学和文献价值。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他用的是李义山的诗:‘高松是杰出的,陪我到世界的尽头’。
余先生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别人无法模仿。
首先,余先生散文创作之前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他出生在农村,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20岁那年,他失去了父母,唯一的叔叔遭遇了一场灾难。十年浩劫后,余专心读书,重生为大学校长。
于先生
在经历了仕途的风风雨雨之后,于毅然只身走遍了中国。他的意境无边,他的文笔厚重,但他的语言通俗,所以他总能在第一时间震撼百万读者的心,哪怕他讲的是历史和学问,也不会让读者产生任何心理障碍。
二、读过余先生的《冰川》的读者是否还记得这本书序言中的一句话:“为人生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一个看起来像历史的游戏。”显然,于先生的小说和戏剧创作是二十世纪欧洲最成功的“大众象征主义”美学。
于先生
除了冰川,还有空岛,表面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里层是“意义的彼岸”。这种“大众象征主义”对创作者的要求非常严格。没有高超的创作智慧,就不可能成功地将艰深的哲理溶进通俗的故事里。
第三,余先生在写散文之前,已经是一位研究中西文化的学者。他已经能够在学术著作中通过讨论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各种观点。他写散文是为了呈现一种学术作品所不能的风格。白先勇先生称赞他是“诗意地思考世界”。其作品中蕴含的诗性灵魂是“为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一个美好的仪式”。
于先生(右)
正是余先生不可复制的创作特点令人艳羡,以至于同行的诋毁与日俱增。但是,于先生一直坚持“一骑千里不洗尘”的态度,给了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他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文坛上最后一位大师,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