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出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解释如下:1,中国解放:傅贵在中国解放后回到了家乡,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经历了大跃进、炼钢、锅烧。与电影不同,小说也涉及土地改革。在小说中,傅贵一家住在南方的一个村子里,一直务农。傅贵家除了房产,还有100多亩地。由于赌博全部输给了龙儿,龙儿成了“土改”中傅贵的替罪羊,被枪毙了。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傅贵的家庭没有耕种土地来养活自己,所以这与土地改革无关。电影里,龙儿也被枪毙了,但不是因为土改,而是因为他的“反革命破坏活动”。在小说中,由于人民公社的建立,傅贵家里所有的东西——锅和羊——都被没收了,种地成了工分。如果傅贵工作懒惰,那也没关系。后来食堂散了,大家都没东西吃了。但是在电影中,傅贵的家庭从不缺少食物。
2.饥荒期间;傅贵带领儿子有庆卖羊换米;贾珍拖着病体到娘家讨饭;夏风和王思争夺红薯等等。电影里只有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饭的场景,没有饥饿,也没有提到分手和食堂饥荒。
3.文革期间:“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文革的恐惧。”这部电影通过住院时红卫兵掌权,王教授挨饿,春生夜访等事实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总的来说,刻意淡化了文革的具体情况。"
扩展数据
《活着》没有跌宕起伏,只有平淡简单的叙事。作为一个旁观者,作者听了傅贵生活经历的所有细节,包括为他的母亲买药,但他因服兵役而被捕。虽然背景是解放战争,但他没有说解放战争爆发了,也没有说傅贵上战场英勇作战了。而是通过一件小事引出后面的事情,用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比如村民上山挖野菜,挖树根;?
为了填饱肚子,王思不顾自己的个性,和夏风抢红薯。村长带着人去傅贵家找大米...小说中对某一事件没有特别的描述,只是简单的叙述,对当时的生活和历史状态轻描淡写。
可以说这些生命的状态是好的,还原当时的历史也是好的。傅贵没有跟随历史,但历史跟随了傅贵。而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小人物生活的无奈与悲哀。
对于很多作家的新小说来说,为了还原历史,更倾向于使用有身份有地位的上流社会人士,比如商人、将军、官员等。,并用小人物来衬托大人物。
这种方式确实适合反映当时的历史事件,但不能全面反映生活状态。余华的《活着》从一个小人物傅贵开始,让他描写生活,甚至是琐碎的事情,从而反映生活状态。他不追求历史的本质,不从重大事件中揭示历史的本质,而是在世俗生活中展现历史的本质,这是多么奇妙。
百度百科-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