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哪些作物适合在哪些节气播种?

立春:(2.4)

在气候学上,春季是指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在10℃~22℃的春季。按照这个标准,浙北的春天一般从4月初开始。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天提前到来。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至于立春的日子,各地差别很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在这个节气里,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 ~ 30毫米。麦田清沟排水,防止渍水。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复施苔肥。

雨:(2.19)

去冬今春,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江南的阴雨天和降雨量明显增多,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

在这个节气里,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 ~ 40毫米。当时小麦逐渐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田间管理。

惊呆了:(3.5)

天气谚语:半夜太阳晕,中午月亮晕(上海);听到雷声很震惊,一个月都在下雨(浙江,山东);什么时候是蛰,什么时候是转(甘)

在这个节气里,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 ~ 40毫米。麦田应加强肥水管理,将土壤墒情分为五种类型,即王水、黑墒情、黄墒情、干湿土(旱土)、育苗、灌溉、节水。

包膜肥料在油菜上的应用。早稻准备育秧种树。

春分点:(3.20/3.21)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相等。

这个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 ~ 60毫米。

长江两岸从南到北,早稻已经浸种催芽,用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用冷尾暖头抢眼球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搞好植树造林,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

清明:(4.5)

中国黄河流域冰雪消融,植被茂盛,空气清新自然,适宜郊游。从气候分析,气温进一步上升。若受暖气团控制,在天气转暖的情况下,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受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至5 '和1以下。所以,初回寒仍然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量来看,本节气无降雨,节气平均降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长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相继播种,小麦拔节,油菜开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播种玉米和花生。

谷雨:(4.20)

清明节过后,雨水增多,对粮食生长有利。但有些年份这个时候不下雨,甚至从清明节到长夏,出现了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越冬作物需要雨水帮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以保证高出苗率。一般这个节气降雨量70 ~ 80mm,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植棉的忙季。

长夏:(5.5)

暮春时节,当新的夏天回来时,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的分类,夏季的标准控制是等待温度(5号一个)高于22℃时。这个时候,只有南方真正进入夏季。

有些地区四季不明显,比如黑龙江爱辉以北,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天。长夏节气反映的立夏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为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季花卉作物进入黄熟期应及时采收。漫长的夏季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雨季即将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5.20)

“小满”是指黄河流域的小麦作物籽粒饱满,尚未成熟,故称小满。然而此时,浙江的春花种子饱满成熟,农村忙着收割。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0~23℃,节气降雨量50~70毫米,比节气前后略少。不过,华南已经陆续进入雨季。

大江南北的夏粮相继成熟,清明时节收获。我国北方应加强麦田后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起垄尤为重要。

芒果种类:(6.5)

芒是谷物尖端的细毛;小麦、大麦等带有芒的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已经开始,也是夏播的忙季,所以芒籽也叫“忙种”。

民间也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小天追天,芒籽追天”,“麦子熟了,龙口夺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为23~25℃,节气降雨量为50~90毫米..

要狠抓早稻栽培管理,适时中耕烤田提高土壤温度,注意病虫害防治。适时播种晚稻。

夏季至日:(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四季白昼最长。

北京白天有18小时。后来,白天开始变短。但此时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中国南北温差很小,但有10℃。大部分年份降雨量在100 mm以上,日平均气温24~28℃。

要抓住夏季加强田间管理的时机,及时清除杂草,控制病虫害。

微暑(7.7)

“小暑不热,是热了好几天”。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的月份,副热带高压覆盖长江以南。正常情况是高温少雨是主要特点。

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 ~ 80mm。

小夏面临着梅洪旱的转折。各地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要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努力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

夏季高温:(7.22度)

全国大部分地区炎热夏季,这个节气适用于全国。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有所增加。长江流域梅雨结束,夏旱上升,晴热少雨。

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将水汽带到南海上空,降雨量仍然相对较高。这个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最高的时候。暖性作物的生长速度已经达到顶峰。必须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晚稻应该在立秋前移栽。

立秋:(8.7)

黄河流域的真正入秋比立秋要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晚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江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积聚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以一种时尚消散,所以也有秋老虎的暑热。夏季干旱经常发生在多雨的青少年身上。

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下降。降雨量80~100 mm,分布不均。晚稻要中耕除草,遇旱要灌溉。抓紧秋播。棉花打顶促进秋桃(棉花)发育。

夏季高温:(8.23度)

江南有些地方还是比较热的,所以有“大暑不夏,立秋在夏”的说法。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 ~ 27℃;

冷暖空气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再次交汇,进入秋雨期。题目是80 ~ 120mm。此时,晚稻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

千禧年:(9.7)

全国各地降温加快,天气转凉。“千年分秋夜,一夜凉。”随着季风的变化,日照变短变弱,冷空气开始南移。秋季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就连西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也降到了22℃以下。此时长江中下游日平均气温21 ~ 24,降雨量70~90毫米。

棉花分批采摘,后期加强秋玉米等作物的田间管理。

春分:(9.23)

太阳的直射点又回到了赤道,世界昼夜平分。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秋分过后,北方的冷空气活动日趋活跃,有时一股西北风就能吹散夏日的炎热,迎来秋天的凉爽。

按照常年规律,江浙沪秋季是9月底到10月初。东北、新疆大部分地方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在10末至110会感到秋天的凉爽。

继续做好晚稻田间管理工作。棉花选种和采花。冬小麦和油菜要在播种前准备好。

寒露:(10.8)

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雨季末期,万里常晴,昼暖夜凉,日温差大,对晚稻有利。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为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为15 ~ 30mm。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时期,江北地区种植冬小麦。

初霜:(10.23)

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年底,这与初霜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初霜日数南北差异很大,如东北的长春,秋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很少,即使有,也要到冬季至日才能看到初霜。

此时长江中游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 ~ 30mm。要加强油菜和菜园蔬菜的栽培管理。森林防火资金的积累也应尽快落实。

立冬:(11.7)

黄河中下游的封冻日期为11 ~ 11,与立冬一致,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比立冬晚半个月左右。

在青藏高原上,是“六月夏棉,一年四季多寒”;从广州到南宁的北回归线附近,冬天的日子很少。海南省长夏武东。

因此,立冬这个节气并不适用于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降雨量20 ~ 40毫米。做好晚稻收割晾晒工作。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11.22)

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

黄河流域正处于小雪节气,一般会开始下雪。就全国而言,长江流域平均降雪量在2月中下旬;东北初雪要提前到10月初前165438+;福州南部,柳州,百色,终年不下雪。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10℃,降雪量(雨)10 ~ 20mm。做好牲畜保暖和越冬工作。

大雪:(12.7)

这时,地上有了雪。黄河中下游65438+2月的积雪日数是165438+10月的2倍甚至4倍。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5~8℃,降雪量(雨)10 ~ 20mm。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季花卉的田间管理。

冬季至日:(12.22)

南回归线附近阳光直射,北半球白天最短;之后阳光直射的位置后移,白天变长。“过了冬天,一根针长出来了,但是过了长线”。

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预示着冬天即将来临,最冷的季节即将到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降雪量(雨)10 ~ 30mm。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季花卉的田间管理。

小寒:(1.6)

气候变化除了自身的周期性变化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的烟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于是,14年的暖冬现象在过去连续出现。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为1~3℃,长江以北地区在0℃以下。降雪量(雨)10 ~ 30mm。

严寒:(1.21)

这个时候真的是“天冷”一年中最冷的季节,然后就是“三分水暖”的立春。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量(雨)10 ~ 30mm。

主要农事活动:蓄肥,制肥,冬季修水利,开始绿化种树,清理改造鱼塘。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为指导农耕而制定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夏、大夏、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设定了仲夏、盛夏、仲夏、冬至等四个节气,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和传说,传统的生产工具、家庭用具、手工艺品、字画,以及与节日密切相关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根据现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反映了季节。春分(春分、秋分)、春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和春分(立春、长夏、立秋、立冬)用来表示季节,将一年分为四季。

平分线和至日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站四次就不一定了。

虽然从天文角度也反映了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季风和大陆性气候极其显著,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所以四季的开始日期和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季节分明,有的地区不明显,甚至一整季都不出现。

比如爱辉以北的高寒地区,青藏高原没有夏天。青藏高原上有句话:“六月夏仍有棉,一年四季多为寒。”华南福州南部没有冬天。在一些地区,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夏天。真的是“冬去春来草不枯,春来花开”。“一直都是夏天,一下雨就变成秋天了”。

云南、贵州等高原又是另一番景象。冬天很短,没有夏天。昆明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所以虽然是从天文学上划分的,但是有很强的地域性,不能适应全国。

第二类反映气候特征。直接反映暑热状况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暑程度和酷暑的即将过去。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有四个:雨、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另外,白露、寒露、初霜这三个节气虽然是水汽凝结、冷凝的现象,但也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降温的程度。

一是温度开始降低,更多的水汽凝结;之后温度降得更厉害了,不仅暴晒多了,还降温了,但没冻着;最后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水蒸气凝结成霜。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这三个节气的热义大于其水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反映物候现象。小满和芒种反映相关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惊吓和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的物候现象,尤其是蛰,它利用天上的第一声惊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告知世间万物春回大地的信息。

扩展数据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

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季至日是八个节气。

象征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的是: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业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很大,所以不同地区的四季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初霜这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结的现象,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吓和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蛰刺,预示着春天随着天空早雷和地下蛰虫的恢复而回归。

注意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里”是一年四季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里”是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长夏、立秋、立冬也被称为“四季”。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65438+10月7日左右。“李思”预示着天文季节的开始,就气候而言,仍处于最后一个季节。例如,初春的黄河流域仍然处于隆冬。

“之”的意思是极和最。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合称为“第二个至日”,预示着夏季和冬季的到来。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和2月22日12日。夏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地方。冬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是平均分配的意思。春分和秋分称为“平分”,意思是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在春分和秋分,黄道与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道分别为0度和180度,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相等。

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部分节气逐渐成为大众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季至日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季节性饮食文化。

更常见的习俗是在冬天的至日吃馄饨和羊肉。直到现在,在中国台湾省仍然保留着在冬季至日用九层饼祭祀祖先的传统,以表明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是人类天文学和农耕技术的空前成就,是人类尊重自然和自由的里程碑。

它应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的创造、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开始将“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符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项目。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再度绽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1届常会于201165438年10月28日至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举行。

165438+10月30日下午,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年运动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定律:

人们一般通过黄道历知道确切的节气时间,也有节气日期速度算法:

长寿通式-[y× d+c]-l

Y=年,D=0.2422,L=闰年,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知道前一年某个节气的确切时间,你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歌谣推算出来,后一年就是节气的时间。节气的规则如下:

立春5号3点被打晕,3点撤退。

一点一刻,长夏在九点三十五分收到了收获。

芒种两天退,三日五时问夏。

五天休息三天,立秋白露六天休息一周。

寒露六天加六小时立冬六天七点游。

6日4时至5日9时收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