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地方建筑。是一座集防御、居住、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式建筑。其特点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等各种风格。

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项世界遗产,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海外中华文化世界遗产项目。

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青砖建筑、泥建筑和石头建筑。

碉楼(15照片)

钢筋混凝土建筑

钢筋混凝土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们是由海外华人设计和建造的,他们吸收了世界各地建筑的不同特点。整座塔的材料全部由水泥、沙子、石头和钢筋制成。完工后,极其耐用。但由于当时建筑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成本较高。为了节省材料,里面的一些地板是木制的亭子。

青砖楼

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三种砌筑方式。里面带泥的青砖,外面是青砖。这种瞭望塔其实就是上面说的泥砖建筑,只是在泥墙外面镶嵌了一层青砖,不仅美观,还能延长瞭望塔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砖。这种瞭望塔的墙体表面看起来像青砖建筑,但实际上是内外都用青砖覆盖,中间有少量钢筋和水泥,使建筑更加坚固,但比全部用钢筋和水泥更经济,而且保持了美观的特点。青砖建筑。全部采用青砖,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

开平碉楼

很多特点。

泥楼

泥建筑包括泥砖建筑和黄泥夯筑。泥砖建筑是将泥土制成泥砖,干燥后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们在建造泥楼时,往往会在泥砖墙外面铺上一层石灰砂或水泥,以防止雨水侵蚀,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夯塔是以黄泥、石灰、沙子、红糖按比例为原料,再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这种夯筑的黄泥墙一般厚达1英尺以上,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混凝土墙相媲美。

石楼

石头建筑是用岩石或鹅卵石建造的,外表粗糙短小,但经久耐用。这种塔的数量很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区[2]。

根据使用的功能

按功能不同可分为多栋、住宅楼、多栋,其中以住宅楼最多。

开平碉楼

重楼

村里建起楼房后,全村或几户集资合建,每户分一间房临时使用,以躲避土匪或洪水。其形制封闭简单,外部装饰少,防御强。三类瞭望塔中,现存瞭望塔473座,约占开平瞭望塔的26%。

巨楼

居民楼多建在村后,由富裕家庭全资拥有。它很好地结合了瞭望塔的两种功能,建筑高大,空间相对开阔,生活设施相对齐全,生活便利。住宅建筑造型多样,外观典雅,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有1149栋居民楼,约占开平碉楼的62%。

守夜塔

主体建筑宜建在村口或村外的小山、河堤上,高耸挺拔,视野开阔,并配有探照灯和警报器,便于及早发现土匪,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庄联防需求的产物。瞭望塔最晚出现,现存建筑221座,占开平瞭望塔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