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定律的名词解释

恩格尔定律的术语解释如下

恩格尔定律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从19世纪关于消费结构变化的统计数据中得出的一条定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和支出中用于食物的比例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和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比重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平均收入和支出中花在食物上的比例就越大,而这个比例随着国家的繁荣呈现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品支出与总支出的比率(R1)=食品支出的百分比变化÷总支出的百分比变化。

食品支出与收入的比率(R2)=食品支出的百分比变化/收入的百分比变化。

恩格尔系数贫困在59%以上,温饱在50-59%,小康在40-50%,富裕在30-40%,最富裕在30%以下。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数据,得出了一个关于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花在食品上的比重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花在食品上的比重会减少。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花在食物上的比例就越大,而且这个比例随着国家的繁荣呈现下降趋势。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花在食物上的比例会降低。

知识扩展

ErnstEngel(1821-1896),德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社会统计学派的主要人物。恩格尔于3月21821日出生于萨克森州的德累斯顿。1851年成为萨克森州统计局长,开始了政府统计官员生涯。

由于恩格尔长期领导萨克森和普鲁士的统计工作,历时30余年,具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统计理论知识,因此在当时的德国和国际统计界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