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学哲学家的思潮是如何随时代变化的?

东周末年,周天子的势力范围只剩下一二百里左右,大大削弱了他的实力,失去了控制诸侯的权力。另一方面,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利用王室的弱势吞并弱国,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称霸天下。随着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长期维持西周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周礼也被破坏,导致礼崩乐坏。先秦诸子的历史变革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先秦时期历史思想的先进思潮,也影响了后世和中华民族的思想。

《孙子兵法》和《论语》一起,标志着战国诸子思想的开启。当然,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对先秦诸子文化精神的理解。先秦诸子创造了一个“轴心时代”,它因塑造了民族文化精神而成为中国文化之根。《孙子兵法》的功利理性和《论语》的价值信仰构成了两极。孙子从经验、自下而上的认识路线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也与《论语》中的“天”的思维方式、自上而下的认识路线和经验类比,是并行互补的关系。这两种文化精神都是人类早期活动积累下来的。《左传·作公十三年》说:“一国之大事,在于崇和荣。”“牺牲”包含了信仰的成分,“荣”尤其需要功利的理性。人类早期活动的意义主要在于这两个方面。显然,这两种文化精神引导了战国诸子思想的发展方向。战国诸子思想表现各异,争鸣激烈,但实质无非如此。其中,以《论语》为代表的价值信仰精神为孟子所继承;墨家和庄子在具体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式上对孔子进行了批判,但他们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容置疑,导致了精神现实的转移。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精神直接影响了老子和韩非子,两人都是以利为重,讲究战略方法。荀子和法家都是对孙子和孔子思想批判和整合的结果,但荀子身上仍有更多有价值的信仰成分,法家身上的功利理性品质更纯粹。

文化精神总是表现在一个民族的社会传统和习俗中。要全面了解各个哲学家的思想贡献,自然不适合局限于政治或哲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