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进入小冰期,人口锐减。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期的?

《孟子·滕文公上》:“赶走武功、豹子、犀牛、大象。”这主要是由于动物栖息地的温度环境长期变化,气温急剧下降,生存所需的食物匮乏,因此犀牛、犀牛等大型动物不得不开始南迁。

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气温的量变,有一个经典模型——竺可桢曲线。在竺可桢曲线中,明末清初是第四个小冰期。明朝末年,中国进入文明时期以来最冷的阶段。

当时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低2%。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程度,但是它带来的蝴蝶效应却让相关的气象灾害多次出现。在中国许多地方,雪灾、河冻、气温骤降、极寒的气候持续了约500年,使中国人口急剧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统治的危机。

根据竺可桢曲线,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剧变和政权更迭,确实与小冰期有密切关系。

《汉南续县志》:“崇祯元年,荒年五年,水灾六年,秋蝗七年,旱灾十四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第四次小冰期,最低气温低至零下40度。

农业一直是以土地为基础,依靠热量和降水。降水少导致干旱,低热导致严寒,两者同时不足,后果难以估计和想象。

当时北方干旱持续多年,土地龟裂,长时间不下雨。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在很多地区歉收,粮食产量锐减,给农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让世界人民苦不堪言。

干旱通常伴随着蝗灾。由于干旱给了蝗虫更适宜产卵的地方和幼卵生长发育的环境,干旱和蝗灾往往相伴而生。社会矛盾在人民饥饿的状态下尤为突出。

饥荒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明朝内部多地发生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和阶级矛盾加剧。受气温影响,草原严重退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得不频繁入侵明朝,各民族斗争激烈。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官方管理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动荡。这些都是摧毁明朝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末年,饥民、灾民不计其数,大量人口锐减。《史记·李生陆贾列传》:“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在“民本社会”下,“以农立国”的基本方略对于小农经济下的中国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之重,整个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严重受损。

气候这么冷,人还是要活下去。为此,聪明睿智的古人想出了多种御寒保暖的方法。

1.御寒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各方面待遇自然比底层的穷人好。这个表演的一个方面就是穿着。穿衣不仅是个人地位的象征,也是御寒保暖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寒冷的冬天,尤其是寒冷时期,皇室、达官贵人总是穿裘皮衣服。这种裘皮大衣是用动物毛皮制成的御寒的豪华、柔软、厚实的衣服,是富人的御寒冬装。

用于制作毛皮的毛皮有狗、羊、鹿、兔等多种,其中狐皮、貂皮最为保暖珍贵。这种奢侈不是一般人拥有的,至少在当时一定是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

如果富人穿成这样,穷人基本都会穿当时社会条件和手工业水平下允许的棉麻之类的。《五六先生传》云:“短棕结,瓢虫空。”“棕色”是大多数穷人冬天御寒的粗布衣服。是亚麻面料的一种,不太好看,保暖性差。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缝制这样的衣服来盖住衣服上的洞。或者你可以在衣服里面缝上棉花和其他植物来维持生活。

此外,还有棉花、毛皮等。还可以用来制作一些小物件,如手套、围巾、头罩等。不同的风格,各种各样的图案,细致的剪裁,精致的款式,贫穷的家庭也能过上不一样的冬天。

保暖

北方气候寒冷,尤其是在冬天。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之一,明清以后普遍出现在北方居民家中。

入关后,大量东北人广泛传播他们独特的冷冻御寒经验,在一个用泥土做成的叫“炕”的东西上面睡觉、吃饭、聊天。炕内有通道,冬天燃烧煤、木头、厨灰等可燃物质产生热空气,进入炕内通道升温,从而产生热量。

火炉,一种古老的取暖方式,至今仍被一些农村家庭使用和流传。人们还可以在洞穴中看到火炕,感受古人的智慧。

早在唐宋时期,中上层阶级就已经使用青铜手炉、脚炉、汤锅、暖脚器等“取暖神器”。这种暖器一般是椭圆形的,里面放上小块的木炭、炭饼或有余热的厨灰,再在炉外穿上一件精致优雅的“小礼服”,不仅美观,还能防止烫手。

这些小巧玲珑、便携易拿的小火炉,不仅可以轻松移动,还可以防止周围的易燃物被意外燃烧。它们是古代人冬天走亲访友、读书写字必不可少的东西。

古人的生产力提高了,煤的开采也渐渐方便了。炭盆已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主要的取暖工具。

明清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煤或炉灰取暖,这也促进了粘土、铜或铁炭锅的普及、推广和应用。稍微有条件的加一个透气的罩子,防止着火或燃烧易燃物,体现了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地下烧火取暖的做法,但这种方式一般是贵族独有的。

这是一种地下供暖系统和房屋供暖设施,在地下挖火道、烟道和固定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放热后加热地面,使整个地下充满热风,热风向上扩散,使室内温度长期保持上升。历史悠久,与时俱进,保暖很有必要。

防火墙是砌成的空心墙,墙下有火道,火道末端多气孔,防止煤中毒;在屋外增设木炭口和排气孔,使用时只需点燃炭火,热气会沿着夹层墙温暖整个房间。

而且为了让热空气流通,往往利用防火墙设置暖亭,暖亭是一个与大房间隔开,但四周用木板或隔断门隔开,相互沟通的小房间,利用火道的余热系统。

明末小冰期给全人类带来了灾难。明朝的灭亡必然与之有关。

但是,没有现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古代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集思广益,融会贯通,创造和使用了炕、取暖器、汤妻、火墙、蚯蚓等取暖系统。

一次又一次与天、与生命抗争,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创造了无数奇迹。这些各式各样的御寒保暖方式,最终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孟子和滕文公。

汉南续县志

史记·李生陆贾列传

五六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