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乡简介
张存军张德民
张集村在历史上被称为张家集、张伟、张家集尾、来龙村、郑东村。位于北纬33° 44′,东经117° 50′,绥宁县城西南25公里,官山镇西南7.5公里,苏皖界河——老绥河北岸。北面是松山村、小源、楼张村,东面是黄倩村,西面是水张村、李记,南面是老何穗河,南面是安徽泗县大庄镇的小宋村、孙一、小郝庄、西彭村。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绥宁县大营乡李庄社;1950后为睢宁县李记区周山镇(1-4队为郑东村,5-9队为来龙村);1957后并入绥宁县黄薇乡团结三社。
现在张集村由张集、小刘、小昭三个自然村组成。9队12组(一队分南一和易贝,二队分冬儿和西二,三队分冬儿和西三)。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0多亩,人口3000多,居民为张、赵、西三。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张集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历史上有几件事是张集人不得不知道的:一是三山堂,二是张集寺,三是张集集市,四是张集村市场。
在张集这个地方,大多数人以前住在王兴隆。后来因为黄河多次在遂宁决口,王兴居民逐渐迁出此地,人少了,泥沙成了废墟。
元末明初三,始祖张松、赵来此定居繁衍,取名张嘉济。
在张集庄以北大约半英里处,曾经有一条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大河。张松和赵佶的祖坟就在河南岸。黄河决口后,张姓村民宋和赵逃到宋山顶搭起帐篷暂住。因为山上没有土壤,山下没有土地。只有张松和赵我的祖坟漏了水,就用木筏从祖坟里取土来造灶。洪水过后,张松和赵一世的墓变小了,人也忙了。直到清道光二十五年,张三姓续族谱,才在三山堂祖坟原址重修一座空坟立碑,并指定专人负责祭祀和祭扫。墓三亩半,种松柏数百株。碑上刻着这样的话:“都说水有活性,木有根,人有祖先。”我祖上迁居遂宁,当初三同胞以山为氏,故称三山堂。然而在县城西南四十五里的张家集西北角,他说:这是我的祖先张松,赵的长子,二三岁。除了长子, 有九种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玉质的玉 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玉后来,文革中,张,宋,赵我的祖坟又被夷为平地,墓地成了耕地。 1990三山堂张、宋、赵再次延续族谱,在原祖坟二三十米处重新修了一座空祖坟立了新碑,并将残破的道光二十五年碑放在新碑边上。
张集村东北角有一座庙,原为观音阁。道光年间的寺庙是什么时候修建重建的?它最初被记录为一座纪念碑。因为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纪念碑已经消失了。我记得北面的三间房是一个一米多高的蓝条石台,屋檐凸出青砖小瓦的正厅,解放前被火烧过。东面青石平台上有三座青砖青瓦的东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南面青石平台上有三座青砖青瓦的前厅,高一米多,厚七十多厘米,无横梁,内有四柱。横梁全部用原木,屋顶压力由墙壁和四根柱子支撑。由于年久失修,屋顶坍塌并被拆除。前厅存放着一块石碑,是重修观音阁的捐赠碑。
庙的东边有一个大王,王的旁边有一口青石环绕的井。井水清澈甘甜,可供方圆3口以上居民生活用水。
庙的西院是张松和赵三善堂的祠堂。有三个正厅和三个西厅,里面供奉着三山堂祖先的牌位和家谱。三个衣舍均为砖混结构,有檐廊,衣舍后面有数十棵巨大的柏树。祠堂建于康熙61年,道光25年重修,光绪16年重修,民国6年重修。解放后与观音阁一起改为学校。上世纪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和搬迁,学校被拆除。
三山堂祠堂西南有一个小王,西三队有很多祖上种的柳树,都有2米多粗。这个王晓有3亩多,以前是良田。因为三山堂祠堂的修建,张志明的祖先捐土为三山堂奠基。
据一些老人的口口相传,道光二十五年,江苏遂宁、泗州、安徽五河等地的三山堂有识之士和有一定威望的人,被聚在张集吃住了一个多月,编了一套三山堂族谱手稿,献给这个三山堂祠堂,后来被安徽五河小柳巷三山堂宋氏宗亲请去。到目前为止,他们的下落不明,虽然家谱无法找到。
张继的聚集时间大约是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丰衣足食,有剩余物资可以买卖。张集市场街呈L形,南北街,又称钱洁,位于一队中间。街的南端是何穗张集码头,街的北端与张集东街相连。南北街1多李龙,东西街2多李龙。南北街主要是油坊、酒楼、百货、牛店。东西大街上,有张志梅师傅,中药店第三队;有四队从西北季晨迁徙过来的陈会才人,专事婚丧礼仪,俗称“油碗”;从李记搬来的六个队杀猪;还有住在第三第六队的木匠,第三第四队补位的,补八斗的.....市场相当繁荣,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后来由于战乱,民不聊生,位置偏,管理差。几代之后,市场(农历三、八、五、十天的聚会)又被转卖(据说一开始卖给顺和集,后来又卖给万安)。本世纪初,张吉吉多次试图恢复市场,但都难以恢复。
张集巍子位于东四队和五队之间,西六队和小刘庄之间。建于同治元年。当时带领村民的是乡绅张律肃(字敬斋,民间称他为叶静,因他掌管西南郡,故又称西南拜)。巍子的长度是从东到西65,438+050弓,从北到南65,438+050弓,巍子的周长是350弓。北威门位于张志明五队的房子附近。卫门城墙上有四座炮塔,魏紫旁有一座深3米多、宽6米多的苟伟。魏紫西南角有一口青石圈井,位于张德宣、张军两家前屋交界处,用于魏紫居民供水,后藏于屋下。随着魏紫人口的增加,解放后魏紫东南角的青石圈水井依然存在。
张继有了魏子后,被称为和魏外,村主也叫魏子。张继村共有四位围子主人:张履素、张(字云会)、张世亚、张世谷,曾管理18个村。集市的主人非常开明。他们以封建家长式的方式管理。他们不欺负村民,在灾年和每年没有粮食的时候给吃不上饭的人一些救济。他们制定村规民约,禁止任何人做坏事,侮辱别人,偷别人,打人,骂人,强占别人的财物和土地,禁止丈夫打妻子。被欺负了可以告诉失主,东西被偷了可以告诉失主,失主会帮你找到并处理。征地卖房由房东划定界限,任何人不得随便移动石界。地方一直很太平,没人敢出差错。
张集村民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磨难。元末朱元璋起义,安徽凤阳地方战乱不断,凤邑(即凤阳)一个叫玉堂的人和一个叫刘先生的私塾害怕战乱,于是带领全家定居张集刘庄。刘玉堂有四个儿子,按辈分依次是:刘冠文、刘、刘、刘。刘氏家族非常重视读书,把家谱培养传承下去,终于有所成就。清朝乾隆年间,三兄弟在朝为官,刘氏家族势力强大,有恶狗疗养院,有杀人鹰。游戏开始,有两条刘的快马大道,一条是东向西,经过张集庄,东至杨槐赵庄,西至;一个南北方向,张集和小刘庄交界处,南到万安,北到松山。据说刘氏兄弟和柳永是一个朝代的官员,柳永想和他们谈一家。刘氏兄弟不敢认。柳永设法让皇帝捐钱给他的三个兄弟。捐了几次,刘氏兄弟无钱可捐,于是柳永状告刘氏兄弟诈王,朝廷为民革职刘氏兄弟,刘去而衰之。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淮北起义军张老乐的捻军经过张集。《张集》中有一个姓宋的“鲁”在捻军中当兵,魏军首领通过他给这支捻军送礼。捻军领导人承诺不再骚扰张籍巍子,许多人聚集在巍子。但由于捻军部分礼物遗漏了一个小头目,在队伍逼近张集巍子时,小头目指挥部下向张集巍子冲去(巍子未破,只是泄愤吓唬)。结果,巍子的村民陷入混乱,许多人爬出巍子墙逃跑,有些人逃到以前的黄溪湖被发现。超过65,438+000人仍然在苟伟的雪洞中丧生。
日军侵华期间,驻扎在张集以南万安的新四军一支队,利用张集巍子地处泗、陵、绥三县交界处,靠近老何穗河,地形复杂,有堤防和沟渠,有大沟直通老何穗河的优势,偷袭张集附近的日军鬼兵。日本人对张集巍子恨之入骨,日本车队一到张集村,就停在路上发兵。
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地政府在张集设立了武装中队,配有土匪队。这个中队的成员经常在晚上扰民和抢劫。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张集村民在* * *生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筹粮捐钱支援前线。张集村养的粮食全部存放在集市主人的院子里,然后用手推车把粮食运到前线。这期间,许多人被评为拥军优属标兵,如胡长顺、、李德言、王等。
在战争年代,张集村许多年轻人积极参军,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战争英雄,如张士华、张德春和张艾,一些人成为了将军,如卢象升。
1946前后的一天,* * *生产党东乡乡长李亚在张集过夜,被当地的国民党士兵发现,为其向上级报恩。李湘被捕,国民党地方武装把李湘拖到离张集二十多里的灵璧县高楼镇。李湘23岁时受到严惩,不屈不挠,英勇就义。
1958大跃进时期,张集村计划在何穗河边种水稻,河对面的泗县大庄公社孙一村也计划种水稻。他们两次为水而战(国民党统治时期老何穗河没有疏浚,河水很少),两次为水而战,准备决斗。此事惊动了安徽省政府、省公安厅、水利厅,领导亲临现场研究。从此,流淌了几十年、具有排水和航运功能的老何穗河从中游开始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为一条废弃的河流。
一个抗战牺牲的战士,葬在张集三队大王南。当地人说他是新四军的战士。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的人试图建造一座无名烈士墓。坟开后发现帽徽是国民党帽徽,以为是国民党士兵,于是又埋了。战死的士兵是国民党士兵还是革命烈士,至今仍是个谜。(新四军军服的帽徽和国民党军服的帽徽,在国统时期是一样的。)
第二任总统张主张的大印是一方木柄的椭圆形印,柄顶有较大的方木(钮),刻有“张嘉济大同蓝”六个楷书大字,下方中央有五角星,印泥为蓝色。
张集六组(原村部周围)曾多次出土古人的生活用品,如一个青皮坛子、一个倒置的小沙罐、大车钉等。在村部西边的齐针前面挖了很多石板,都是挖到地下两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