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起源是什么?

汉族的形成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民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以及夏、商、周、楚、越民族与部分蛮夷、夷、戎、狄等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最终形成于汉代三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的相继崛起。

汉族的形成是随着夏、商、周、楚、越民族的兴起而开始的。

公元前23世纪至22世纪,夏族首先崛起于黄河中游黄土地区和洛河流域。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之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书记载夏本纪,夏部落同姓。有12个宗族,分别是、幽湖、幽南、振勋、桐城、包、费、戚、苟、辛、明、真格。他们是一个以夏后氏为核心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夏族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已经成熟。在这一新的历史转折点上,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变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族在黄河中游崛起的时候,地处山东半岛,以鸟为图腾崇拜的商部落还生活在“居无定所”“史记·殷本纪”等原始社会。《不常在城里》,《尚书·尚书·盘庚》。移动生活。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无一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很凶很凶,海外也有拦截。”《诗经·商颂·长发》。这个记录是一个信息。因此,这位大臣原本属于夏朝的商部落,在建立商国的过程中,“唐铮诸侯”和《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最后,在明条之战中,唐打败了夏,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国家——商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的转变,发展成为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和商朝灭夏朝一样,生活在陕甘渭河上游秦、莒盆地之间的周部落,原本也是商朝的下属。在我属于商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朝灭的一幕,在《尚可》中建立了周朝(《左传》二十四岁。发展成周民族。

继黄河流域夏商周氏族相继崛起之后,长江流域楚越氏族也相继崛起。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因为国家尚未出现,长江流域的一切氏族、部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被称为“蛮夷”。江汉一带的男子叫“静初”,商代有“魏女精楚”和“居南”(《诗经·颜屋》)。说道。按照“从部落到民族”的一般规律,他们处于国家的阶级生成和正常商业过程中,他们崇尚武艺。他们在不断的战争中迅速变强。周成王封熊逸为楚,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为楚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楚国国家的形成。

越民族的形成始于越的出现。地处江浙至两广或云贵高原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长期处于“种姓杂居之地”,《汉书地理》中的注释引用陈赞的话说。的状态。但由于历史机遇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中原各民族相邻的江浙分支百越在商周时期脱颖而出,开始了形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吴越国的建立,反映了越国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崩溃,也标志着越国部落间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的转变。

从夏、商、周、楚、越民族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壮丽景象,这是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中华民族处于大融合之中。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民族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夏、商、周、楚、越是原始民族。从春秋到战国,在周朝的统治下,民族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此时,夏、商、周、楚、越诸民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是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总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民族之间进行的。比如晋的“为州兵”,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军队构成规定,说明“州”与“邦”的对立消除了,州本来就是周朝征服的“庶人”,这也说明晋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已经逐渐弥合。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也延伸到了一些蛮夷、蛮夷、戎、狄。如《国语·周瑜》说:周祥“德帝人以其女为子孙。”《左传》二十八年,庄公说:“娶二女与容。大荣狐狸生了重耳,小荣生了易武。”在春秋时期,著名的重耳是一个杂种。不仅如此,当逃到棣时,“任地斩了黑锅,赢了他二女儿的舅舅隗、,又赢了儿子们。公子取季逵,生“敖,叔刘”。《左传》二十三年。怪的是希迪是另一种,而且重耳与希迪通婚。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夷人是鲁僖公的嫔妃;婴儿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姐姐。周族金人与戎族秦人的联姻,说明春秋时期包括部分蛮夷、蛮夷、日耳曼、戎族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在春秋时期形成了一个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这个民族既不是夏,也不是商,也不是周,也不是楚,也不是越,也不是蛮,更不是蛮,更不是武。中华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常被称为“夏”或“”,也被称为“华”或“”。孔子把“下”和“化”视为同义词。正所谓“炎黄子孙不谋夏,洋人不扰华夏”。《左传》已经出版十年了。《左传》二十六年,项公曰:“楚失华”是“华”字最早的记载。从此,“华夏”成为春秋时期夏、商、周、夷融合而成,以部分蛮夷、戎、狄为分支的新民族的民族名称。

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和更快速度上继续发展。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汉水和长江流域。经过800多年的扩张和管理,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最典型的例子是屈原的《田文》,发表在寺庙里描绘古代历史的壁画上。当时的楚画家对中原历史如此熟悉,可见民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东北的燕国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东北的强国。燕国把作为人质交给东胡,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建立了顾、渔阳、幽北平、辽等东部郡县,极大地扩张了燕国的疆域。

严对辽河流域的探险,不仅确立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而且将辽河流域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个分支。在北方的赵国,战国末期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既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例证,也是中华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证。

秦,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后起之秀,原是狗军的一支,而非氏族。因护送平董倩有功,被列为封臣。春秋战国之交,秦国与西方军事世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遂称雄西戎”《史记·秦本纪》。它已经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不仅打败了朝鲜、越南、魏,还合并了周边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县、吴军县、南郡、南阳县、三川县、太原县。过去西部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部民族融合的中心,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核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发展史上的壮丽景象,夏、商、周、楚、越等民族相继崛起,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发展史上上演了一幕民族融合的壮丽景象。在这部历史剧里,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里铸造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了以东齐、西楚、南秦、北赵、燕为代表的四大分支,为形成统一的汉民族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民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是在“大一统”中形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在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造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结果秦始皇英明,十年统一六国,结束了封建之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朝。在“大一统”中,中华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一和稳定中华民族,如推行郡县制,规定“书籍用同一种语言书写”,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在同一条轨道上”“同路同行”,修建长城等。

正是因为秦始皇的“大一统”措施,中华民族才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民共同体。所以秦朝的国运虽然短暂,但是汉朝继承了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郡,实行“编户为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颁布了等损法和均平法,建立了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性商业网络,极大地发展了商品流通;在文化和思想上,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为经学,获得了统治地位,使儒学成为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有血有肉的一部分。这些都表明西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更加集中和强大,使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中华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变。

中华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名称的确定。华夏国统一于秦朝,氏族名称一度改称“秦人”。西域各国都有称华夏国为“秦人”的习惯。但秦朝短暂的国运,让“秦人”的称号很快被人们遗忘。汉朝从西汉到东汉延续了400多年,为汉朝的名称和中华民族的名称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把汉朝的军队称为“汉兵”,把汉朝的使臣称为“汉使”,把汉朝的人民称为“汉人”。于是,在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前所未有的频繁交流中,如与西域交流、征伐匈奴、平定西羌、招降朝鲜、服务西南夷以及收编闽粤、南粤等,汉朝的名字被其他民族称为中华民族的名字。吕思勉说:“汉民族的名称始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2页。吕振羽说:“中国人从前汉皇帝宣帝开始就称汉。”(《中国民族笔记》,三联书店,1950版,第19页。总之,汉民族的名称从汉朝就开始叫了。

从中华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型的历史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铸造在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中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上演了一幕幕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此,汉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族的发展

汉民族一出现在世界上,就以其独特的稳定性、罕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之一,正所谓:国富民安,人口兴。在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个时期。汉朝时,汉族人口在形成初期约为5000万。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发展,到宋代人口突破1亿。滕:宋代人口过亿(人口研究1986第6期)。经过宋、辽、夏、金元到明清的发展,到清朝道光年间人口增加到4亿多。

为什么封建社会的汉族人口会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很明显,恩格斯说的是“人类的生产,也就是物种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但是,要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就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失去民族认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这也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民族的重要原因。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封建割据,纷争战乱四起。在大分裂、混战、动乱中,各民族或部落四处迁徙,北方的匈奴、鲜卑、乌宛、氐、羌等相继进入中原,部分江汉地区的蛮族也涌入中原,形成了汉族与匈奴、鲜卑、乌宛、氐、羌、蛮族混杂的局面。而北方的汉人大量南迁;在长江和珠江流域,汉族与蛮族、黑话、辽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落交织在一起。然而,曾几何时,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全部或部分消失了呢?还有,唐朝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荡中,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这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民族,为什么会全部或部分从历史中消失?这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了,失去了民族特色,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下,人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民族心理交流就越深,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就越快。多民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汉族,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