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两侧的古塔

1,京杭大运河,淮安

1.1世界明珠——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将这五大水系连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络。

1.2淮安在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时,吴王夫差挖沟,淮安进入现在的李运河,淮安成为运河的尽头。明清时期,淮安是运河南北温和之地,大量的水运和水管理机构驻扎在淮安。淮安空前繁荣,市区人口最多时达54万,成为运河之都。昔日的辉煌为淮安运河的复兴提供了强烈的历史记忆和强大的动力。

1.3淮安市京杭大运河两岸正在发生融合。

如今,淮安市京杭大运河两岸与翔宇大道、淮海南路、北门大街、李运河文化长廊等城市结构要素紧密相连,涵盖了市行政文化中心、市体育中心、楚州区公共中心、黄马区公共中心,并紧邻水渡口市政商业中心、清浦区公共中心和市科教中心。可见京杭大运河在淮安市具有极其重要的结构意义。一直是各区中安静的边缘地带,即将成为淮安市当前和未来最活跃的中心地带。

2.淮安市京杭大运河两岸建成环境调查研究。

2.1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

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是工业、住宅、宅基地、农田、水系和对外交通。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地块的东西两端,中间也已经开始建设。集中区的住宅和工业用地相互混杂,比较杂乱,分散区主要是农村宅基地和农田。无序的用地布局亟待调整和改善,结构失衡需要通过改、补、强自然来改善。

2.2道路交通调查研究

(1)陆路交通:道路为棋盘式路网结构,分为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其他主干路、次干道、支路五个等级;路网东西两端密集,中间稀疏。区内公共交通在建成区相对发达,梁河区和新城区没有公共交通;步行交通不完善,只有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部分滨水步道、河道步行街和少量公园游览道路。运河两岸干线交通较好,但整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有待完善,支线网络建设有待加快。

(2)水路交通:水路通道有京杭大运河国家二级航道、李运河淮安旅游航道;暂时不带水坐公交。码头主要是工业和仓储码头。水上巴士和码头的设置及其周边的更新改造,关系到运河未来发展的成败。

2.3景观环境调查与研究

(1)滨水景观:水景观的要素主要包括水体、水上航运和停靠的船只、水生植物和漂浮物。滨水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河岸、护坡、工业厂房、货场、防护休闲绿地、住宅小区、居住区等。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滨水资源,植入一些活化功能,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2)绿化景观:沿河以水杉、意杨、柳树、雪松、灌木为主,景观单调,无系统。丰富但不系统的绿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是运河两岸基底塑造的重点。

(3)工业景观:集中在基地的东西两端,东部以沈婧盐业和河砂堆场为主,西部以水运行业的船厂和仓库为主。景观对象包括码头、船舶、仓库、塔、沙堆、铁板、罐式集装箱、桁架、烟囱等。多样而有特色的工业景观为保存现代工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4)人居景观:居住形态以居住聚落为主,包括老街坊、已建住宅小区、在建滨水高层建筑和农村居民点;此外,还有房子船,一条以船为住所的运河。各种人类住区为丰富运河两岸的生活提供了源泉和纽带。

(5)文化景观: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李运河东岸,分布在滁州古城的河堤、半闸、古镇、小湖、少湖周围;景观对象主要包括古运河河岸、亭台楼阁、寺庙、古塔、历史街区、园林、明清古建筑等。各种各样的文物和景观对象由需要充分和相关的活动来支持。

(6)设施景观:基地内的设施景观主要包括横跨两河的桥梁、裸露的市政管线、道路设施、具有垂直感的水塔等雕塑。这些设施大多粗糙,缺乏精心设计,有些甚至不堪入目。好的坏的设施和景观需要在筛选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造。

2.4建筑环境调查研究

(1)建筑肌理:东部位于古城内,肌理遵循传统街巷的规则,大部分建筑沿南北河流布置;中心区多为居民区,肌理多符合河流、机耕道,方向感差,只有新建的建筑空间组合感强;西部的肌理比较规整,建筑多呈南北向排列。延续城市文脉,就要在现有肌理的基础上,去除杂质,吸收其精华。

(2)建筑围挡:工业建筑围挡以外围性、决定性、分散性为主;住宅建筑的围合主要是行列式和自由式;公共建筑的围合主要是外围性、独立性和决定性的;住宅建筑的围挡以串联、自由、独立为主;水上渔家的建筑圈地以串联和自由式为主。多样化的建筑围合方式为运河两岸的建筑布局提供了参考。

(3)建筑高度:高层建筑主要分布在中部的行政文化中心和西部的滨江地带,以居住和行政办公为主,一般在10-20层左右;多层建筑主要分布在基地的东西两端,主要为住宅和学校,3-5层;低层建筑分散在东、西、中部,主要为住宅、工业厂房、仓库及附属建筑,层数从1-3不等。富有节奏感的建筑高度布局提醒我们,未来运河两岸应以滨江天际线的塑造为第一要务。

3.淮安市京杭大运河两岸规划构想。

3.1明确的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运河两岸规划为市中心功能完善、景观独特、生态良好、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滨水休闲区。

(2)文化目标:传承淮安本土多元文化,并创新性地发扬光大,使运河两岸成为淮安文化特色的反映和体现的重点。

(3)旅游目标:打破名义上运河旅游的尴尬局面,使运河两岸成为淮安成为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4)发展目标:体现运河对周边土地的综合价值,适应城市发展步伐,有序推进,突出重点,使运河两岸成为淮安城市近期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3.2创新的规划理念——“回归运河”

(1)回归什么?它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方式。即在生产方式上依赖运河,以运河为引擎;在生活方式上,靠近运河,以运河为中心;在生态之道上,自然是师法,立足绿水。

(2)如何回报?首先是语境回归,让有脉可循,有迹可循;其次,本质回归,做到注重本质,不追究表象;另外,要创新回归,让城市空间规划有创意、有新意;最后要做到融合回归,实现多方的有机融合和巧妙整合。

3.4提升城市定位

(1)城市定位:以运河沿线生态文化资源为核心的现代城市生活、休闲、旅游综合示范区。

(2)功能定位:以滨水休闲旅游为灵魂,围绕完善创新、提升活力、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的主题,建设功能完善、生活方式全新、以城市滨水休闲旅游为核心驱动力,以滨水宜居、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自然历史展示等为主导功能,以商贸、交通、科技教育、餐饮设施等为辅助功能的新型大都市滨水。

4.一些建议

(1)在城市规划方面,在适当的时候对运河两岸进行整体规划,努力创造最好的、最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

(2)在空间设计上,运河两岸尽量做减法,塑造良好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为未来发展预留灵活的发展空间;

(3)休闲旅游方面,尽可能将城市空间与运河联系起来,加强城市事件和活动的策划,尽快将淮安打造成国内外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

(4)工业遗产方面,建议尽快对运河两岸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制定专门的工业遗产名录和相关保护利用规划;

(5)在规划管理方面,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微调未开工建设用地方案,尽可能打通通往运河的生态、生活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