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绿色校园

自从白鸽和橄榄叶飞划过天空的那一刻起,那一抹绿色就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和平、健康、友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那就是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和保护生命一样重要。于是,一场“绿色革命”席卷全球。“绿色”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色彩概念,更是公益行动的代名词。作为教育基地,学校更有责任彻底推行“绿色”教育。除了灌输纯粹的“绿化”知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习场所的“绿化”建设。

的确,“绿色”这个概念对学校来说意义重大。在这个拥挤的地方,人的需求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从精神文化需求到基本的生理舒适需求都不容忽视。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大多是未成年人。清新的空气,多彩的校园,和谐的教学,都是对教育的基本需求。仅仅从“绿色”的基本含义来说,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认识到建设“绿色学校”重要性的同时,关键要看行动。具体来说,“绿色学校”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建设,即校园绿化和校园概念绿化。

让校园变得“绿色”

每个老师和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这个学校的“自然美”。的确,在自然美的烘托下,年轻人的朝气会扑面而来。所以校园绿化是每个学校的必修课。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学校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说,一个中等规模学校的绿化面积基准线应该是35%。当然这个数字要看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面积大的学校在考虑教学场地建设的同时,也不应该吝啬绿地的预留。这不仅使学校规划建设美观,也影响了校园周边地区的空气指数、噪音指数等物理因素。从长远来看,适量的绿化面积也可以有效地投入到实践教育活动中,如植树活动、环保知识活动、简单的劳动组织等。,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本身占地面积有限,难以扩大绿化面积,建议可以在空间拓展上做文章,比如在围墙、校园围墙、阳台等位置规划绿化带,也可以满足增加绿化覆盖面积的需求。但无论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学校绿化面积是绿化建设的根本。

其次,绿化所用植物的选择也要科学、合理、适宜。比如在选择绿色植被的范围时,可以考虑少污染、少毛无刺、无刺激性气味,或者造型美观、色香俱全,或者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草坪的耐践踏程度等都要考虑。不同学校在选择植被时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求搭配合理科学。比如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活泼、好奇、灵活,所以有变色、有香味的树种是一个很好的考虑范围;在教学区,避免种植飞树(如杨树、柳树)和一些有过敏反应的植物;在校园通道或大门两侧种植一种美丽的秋叶植物银杏或小常青树石楠,会增加学校的美观和舒适;在离窗户一定距离的地方种一棵低矮的常青树刺柏,既能适当遮挡阳光又能保持通风;应利用树木在运动场和教学区之间形成茂密的树带,避免受到场地活动和上课时声音的干扰;校园四周混搭树木和藤蔓,形成茂密的绿化带,将校园与外界隔绝,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三是合理配置绿化布局。在一个既有水平建筑空间又有建筑空间的学校,绿化的水平分布要和垂直空间分布同时考虑,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屋顶花园的建立,既可以让原本沉闷的屋顶充满生机,又可以解决夏季屋顶的凉晒和高温问题,是空中绿化的好选择;还有经济实惠的盆栽,充分利用每个教室的窗台,摆放一些成活率高的花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有效调节室内空气质量,也是扩大绿色空间的好办法;其次,花架和吊兰的组合,教学设施的绿化往往是个难题,面积小、光照差都是植物生长的不利条件,但适合移动、节省空间的花架和吊兰组合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将不同的盆栽进行有机组合,结合利用空中空间,搭配出一个变化多样、方便实用的小景观,为不起眼的角落、走廊、“死角”增添色彩。但这种绿化要考虑到景观的牢固性和安全性要求,避免危险;再者,常春藤、紫藤等藤蔓植物也是拓展绿地的有效手段。这种植物占地面积小,生长特点是“在空中”。他们可以利用好围墙、围栏等因素,无形中增加绿化面积,同时可以打造一个特别的绿色校园,也是绿化校园的不错选择。

最后,充分利用绿色空间,积极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一部分。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空间和环境的同时,也要学会维护和参与。第一步是欣赏。只有建立对美的认知,爱情才能诞生。这里面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步是劳动。没有人能轻易享受到,而是需要付出劳动才能体会到美的真谛。让学生参加适当的、适时的绿化劳动,不仅可以增加他们认识自然的能力,还可以树立劳动美德,这也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步,学会保护。良好的环境取决于良好的维护。知道劳动的艰辛,自然会珍惜劳动的成果。从小的角度来说,是对一条绿化带、一株小盆栽、一棵小树的爱,推而广之,是对环保意识和行动的培养。俗话说,在绿色的环境中培养“绿色的习惯”是很自然的。它应该成为学校综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绿色理念”建设校园

从行动上“绿化”校园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重要的是合理规划,落实到位。只要学校相关部门真的动起来了,学校的形象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只是种花种草,是一种比较肤浅的“绿色行动”。如前所述,“绿色”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体现在植树造林的行动中,还体现在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体现“绿色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建设一个真正的“绿色校园”。

首先是校园基础设施的“绿化”。这主要是指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中引入“绿色”理念。比如学校建材的环保选择——现在建筑装修市场已经全面启动“绿色消费”,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在无污染、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是学校首先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必要条件;此外,建筑布局的绿化也是学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校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楼梯、拐角、空地、走廊。这些空间会合理布局,发挥各自的用途。同时尽可能考虑人的需求,如楼梯的采光、转角的缓冲与保护、空地的平整与绿化、走廊的设计与利用等。思考这些环节,是对“绿化”和“人类文化”的一种反思。再有就是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通过校园自身的植被布局来调节局部的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垃圾和污水排放,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干净、优美、生态的良性循环环境,这也是校园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其次,教育理念是“绿色”。这是给教育工作者的建议。作为一个以教育为导向的校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会运用各种恰当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在当今社会,面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成长和以人为本的教学需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融入适当的“绿色”理念。比如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把原来的填鸭式灌输转化为交流讨论。这里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必然是“轻松”的、自主的。这种“息事宁人”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绿色”。

再次,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是“绿化”校园教育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的前提是,由于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成长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如不良媒体的宣传,不良网站的侵蚀,不良社会风气和习惯的感染等等,最终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存在一些心理缺陷,包括学校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当前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需要在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关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一种勇于承担、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它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这种和平、友善、健康的精神“绿色环境”。

总的来说,每个学校在关注实质性绿色指标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绿色的精神理念。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新认识“园丁”这个光荣称号的现实意义,因为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在播种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