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迪打败吐谷浑复云主力后,设立“西海郡”,辖多郡,直至府城城,海晏、刚察仍属该时期管辖(见隋书)。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设立密川郡,辖门源地区。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赴浩门水南。唐光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占领青海,海北州属之(见上图甘肃通志稿)。元代吐蕃等地设都督府,海北州属其管辖。
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8年),建立安定、阿里。海北州属威尔管辖。明朝郑德四年(公元1509年),蒙古和硕特部落固始汗从新疆进入青海,将蒙古统一为五部二十九旗。其中海北地区有11旗,划归青海钦差大臣(驻西宁)管辖。同时建大同(今门源县)、白塔(今门源县城关镇)、永安(门源县西北55公里)三城,门源县设大同卫,隶属西宁府。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迁白塔。清二十六年(公元1761),魏改为县治。1949年海北解放,婺源县政府成立。1950至1952,成立海盐县、刚察管委会、祁连自治区。
1953 65438+2月31,海北藏族自治区成立,辖五原回族自治区(在徐浩镇)、祁连县(在八宝寺)、刚察县(在沙流河)、海晏县(在海晏县藏族自治区)65438至0955,海北藏族自治区改为海北藏族自治州,五原回族自治区改为五原回族自治县。
1993年7月,驻地迁至海盐县西海镇。
1995 65438+10月11、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由门源回族自治县豪门镇迁至海盐县原221厂基地(即西海镇)。1999全州辖4个县(门源、祁连、刚察、海盐县)和3个农场(托勒牧场、青海湖农场、鲍彤牧场)。
2001年3月5日,祁连县多隆、默勒乡撤销,默勒镇合并;撤销鹅堡乡,建立鹅堡镇。门源县东川、克土乡撤销,东川镇合并;撤销旱梯田、泉沟台两个乡镇,合并设置并命名为泉口镇;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海盐县银滩乡撤销,建立并命名三角镇。刚察县沙流河乡撤销,设立沙流河镇。截至2001年底,全州辖10个镇,18个乡,3个民族乡,6个居委会,206个村(牧)委会。
2004年7月,刚察县区划调整:撤销哈尔吉尔乡,设立热水镇。
2006年8月,海北州:乡镇总数由32个(11镇21镇)调整为30个(11镇19镇)。海盐县:撤销甘子河乡、托勒蒙古族乡,合并大余蒙古族乡。祁连县:撤销李克克乡,并入野牛沟乡。刚察县:热水镇更名为哈尔吉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