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用250亿美元“拯救”了俄罗斯,开启了能源合作的新局面。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其中,经济危机对俄罗斯打击最大。
对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一些俄罗斯专家从一开始就对这一事件的影响过于乐观。他们认为俄罗斯所依赖的实体经济非常稳定,不会被金融危机击倒。
的确,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国,地大物博,国库充实。与此同时,石油和天然气这种各国都非常需要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似乎不必担心经济危机。因此,从一开始,俄罗斯甚至可以被视为经济危机的“避风港”。一度,金融形势积极发展,俄罗斯股市持续增长,似乎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然而,事情变得更糟了。
2008年8月,俄罗斯股市开始出现下跌趋势。16年9月,一天之内,俄罗斯股票暴跌,俄罗斯交易指数(RTS)下跌11.47%,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指数(MICEX)下跌17.75%。第二天,9月17日,股市再次暴跌,RTS指数跌幅超过9%,MICEX指数下跌15%。两家交易所被迫暂停交易,以防止股市进一步下跌。
20天后,“黑色星期一”再次上演,股市再次暴跌,交易所再次被迫停牌。与此同时,为了挽救低迷的股市,俄罗斯政府多次向银行系统注资。但是注入的钱就像水滴遇到火焰,很快蒸发了,整体上并不能阻止股票的连续下跌。
RTS指数一度从2008年5月中旬的最高点2478.87跌至6月31日的最低点758.71,短短5个月跌幅达69.39%。
俄罗斯经济政策缺陷造成的巨大隐患已经彻底爆发。
由于欧美市场的银行利率相对较低,许多外国投资者会将资金存入俄罗斯银行,这使得俄罗斯银行的外债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也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然而,金融危机爆发时,“安全岛”并不安全。许多外国投资者逃离并取出了他们以前的积蓄。结果,俄罗斯银行面临破产。
要知道,银行的资金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要靠资金的流动性来获得收益。如果出不去,银行最终会没钱,没钱支付给客户。
2008年俄罗斯银行面临的问题导致大量资本出逃,但没有新的资本进来,因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严重缺乏资金。这个时候没人想存钱,就不会有银行贷款。同时,之前的贷款面临赔偿问题,使得俄罗斯银行根本无力支持。
此外,因为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从银行取钱,俄罗斯银行在短短几个月内损失了数千亿卢布。
为了支持本国银行,俄罗斯政府正在积极救助它们。不仅政府多次从国库储备中注资,注资金额达到11万亿卢布。
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同时召开紧急经济会议,帮助该行获得巨额信贷。据估计,该银行获得了84%的国家反危机资金。然而,被救助的银行多为储蓄银行、外贸银行、天然气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其他中小银行仍难逃倒闭和被并购的命运。
金融危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俄罗斯国内经济接连受到影响。
首先,银行带来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卢布贬值,资本外逃,俄罗斯外汇储备快速减少,新增外资进入缓慢,卢布持续贬值。与此同时,俄罗斯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出口,卢布的价值与能源价格密切相关。
然而此时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油价下跌,卢布贬值。恶性循环使得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形势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的蔓延也影响了实体经济。俄罗斯石油出口减少,俄罗斯油气公司面临破产危机,公司运营资金短缺。不仅俄罗斯的银行需要钱,这些公司也需要大量的钱来维持稳定。2008年,俄罗斯四大天然气巨头致信时任总理普京,要求俄罗斯政府拨款偿还所欠800亿美元外债。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俄罗斯的建筑企业、房地产价格、汽车制造、冶金公司、零售企业都出现了大量资金短缺,失业人数激增,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俄罗斯面临巨额债务偿还,一切都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2009年,一切都变得更好了。
事实上,俄罗斯不止一次发生金融危机。早在1991和1998就出现过两次金融危机,所以即使面临这样的困境,俄罗斯政府也有一些过去的经验来应对。
虽然金融危机对俄罗斯是一个打击,但也是俄罗斯改变的机会。西方资本长期以来一直嫉妒俄罗斯丰厚的自然资源,他们也想分一杯羹。俄罗斯面临的经济危机正是他们想看到的,他们想蚕食俄罗斯的能源企业。
这时,俄罗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向东看,是时候和邻近的东方大国中国合作了。
俄罗斯筹划“远东发展计划”已久,卢布贬值将加速俄罗斯融入“亚太经济圈”。同时,俄中合作也可以帮助俄罗斯避免过度依赖西方市场,缓解自身压力,达到政治制衡的目的。
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的经济问题自然会影响到自己。俄罗斯经济形势不好,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贸易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帮助俄罗斯尽快恢复自己的经济,对中国也是有利的。
所以,当时与其说是中国的“输血”拯救了俄罗斯,不如说是双方以此为契机实现了互利合作。
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一直是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而这次经济危机恰好是中国大规模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有效机会。而且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悠久,资源储量也很丰富。他们的技术和能源都是中国需要的,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虽然俄罗斯和中国曾经有过多次石油贸易,而且贸易额与日俱增,但大部分都是现货交易。中国在购买俄罗斯开采的石油时,还没有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规模。
就这样,2009年2月17日,中俄正式签署了著名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总额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固定利率6%,俄罗斯以石油换贷款,从2011-2030年按照年利率15万。
就这样,“贸易油”变成了“合约油”。
2009年9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中国签署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合作计划纲要》。能源合作战略的互利性再次得到加强。
同时,2009年6月5438+10月,中俄成立了第一家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象征着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
250亿的“贷款换石油”看起来很小。毕竟,俄罗斯政府为了拯救本国的银行和企业,投入的资金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但这给了西方资本家一个信号,不仅是西方的丰富储备,东方也是如此。如果西方资本家在这个节骨眼上不选择收手,让他们互相制衡,那么俄罗斯和东亚就会联手对抗,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对于国家现状,俄罗斯不会被搞垮。
最终俄罗斯挺过了金融危机,中俄能源合作得以延续,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与中亚国际能源合作的典范——俄罗斯。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带一路”贸易发展模式,以更好地应对过度依赖外国进口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问题。
随着欧亚的紧密合作,有一天,“超级霸权”的国家可能不存在了,但世界格局将是多极的,每个人都有独立说话的权利。
俄中的这种合作,不仅改善了俄罗斯自身的经济环境,从长远来看,也是俄罗斯对欧盟和美国的一种政治约束。
说到油气资源的合作,在能源消费国和东道国的各种博弈中,不得不说中亚是各国都在争夺的重要地区。
中亚作为欧洲、亚洲和中东的中间地带,自然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权力真空区,主要形成了大国博弈中俄美中相互竞争和角力的政治格局。
俄罗斯一直是中亚能源政治格局的核心力量。欧洲能源走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中亚的天然气管道和穿越里海的天然气管道,都在俄罗斯的控制之下,但这种控制自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多年来,美国一直利用其资金优势进入中亚能源圈,将中亚作为自己的能源供应基地,打破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垄断。与此同时,美国还从政治和军事方面介入中亚事务,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军事基地,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获得多个中亚油田的勘探和开采权。
中国经济发展后,也在积极与中亚国家建设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并成功打破了中亚国家此前对俄罗斯和美国的依赖,使平衡中亚国家的大国外交政策得以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中国自身在国际能源政治中的地位。
因此,俄中合作也是能源政治博弈的结果。
2009年,俄罗斯调整了能源出口的战略方向,能源战略开始向东亚蔓延。由于地理原因,亚太地区的石油和煤炭产量有限,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所以整个亚太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非常巨大。
其中,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自然有着巨大的油气能源需求和巨大的贸易空间。
俄中“贷款协议”的成功向中国展示了中亚国家间能源合作的另一种方式。2009年,中国在与俄罗斯签署“贷款协议”后,又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签署了“贷款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逐渐多元化,从一开始单纯的油气贸易,发展到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和油气销售。
此外,中国还发展了多种新型能源合作模式。
首先是“贷款换资源”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未来油气资源的供给,是对中国自身油气需求的保障。
对于能源供应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来说,缓解财政压力是双赢的局面。但由于签订时本质上是一张“空头支票”,本质上并没有实际控制油气资源,仍然是不确定的,没有办法优化价格。
继“贷款换资源”之后,中俄发展“双向合作”模式,成立能源投资公司,中俄能源资本开始合作。中国可以学习俄罗斯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为中国在俄罗斯的勘探开发合作奠定基础,这对两国的能源政治有着光明的前景。
此外,与国家石油公司联合运营模式的背景是,西方国际石油巨头在中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基础,同时中亚地区由于政治、战争、宗教等因素极不稳定。虽然中国在中亚国家的石油勘探开发相对稳定,但存在隐患。如果中国直接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可以规避风险,有效合作。
最后,是“油气-经贸”合作模式,即“一带一路”。
如今,中国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度开发,这不仅是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如铁路、公路、航空、电网和其他互联网络,在资本贸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由于其消费大国的地位,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更多的发言权,确保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