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冬季历史最低温度

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0℃。历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6.1℃。

甘泉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多雨,夏季短暂,冬季漫长。

春季受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湿、凉、干、上升,日平均上升0.265438±0℃。日温差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经常春旱。4月6日至7月20日,历时约106天,平均气温10 ~ 20℃。

夏天,气温高,有大量降水、雷暴和冰雹。受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影响,降雨分布不均,也有伏旱。日照7小时以上,夜间温和,午后短时高温,偶尔极端高温。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8℃(1974年6月16)。年平均气温20.8℃;旬平均气温22.6℃,7月21至8月5日,约16天(季节等待法)。

秋季凉爽、湿润、多雨、快,初秋日平均降温值是夏末的4倍。深秋天气晴朗,几年一遇秋旱。8月6日至10月10,约66天,平均气温8.4℃。

冬季受蒙古冷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日照百分率58,天气晴朗。季节平均气温为-5.0℃,年内变化很大,平均变幅为1。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0℃。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6.1℃(0984年65438+18年2月65438)。从6月65438+10月11到次年4月5日,平均177天。

甘泉县属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中部,属半湿润内陆季风气候。总面积2284.7平方公里,全县耕地总面积60.9万亩,森林覆盖率78.4%,其中森林覆盖率50.5%。

甘泉因位于城市西南5公里的林深山脚下的泉水而得名,被称为“美丽的水之乡”。西周有一段历史。秦朝设调阴县,北魏初设林镇县,唐武德元年设福禄县,天宝元年设甘泉县。名胜古迹包括秦之道遗址、杨迪命名的“水梅泉”、唐代的白鹿寺、千年银杏树和宋代的古墓。

位于延安地区中部。位于东经108 45 ' 34”~ 109 33 ' 46”,北纬36 6 ' 57”~ 36 37 ' 33”。东邻延安市,西接志丹县,北接安塞县,南接皮夫县。县城南距铜川至省会Xi 333公里,北距延安40公里。县城东西长约8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

地形学

甘泉属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由东南向西北长,由东北向西南窄。洛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甘泉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50 ~ 1625米。西边的敦良是甘泉县城的最高点,海拔1,625米,南边的兰家川河床是最低点,海拔950米。洛河流域较为平坦,川面宽度500 ~ 1000m,约占甘泉县总面积的10%。其余广大地区,黄土梁上丘陵沟壑交错,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

气候

甘泉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多雨,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日照时数2478.7小时,平均日照时数6.8小时。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无霜期为148天,年降雨量为126.3毫米..

资源

水资源

甘泉县穿河总库容31420万立方米,自产水61220万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为0.61.29亿立方米,占总降水量的4.7%;浅层地下水总量为0.391亿立方米,占总降水量的2.3%。通过土壤、植物、水面等途径蒸发,平均蒸发深度523 mm,蒸腾水量1199万立方米,占总降水量的92.9%。甘泉水资源总量6083万立方米,其中渠道径流量0.61.29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1.1.74立方米,每亩用水量1.98立方米。水储量大,50%保证率25 m3/s,从流量上看可开采能力为1.377瓦。

植物资源

甘泉县植物资源丰富,面积广,种类多,森林资源1742800亩,覆盖率50.1%;草类资源1007298亩,共有71科365种;种植农作物465524.73亩。甘泉是地带性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中的北方落叶栎林带。甘泉县乔灌木覆盖率为50.69%。森林以幼年杂木林为主。在年龄结构中,次生林约占五分之四。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25.31立方米,年粗长率为5.3%,粗长225000立方米。净增长率2.15%,净增长91000m3。

动物资源

鱼类有鲤鱼、草鱼、红鱼、青鱼、鳙鱼。两栖动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属于无尾目、蟾科和蛙科。主要有蟾蜍和青蛙。爬行动物有甲鱼、壁虎、眼镜蛇、蝮蛇、竹叶青,偶尔还有银环蛇、红蛇。

鸟类有鸭、鹅、鹰、鸡、雉鸡、野鸡、鸽子、斑鸠、杜鹃、雀鹰、猫头鹰、鸮、戴胜、啄木鸟、燕子、喜鹊、灰喜鹊、乌鸦、乌鸦、西部寒鸦、云雀、黄鹂、叶莺。

动物有鼹鼠、蝙蝠、鼠兔、紫貂、松鼠、花栗鼠、田鼠、仓鼠、狼、狐狸、豺、德国牧羊犬、狮子狗、黄鼠狼、雪貂、獾、水獭、豹猫、猫、豹、马、骡子和驴。

人类人口

中国人口的高峰期是在明朝的天顺、嘉靖和隆庆时期。甘泉县约有2530户,27071人。清同治二年(1863),因兵员不足,疾病、狼伤百姓,半数以上逃亡。到宣彤元年(1909),甘泉共有1280户,3740人。

民国时期,外省流民涌入甘泉,榆林地区灾民陆续迁到甘泉县。由于战乱、灾害、战争频繁,历代甘泉人口发展起伏不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总人口逐年增加。1949年,甘泉县人口分别为17867和1979,达到54104和1989,分别为64684人,是1949人的3.6倍,年均净增65433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甘泉县总人口为76705人。2011年,甘泉县人口自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甘泉县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满族和土家族。

经济

农业

甘泉县的粮食种植一直以晚秋作物(谷子、黍、玉米、豆类、高粱、荞麦等)为主。).1949年粮食播种面积188600亩,亩产20.5公斤,总产量1933000公斤。从1950到1960,糜子播种面积最大,达到3.7万亩(每亩67.5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22.1%。其次是谷子3.52万亩(亩产60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21%。玉米2.74万亩(亩产42.5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13%。小麦1.464万亩(亩产26.5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8.7%。豆类8800亩(亩产34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5.3%。水稻0.1.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0.8%,亩产1.0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