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紫阳小学校史

吴山作为唯一一座三面进入杭州市区的山,左边是钱江,右边是西湖。它不仅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区域。紫阳山是吴山的一个分支。紫阳山顶有河亭(清代大观台),此处可见四亭,钱江如带,平湖镜浮。过去,城市里到处都是烟火;后来绣脊如屏,堆青溅。“八百里湖光山色,知图何年;十万个烟花,全部回到这里的阳台”,确实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清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人柴婕曾作《吴山大观》一诗,描写这里的景色:

《吴栋秀》里的山和江湖都满了。

烟云掩映,城市缠绵。

耶律应三阳脑袋,心知肚明。

一旦爬到山顶,你会看到,玉在云中漫步。

著名的紫阳书院位于紫阳山东南麓。至今,在紫阳山的悬崖上,还保留着一幅活泼婉约的紫阳书院碑文。

书院或别墅,静宅,自习室,自习室。书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机构,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要制度。书院一词是朱创立的,作为私人讲学的代表,但从唐代开始,它被用来指私人创办的学校。它是中国文人围绕书籍积累、创造、传播文化的文化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包括藏书、读书、教学、讲书、著书、刻书。它对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以及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紫阳书院旧址原为清代周闻故居,凤山门新儒坊。康熙四十二年(1703),浙浙都运盐使高雄征,捐资买地,多建书院。盐商王明瑞和同行一起发了财。据《康熙钱塘江志》记载,高生于广西渭南。他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从明朝到井陉,到浙江,关心商人,热爱人民,业余时间是个出色的接生婆。他专门建了一个学院,以为读书人会学文采,耽误老师,每月向学校美术鞠躬,以吸引成功人士。”

紫阳书院原名紫阳山庄,因位于紫阳山脚,与朱的紫阳字同名,故又称紫阳寺或寺。紫阳山庄的开办费,以及之后每年定期的开销,都来自当时在杭州取得工商注册的安徽盐商的集资捐款。盐商因为取得了工商注册,子女可以到杭城书院读书,参加各种考试,获得功名,成为官员,所以愿意自掏腰包,亏本给书院。几天后,紫阳山庄被命名为紫阳书院,学生在此求学。除浙江外,还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陕西、贵州等地,都与纪念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有关。

紫阳书院初建时是“正中殿,赐朱之职”。之后是五云深处,赞华阁,水塔附近的地方都有。每十处有两景,皆在岩泉极美”(《航都杂咏》)。张太蛟在紫阳山庄题词中写道,极地书院建筑景观清幽:“枕山临江,中间有楼,楼旁有池,池中有泉水,清澈可爱。后面有个花厅,红绿参差不齐,台阶都被遮住了。再折此,渐登吴山高处,远眺,钱江、圣湖皆注于几席。还有天然的石门,蜿蜒的石径,古树,花鸟,饶之趣,没有城市的喧嚣。"

雍正三年(1725),宁绍副使徐有为捐资重建。乾隆年间,资阳书院经费增加,仅靠商捐不够,于是在浙江、浙江盐务项下拨出官方经费进行申请。乾隆二十四年(1759),浙盐邮路原是专门穿、捐钱助火、严设课程、开监、管理各种事务。乾隆三十八年(1773),巡抚王展桂重修。嘉庆八年(1803),由于学生和徒弟越来越多,有328人,座位不够。于是,我游览了延丰盐政,又回到了潮台旧址,建起了五座高楼。浙江巡抚阮元写《紫阳书院观澜楼札记》说:“生而育之登楼者,皆以大道为志,一章便成。”《观澜楼对联集》朱的一句云:

日月为天地两轮,诗书皆圣贤。

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任杭嘉湖道,在杭州的文赋、崇文、紫阳等书院实行“随班升降津贴”制度,改变了士人的作风。咸丰五年(1855),院监陈启泰拟修院,杭州知府王有龄任连,书院后山建赵衷庙,院左不建赵衷。竣工后,王有龄为紫阳书院题词:

巽他很重视儒学,教新安,知之甚少。

名人留下来谈房子,政治波及渤海,要补回来。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在两军激烈的攻防战中,文赋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均被士兵摧毁。

同治四年(1865),政使蒋益澧拨官款重修紫阳书院。监军陆拆毁庙,辟紫阳书院。同治五年(1866),按察使杨昌俊用自己的俸禄买地,派浙江盐务署马新衣巡抚高庆培,公款盖房子二十间。同治七年(1868),主管政事的大臣蒋益澧要求,在用盐这一项下,共修建38间。至此,紫阳书院成为当时一流的书院,设施完善。徐庶在《重建紫阳书院》中自豪地说:“(杭)武林三院,湖光山色中翘楚,是一代英才。紫阳一个人在城南山脚下,离地面很近。是秀才之秀,可育,其一也昌。”

时光飞逝。2001年春,紫阳小学出土了一件刻有“紫阳书院”字样的石制香炉,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央视和省市媒体报道,湖南大学岳麓学院邓洪波教授曾专程到紫阳小学。书院的选址必须选择形胜的区域。书院建筑讲究“善与美的契合”。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书院环境优美,建筑典雅,各具特色。紫阳书院,临近吴山,环境优雅,名胜古迹众多。书院依山而建,建筑简单,风景优美。亭台楼阁点缀其中,富有江南园林特色。山坡上桃李成片,梅竹成林;山坡下假山池,绿树成荫。沿着山,你沿着小路进入,是一级级的台阶,俯瞰城市,俯瞰钱江西湖,如在带间。

书院内有于越堂、南宫舟、五云深、春草池、徐灵亭、簪花亭、别有天、寻石径、潮翠亭、罗泉、鹦鹉石、笔架峰、钓鱼岩、晶晶亭、观澜楼、静晖堂、观潮台、晶晶岩。时至今日,有些景点仍依稀可辨。紫阳山庄是清代杭州“西湖百景”之一,也是清代杭州“城中十景”之一。清代西湖著名的十八景中,“吴山大观”、“吴山十景”、“瑶台湾语”(宣彤观珠)、“鹿渡曲水”(宣彤观鹿泉)都在紫阳书院。清代诗人柴楷的《西湖百首》中有“紫阳山庄”五句,描写书院风光和人文繁华:

连峰峦青翠和谐,向往紫阳君。

飞亭近香树,高窗白云。

思路清晰而细腻,纯净而优雅。

11想着音乐和教育,儒家是坟墓。

浙浙皆运盐,致使高雄有一曲名为《紫阳山庄十二首》:

乐玉堂

去大厅阻止皇冠士绅,修复缅甸前一刻。我以君子和学徒的身份投球,怎能忘记我的喜悦?

南宫舟

如果你不踏上计然的船,你就会来到这条光秃秃的船上。一幅米家山像春帆的影子。

在五朵云的深处

仰着头看三集,魁之光映北。上到五楼,青云正绕着人的脚走

改日

一路走进青山,绿边无数。仰望云与汉法,无桃园路。

寻找诗歌之路

武功不算,诗词思想都是相亲。这条路也常见,找几个人。

观看潮汐平台

白水卷天,不分天水。陆地和海洋与潘海相遇,洞穴也是如此。

潮翠庭

晚霞星角,飞绿映着山坳。坐在鸟皮上,真的和太古窝一样。

罗泉

山如馍馍,水勺滴。王先生渴了想喝水,红蜗牛自便。

鹦鹉石

古代人用日语交谈,舌头又阴又烂。核果为人言,空山调鹦鹉。

毕家峰

绕着三座山放飞梦想,在天空中飘荡。一觉醒来,诗已经写好了,就该背了。

在岩石中钓鱼

左手修剪尼龙,右手摊开书本。有一百英尺长,但也不远。

簪花亭

山亭玉兰花开,我坐玉部疑。看亭中人,林中花。

(浙江省盐法记录)

1985,吴山的名胜古迹被列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吴山天峰”。当时戴蒙有诗《吴山天峰》:

立足巫山之巅,风雨交加,深秋。

钱塘涌潮如吼,万壑满雷叶。

紫阳书院旧址是南宋“宣彤馆”所在地。至今,在紫阳小学,仍有一处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宣彤庙雕像”。据明代田汝澄《西游记》记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刘骜任内仆,入道观,定居于此。(宋)高宗写了《宣彤》一书,名为《真》。有寿玉楼、万玉轩、望和亭、角斗坛、白鹤泉、鹿泉。”“遥望竹影庭,红日无热。”因此,宣彤观也被称为“宣彤避暑胜地”。

明代,俞伯声写过描写宣彤美景的诗;

仙坛遥接真宫,越是楚,越是福建,越是海洋看。

南北峰阴,东西天多雨。

金轮旋仙音,亭子归路。

云鹤仙人没有明确的踪迹,所以当它航行时,它转向看三座山峰。

紫阳书院对面是“南宋祠堂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临安城遗址之一。紫阳书院左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宝成寺马迪人葛慈雕塑”和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干花岩诗词雕刻”。紫阳书院后面是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石佛寺造像。这些景点都是杭城的著名景点。

紫阳书院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川宜人,气象无限,优雅雍容,钟灵美丽出众。其隽永的文化品位和不朽的人文精神令人神往。漫步书院,书香四溢的石碑、匾额、对联令人陶醉。如今,我们走进紫阳书院旧址的花园,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砖瓦石、水池、物件和历经沧桑的场景,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力量。因此,这里的确是文人谈论文学的理想场所,也是研究和培养其性能力的绝佳场所。

为了弘扬中国书院文化,继承和发扬资阳书院的优良传统。2001冬,特邀刘江、、朱冠天、郭等著名书法家为紫阳小学教学楼题写“静慧堂”、“徐灵亭”、“观澜楼”、“乐余堂”,教育学生认识祖国、认识家乡、热爱学校。

书店教学

紫阳书院,晚年讲师,常换常新,天天上课,每月出行,恪守朱亲自制定的白鹿洞规矩。完整严密的学院教育体系的形成,包括办学宗旨、教学方法、院长和教师的选拔任用、经费来源、组织管理、藏书等。,是明确定义的。严格的管理是该学院的另一个特点。

资阳学院的规章制度和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清朝乾隆年间,陈宏谋写的《紫阳书院之约》:“其一,读书人之心,日出而作,日而用之,不能读笔记,则忘之。”“首先,任何随意的交流不仅会妨碍正当的业务,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夸张。”“第一,普通人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修养,偶尔磕磕碰碰,然后事情有商量,不能怕。”并指出:“以上几项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夫若立志救身,尊贫而活,顾全之事,唯有怜(《中国书院史料》)。这种契约,也就是所谓的学习观,涵盖的内容很广,粗略来说,有三端。一、确立办学讲学宗旨,宣示书院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为同仁树立目标,为未来志存高远,培养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规定道德修养和自我修养的程序和方法,既是理性的分析和说服,也是日常道德规范的建立。演讲者只是想给学者提供更完善的帮助。三、指导读书学习的方式方法多是长期爬山学海的经验总结。说心里话,集中精力,无论是正面引导还是反面警示,都可以看作是大学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这种学习规则在当年不仅被奉为校规、校训,而且一直被背诵以警示学生,影响深远。

如清康熙年间,张伯兴《紫阳书院示生》记载:“设立紫阳书院,是为使有志之士注意适学,今日四面八方士子纷纷而来,也改变了他们的心意?魏昱: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经典和正义的原则,还要教给他们稳定的规则,其中的程序是无穷无尽的。今天,我想从我的意思中学习,并从中受益。我设置了八门课程,列在左边。希望各位同学遵守,不要在潜伏学习中偷懒……”(中国书院历史资料)。这种章程不同于学术规则的宏大追求,强调细致的做法和可操作性,其内容多为山区领导的选拔、任用、待遇和责任;学生和学徒的筛选、录取、分级和考试,以及考试的日期、内容和奖惩;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资金筹集、管理和支出;图书的收藏、整理、编目、借阅等等都是具体而刚性的规定,意在从各个方面维护书院的正常运转。它是书院制度的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反映了书院的管理水平。

紫阳书院的艺术也是相当完整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光绪十八年(1892),出版了《浙江紫阳书院艺术》八集。据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巡抚叶君所撰《紫阳书院教艺八章》,“自复丑,教艺必拜八集,求督朱(文丙)与徐子社(郊),两广文学援故事。学生读什么书?从《类艺目录》的内容来看,是儒家推崇的十三经,即《周易》、《尚书》、《石矛》、《李周》、《仪礼》、《李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亮传》、《论语》、《孝经》。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

书院制度始于唐代,所以那些有名的书院多收藏书籍,供学者展览。紫阳书院非常重视书籍的收藏和整理,收藏和印刷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籍。先后刻有《铁桥记》二卷、《文西堂书》三卷、《婺源山水记》二卷,均为清代善本,保存了许多古代文献。

紫阳书院与文赋书院、崇文书院在性质上是一样的,不需要专门的秀才就可以考,也就是没有入学的孩子就可以考,可以冠名为日本孩子的卷子。紫阳书院院长由翰林、进士或著名学者由官厅任命。下面有一个监狱管理医院的事务。院子里有许多宿舍供辍学者住宿。杭州虽然寄宿生少,但是其他县的寄宿生很多。这个省的人都可以来学习和寄宿。按规定,院长必须住校。对优秀学生的奖励是今天的名称。考试时间为每年2月至11月。一个月考两次。初二月嫂班,傅、范、易、云四系轮流命题。还是两篇文章一首诗,而且仅限一天一夜。16号上课,由院长提出,两天交。二月二的新月课叫放映。院校是有一定名额的,有很多考生是必须淘汰的。

考试成绩最高的人就说高人一等,第二天特别,又说第一名。超类收获更多膏火,前十名比较有名,特类次之,一类没有膏火。凡参加官厅新月班考试者,将额外奖励于超等前十名学生。它的数量远远超过糊火。

2001年9月,紫阳小学校史编纂组徐守成、王旭华一行到浙江省图书馆鼓山分馆古籍部,在图书馆的数据仓库中查找有关紫阳书院的资料,意外发现了两帧紫阳书院学生和学生的原始试卷。班级论文,试卷。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书院的课很多,每个班都发卷子。世界上没有多少课程考试的原版卷。除湖南图书馆藏清代岳麓书院考课原卷外,浙江图书馆藏清代资阳书院考课原卷弥足珍贵。紫阳学院男生徐吕庄和学生王运青的试卷是用土纸和淡黄色做成的。卷长106 cm,宽26 cm,总折扣10%。每册都有封面,上面写着学生的姓名、类别、名次,并盖有资阳书院的印章。“紫阳书院”二字与最近在紫阳小学出土的石祥焚书人“紫阳书院”四字楷书一模一样。班级试卷里有老师的圈分,眉毛,评语。封面上还刻着对考生的要求:如果按照封面比喻,必须从名单中除名。说明当时资阳书院对考试制度的管理还是相当规范的。

史圣资阳

书院院长是古代书院的主持人,又称山下之首,也称教学讲学之主,主持教学工作。紫阳书院,“在一个适当的大都市,壮丽的山河景色足以加强其文学荣耀,使自己沉浸其中。”这时候,突然来了一群英雄,人们聚集在一起。书院重视“尊师重教”和“尊师爱生”。书院教授多为“崇正统、拒异端、知德善风、知实用”的学者,深受学生爱戴,百姓尊敬。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紫阳书院的院长一直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名人。比如雍正的傅就是第三个不是康熙进士的人,被授予编修。是西湖古今第一书《西湖志》、《雍正浙江通志》的主编、主编,清代著名史学家。乾隆时期的陆是清代著名的校勘家。据赵济时《陆保靖先生手书校注》计265,438+00余种,校勘注本经典全部题写为保靖堂系列。《国语补注》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段玉裁的女婿,道光人龚李政。他的儿子龚自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作品丰富。他与林则徐、魏源等人一起,开创了一股攻时弊、御外侮、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潮。他对改革的倡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项名达是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尤其擅长几何和三角函数。他关于“切割率”的论述,具有初步的微积分思想。作品挺多的。如今只剩下一卷《夏雪寺句六术图解》和另一本书《原始图像》,还没完成就夭折了。光绪年间的夏通山,由国子监编修,内阁学士翁同龢任玉清宫教授。他曾为“杨乃武和大白菜”案平反。孙伊彦,清代著名儒生、文献学家孙诒让之父,曾为太仆寺官员,为国子监编修,参与编纂《玄宗实录》,并在琉球国子监任职。他是永嘉复兴经世之学的巨人,著有《荀学斋文超》十卷。

这些一代大学者儒学大师以书院为传播学术观点的基地,促进了浙江学术文化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所以紫阳书院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桃李满江南。时人有诗赞曰:

文藻平分群星,人才尽其才。

鹅湖鹿洞历史悠久,正在学习谁来继承紫阳。

(《西湖渔歌》)

江湖前有紫阳山,山下有亭台别墅。

我乐于人才英才的教育,也来了很多学者一起爬。

春风化为雨后,粟海寒虎指间。

多读碑文,观澜楼是圣人关。

(紫阳书院)

紫阳寺郁郁葱葱,秋祭严拜舞。

我一直希望武林圣贤的弟子们能遵守清朝的古俗。

(《紫阳秋祭》)

宋明理学的掌门人是紫阳,轩窗纳凉,俯瞰兰亭。

花荫不减鹅湖,鹿洞草色犹香。

九科退甘之作,瓦斗重粘。

我到最后失望了,为了缅怀悼念,祭拜道观。

(紫阳山庄)

据孙《浙江紫阳书院故事故事录》(温州图书馆手稿)记载,紫阳书院的优秀学子中,有“鉴湖女”秋瑾烈士的父亲(今绍兴),死于同治十二年(1879),“杭州毕业”。邱南寿对秋瑾革命的生活影响很大。定海黄一舟是晚清著名学者。他长期在一些州县从事教育活动,曾在江阴南京书院任教。王,钱塘(今杭州)人,甲午战争后主张变法。他加入上海强学会,与夏曾佑一起办时事报,邀请梁启超担任主编,宣传变法,提出君主专制下的育才、兴商、讲军事准备、“参民权”等主张。

资阳学院有多少学生?嘉庆八年(1803),浙江巡抚阮元在紫阳书院观澜楼记载了确切的数学,称“学生328人”。同治六年(1867),山长孙《篆刻班选序》曰:“当时外县士往来省壁,三院(、崇文、紫阳)不能容。紫阳在城中,尤被许多人,串诵之声满城,夜林火起;每次王朔考试都有“六七百张卷子”之多,可见紫阳书院学生之多。同治十二年(1873),山主沈墨庄选刻类艺术序三篇,说“资阳是浙江人文的摇篮,其中士子比稷山(书院)多受一倍教育。“莽山书院是明末刘创办的浙江著名书院,紫阳书院的学生比莽山书院多一倍。

清同治、光绪年间,紫阳书院在浙江四大书院中,学生和学徒人数最多,远远超过其他三大书院。文赋书院(今万松岭)曾两次被士兵毁坏,重建后再也没能恢复旧貌。再加上地处城外,上学的孩子少了,房子也渐渐冷清。光绪年间,在杭城(今杭州第七中学)葵巷东,又建了一个“写作教学小屋”,因空间原因,规模不大。崇文书院(今虹桥对面西湖),因为城隔,学生往返困难,很少有人离校。西湖鼓山照耀着澹台西部的晶晶晶晶社(现在的西湖美术馆)。在这一系列中,检察员阮试图编纂《经集》。应试者不是八股,而是经学、史学、词学。学生不多。

修改最终结

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解体,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各种新式学堂逐渐兴起,逐渐取代儒学和书院,延续了几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后被废除。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由此开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将各州各县的书院改为学堂,并兼学中学、西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除后,省、地、县三级书院全部改为三级学堂。它使书院得以从古代走向近代和现代,它得以贯穿中国教育的血脉。

杭州近代最早的官办小学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二十八日(农历)。经杭州市仁和县肖志辉批准,太庙巷紫阳书院校长王彤将紫阳书院改建为仁和县学校(县属机关小学)。比西湖金沙港崇文书院改制的钱塘县学堂早两个月。仁和县学校由原学院资助,年收入6200元。王彤是第一任院长,招生130人,分四个年级,四年毕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西湖金沙港钱塘县学堂(原崇文书院)迁至太庙巷,与仁和县学堂合并,成为任倩县学堂。次年正月(1906),钱塘县学与之分离。至此,惠民路附近的周公井居民楼单独成立,更名为钱塘县高级小学堂。仁和县学校更名为仁和县高级中学,经费与藩司统筹,每年5000元左右。

从紫阳山庄建立到紫阳书院结束,历时199年,经历了从商业到官方的过程。书院是文明进步的古老文化遗产。两个世纪以来,紫阳书院为浙江培养了大批人才,造福了人民。受书院影响,杭州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紫阳书院的树碑上写着:

凤山门口,有别墅,有厢房。枕山脚下,河水引之。池水清澈满地,古树参天。石门曲径,站立盘旋。走过营地,背诵琴弦。额为紫阳,志为圣人。盗匪是作品,但陶的肩膀。就一个月,狂斩。国四民以士为首。式方山风俗,风育第一。真诚相待,礼尚往来,不胜荣幸。

(紫阳山庄碑文)

中国书院兴盛于中唐,成型于晚唐至五代。它们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终结于清末。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院随着理学的兴盛而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介入而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其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办学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文化仍有启示,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