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故宫的收藏和版本

在故宫的西北角,寿安宫静静地矗立着。这里曾是重庆太后庆寿的地方。说到寿安宫,很多人都不熟悉,因为这座宫殿是不对外开放的。但如果你是故宫人,那你就熟悉了。寿安宫占地8346平方米,是紫禁城内太后的寝宫。北面是华英宫,东面是雨花阁,南面是寿康宫。寿安宫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两侧为轴对称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寿安门、照壁平门、惜春堂、寿安宫、寿安宫花园。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辟为故宫图书馆办公室。90多年来,故宫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学习。今年是寿安宫改建成图书馆92周年。作为一个年过八旬的图书馆,寿安宫依然以她渊博的知识和文化哺育着无数故宫人。

作为一个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基本功能是文物的保存和收藏。文物的范畴很广。广义上包括遗留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物,又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书籍和版画属于文物的系统范畴。接下来,笔者简单说说故宫博物院的收藏。目前故宫图书馆的藏品按照材质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纸质文物,包括卷轴文献和古籍。另一部分是木刻文物,以明清实物印刷为主。

纸质书是第一文物,天禄藏书美不胜收。乾隆九年(1744),乾隆下令从秘府藏书中精选其善本呈献给朝廷,然后搁置在昭仁殿,赐名“天禄林朗”。经过多年的寻找,天禄林朗的藏书越来越丰富。藏书按“四部分类法”分为经、史、书、集,各部按时间顺序排列。《天录·林朗集》中有详细的解释,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可惜嘉庆二年(1797),干青宫失火,延昭仁殿被烧,天禄全部藏书毁于祝融。嘉庆立即下令重新编纂天禄的《琳琅满目藏书》,其中也有详细的解释。

目前故宫博物院与天禄林朗书籍相关的藏品有乾隆四十年(1775)内府朱阁主编的《天禄林朗书》三册,嘉庆年间内府朱阁主编的《天禄林朗书目》五册,以及嘉庆年间绘制的《天禄林朗书架图》。

第二,清代内阁图书馆的藏书。内阁金库是收藏内阁文件和档案的仓库。内阁保险库档案对历史资料尤其有价值。清末因修缮内阁金库而迁出,此后流散于多地。位于故宫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大量的柜式拱顶,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些清代柜式拱顶的藏品。

三、杨守敬与观海堂图书馆。杨守敬是清末大学者,考据之术极其细致。杨守敬和他的老师熊的《笔记》是朱研究的集大成者。杨守敬除了是历史地理学家,还是著名的碑刻家和藏书家。管亥堂是杨守敬的图书馆建筑。1915年杨守敬去世后,其部分藏品进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图书馆给我看过两本书,分别是《大故宫博物院文献目录》和《故宫博物院藏文献目录》,油印1926。

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卷帙浩繁的书籍,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读者对《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一定很熟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今图书的融合。

《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朝著名学者陈梦雷编撰的一种图书。全书分为六编——编年史编、郁芳编、名论编、博物学编、理学编和经济学编。每个汇编又分为经典、学问、文学汇编等几个部分。《古今图书集》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类书。所谓的那种书,就是把原著打散,然后分门别类的编起来。它不同于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系列丛书,完整保留了原著的章节结构。古今藏书分单元保存,宫中图书馆有一本,原藏于天津蓟州盘山宫京畿山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故宫博物院历史系的书也很多。除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系列的书籍外,还有介绍清代规章制度的政治书籍,如《清同治》、《清同里》、《清典》。地理类书籍在四部分类法中也属于史部,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清代地理通志》、《清代统一志》等地理类书籍。

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大量的佛教和道教书籍。《道藏》、《龙藏》(乾隆年间编纂的佛教经典集,又称《乾隆大藏经》)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些难得一见的佛经,比如朝廷官员、大臣写的。

所谓御制书法,是指历代皇帝书写的佛经或道经。就故宫这批文物来说,抄写的佛经体积较大,包装华丽,大部分以折叠为主。那么什么时候在宫里抄佛经呢?清朝皇帝大多在每月初一和四月初八抄写佛经,目的是为父母祈福,修身养性,象征国运长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皇家书法经典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抄写的《药师刘欲如来功德经》一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乾隆九年(1744)抄写的《内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简洁隽永,流传甚广。很多清朝皇帝抄这部经,除了康熙抄的,还有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抄的。

臣子写经主要是指清代王公大臣抄写的各种佛经和道经。它们大多是在皇帝的长寿日、皇后的千禧年日、元旦、冬季至日等庆典上临摹,然后献给皇帝和皇太后,作为祝福的标志。部长写的书的署名是“我某某恭敬”或“我某某恭敬”,并盖有部长的私章。这些佛经手稿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独特文献和经典。它们制作精良,包装精美,纸墨俱佳。乾隆三十二年(1767),杨以一千片菩提叶写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绝无仅有。总之,抄经寄托了吉祥、顺利、平安等美好的心意。

地图方面,故宫博物院有大量的专门地图和方志,为地理研究提供了资料。主要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印的《广于吉》、康熙四十一年(1702)怀崇堂印的《虎丘山治》、康熙五十六年(1717)、乾隆四十三年印的《故宫全景图》。

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许多儒家关于孔孟的著作和朱成学派的理学著作在清代被翻译成满文,如《日四书·释意》、《大学·养成·义》、《孔子家语》、《劝学》、《劝善·说话》等,可见清朝皇帝对孔子和崇儒的尊重。用汉字书写的重要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满文,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厢记》、《西游记水浒传》等。一些医学著作也被翻译成满文,如《雷公中药炮制理论》和《王叔和脉诊》。

清代还编纂了几部语言工具书,其中《皇家五体文清简》是大部头。所谓“五体”,就是满、藏、蒙、维、汉。在一个满语单词下,依次列出藏语翻译、蒙古语翻译、维吾尔语翻译和汉语翻译,是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及其与汉语翻译的重要材料。这本书世界上只有一本。

除了纸质书籍,故宫博物院还有大量的雕版文物。统计显示,故宫博物院共有244153件刻制文物。故宫的刻本属于可移动文物范畴。《说文通训·丁胜》中对“版”的定义是“判木为件,谓之版”,还有“每木为件,谓之版者”的说法

故宫的雕版包括书、板、笔记、版画。按时间顺序,从明朝到民国,故宫最早的刻本是《大乘经》刻本,出版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根据材质不同,有木刻版、铜版、石版。从类别来说,有经典、历史、子书、集子、书籍五大类。从文字上分为汉、藏、蒙、满四种语言。就刻书时间而言,书籍可分为初刻、复刻、复刻。从技术角度来说,书版分为浮雕、凹版、漏版等。

明清时期的宫廷雕刻工作留下了大量的雕刻文物。在这些雕刻文物中,以故宫印刷的藏文版最为精美。明清内府木刻印刷有两个刻印场所:明代的京昌和清代的武英殿。清代由武英殿承袭的内殿印本,称为“殿本”。作为古代文物,它见证了古代人的精湛技艺和宫廷印刷的风格和气派。

故宫藏书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清廷入关后,接收明朝朝廷留下的书籍,如正统道藏、永乐北藏、二十一史、十三经注等。北简书是指北京国子监出版的书籍,明代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出版的书籍称为南简书;其次是清代武英殿和各衙门雕刻的书印文物;第三,清代工匠刻书送呈,如《全唐诗录》;第四,新中国成立后上级调拨、捐赠的图书,如《晚清诗集》、《退耕还唐政治书》、《明清八杰钞》等。,民国徐世昌所刻。

综上所述,故宫图书馆的藏品,无论是古籍还是雕刻文物,都极具研究价值。它不仅蕴含着文物本身的价值,而且在内容上蕴含着深远的意义,真正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学术富矿。特别是故宫收藏了大量的雕版印刷作品,其中内府版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每次清明节过后,寿安宫到处都是盛开的杏花和海棠花,香气四溢。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如破万卷,写字如有神。”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寿安宫是故宫最好的地方。在兰台读书,问书,是故宫人最开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