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民国硬币的历史沿革?
民国硬币的历史沿革如下:
(!)1912 65438+10月1建国纪念币(银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发行: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中华民国元年”及繁体字。
(2)大约在同一时期,四川还铸造了当地的银元“四川银币”。
(3)袁世凯窃得总统宝座后,于1914年铸造了一枚袁世凯胖廓银元,俗称“袁大头”。
铸造数量多,流通面最广。
(4)1933年国民政府铸造的帆船图案银元,俗称“川洋”。
(5)孙中山头像银元由国民政府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铸造。
俗称“小头”。
这些都是银币。
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元等硬币,实行“法币政策”,即将中央、中、交、农印制的纸币定为“法币”,称为“法币”,作为强制流通的唯一货币。
(6)抗战后期,特别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通货膨胀,法币严重贬值。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命令民众在银行用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
但由于过度印刷发行,很快又贬值了。直到1949年大陆解放,人民政府才使用人民币收回,金圆券同时废止。
(7)1949年7月,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解放,国民政府在未发行的南部地区发行“银元兑换券”,以取代几乎不值钱的金元券。
东南沿海和西南各省解放后,人民政府也用人民币收回,银元券同时废止。
金券呈红色,东南沿海(如福建)民众称之为“红鸡锣”。银元券墨绿色,东南沿海(如福建)人称之为“乌鸡娘”。
以上是民国时期(1912-1949)陆续发行的各类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