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历史术语

1儒家经典:《易经》、《诗经》、《李周》、《李逸》、《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2四分法:是古籍常用的分类法。这种分类以儒家经典为第一类。历代个别著作中,孔孟入经部,其他先秦诸子入次部,后人一般入集部。这种分类虽然不科学,但毕竟是历史文物,没有错。我们今天不使用这种分类。

3典体:又称典体,典体史书,以典体为中心,记载历代典制及其因改革而得与失。它的特点是分类,曾被称为分类书。正典史书从传记史书的记载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中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史是《通典》,是唐代史家所撰(有一部刘知几之子刘知几所撰的政典,杜佑的《通典》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充,故其书被《通典》所取代,但未流传于世。),共200卷,分为食、选、官、礼、乐、军、刑、州县、边防、九门,门下有副标题,副标题下有明细。书的内容收集自五经史,从黄帝到唐朝天宝末年。

元初,马端临撰写了《文献通考》,共348卷,较《通典》有所增加。《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通史,后人与《通志》合称“三通”。

4笔记本端: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将记录的内容整理组合成一个或几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写在单独的文章里,标上相应的标题,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其始末。

5《春秋笔法录》:也被称为运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指的是褒与贬的曲折写法。孔子编纂的《春秋》在叙述历史时隐含着褒贬之意。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对人、对事的看法,但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选材等,巧妙地、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主观看法。

6《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名“书”,汉代改称“尚书”,意为前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历史文献和一些追溯古代事迹的著作的编纂,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早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尚书》为孔子所编,但有些文章是后来儒家所加。西汉初有28篇,用汉代流行的隶书抄写,称为《金文尚书》。另有传说,在汉武帝时期孔子住所的墙内发现了古史(仅有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莲赠送的伪古史(比现代史书多16篇)。按传统体例分为“典”、“墨”、“训”、“专利”、“誓约”、“天命”六个部分。重要内容有:一是尊天之祖,二是讨伐不从。大多数章节都是古雅而朴素的。《尚书》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其史料价值:1,有六种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告、会议纪要等应用文体的起源。而且还开了我们古文的先河。2.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反映了殷商时期的语言特点。3.《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

7《春秋》:相传孔子修订,重在笔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先秦时期的《鲁年谱》,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从鲁寅年到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对后世的散文影响很大。

8《国语》:春秋时期国体史料汇编。《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共21卷。按国家分类,主要是按语言分类。它分为八个部分:周瑜、鲁豫、齐豫、于今、郑瑜、楚瑜、武玉和于越。于今为最,重点讲述了齐晋楚吴越争霸的兴衰,晋国称霸中原,最后被三国打败。全书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主要描写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的言论。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照,故有《春秋传》之称。

9《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传说《左传》是春秋末期的历史学家左丘明写的。它与《公羊传》、《谷亮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蓝本,通过描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了《春秋》的轮廓。《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史和春秋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尤其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左传》由于具有强烈的儒家化倾向,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种礼仪规范、法律法规、社会习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季节、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等进行了记载和评论。《左传》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研究先秦儒学的重要史料。

10《战国策》:战国时期说客游说话语史料汇编。《战国策》主要描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策》的作者至今未确定。西汉末年,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载纵横家的文字书,于是刘向根据国家编撰了《战国策》。因为他的书大多记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辅佐各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它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社会面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