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变法为人民教育历史选修课教案。

焦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困难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建议

这本教材的内容主要从王安石之用、富国之法、强军之法、选士之法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变法的前提(开端)和具体措施。

这节课的介绍是用文字叙述的。通过王安石描写农民悲惨命运的一首诗,揭露了宋代“积弱”局面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从而为学习王安石变法做铺垫。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引言。问:王安石的这首诗给了你什么启发?结合上一节所学,进一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回答后再介绍新课。或者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直接提出这节课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引入新课。

第一个目标是“利用王安石”

这条有三层意思:宋神宗为什么要用王安石?王安石的哪些改革思想打动了宋神宗?使用的标志是什么?这是本课的一个小难点,了解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王安石变法重要性的进一步理解。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没有缓解,积贫积弱的局面还在发展,统治集团感到了危险,于是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后迅速重新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创新精神的王安石向宋仁宗赠送了《说文》,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没有被采纳。宋神宗于1068年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跟他谈了变法的想法。宋神宗欣赏他的想法,并加强了他改革的决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顾问,主持变法。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矛盾依然尖锐;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宋神宗欣赏他的想法,并渴望政治改革。

教学建议:

1)通过图片介绍宋神宗、王安石等重要历史人物,通过了解宋神宗上台时的社会形势和王安石作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功绩,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

2)说明变法的开始。指出庆历新政死后,社会矛盾依然严重。虽然废除了“新政”的改革措施,但是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没有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谋士,开始了更全面的改革。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对王安石的介绍,并回答问题。

第二项“富国之法”

这个目的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主要讲王安石变法的具体经济措施,即为了改变贫穷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它包括三个层次:通过该法的目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富国法》的主要内容是:

青苗法。在宋仁宗,陕西人缺粮缺钱,于是沈李让他们自己估算当年的粮食和小麦产量,先向政府借钱,等粮食熟了再还,官方称之为“青苗钱”。基于这一经验,王安石和吕惠卿制定了《青苗法》。规定以过去为防备而设置的常规仓位和宽利仓位的钱谷作为资本。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农民自愿向政府借贷钱物,收获后加息,用夏秋纳税。实施青苗法的目的是在青苗未接的情况下,保护农民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使政府从“青苗”中获得大量收入。

征兵法。也称为豁免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以户为单位轮流担任衙前等州县官吏的办法,改为州县官吏有偿服务。据估计,每个州和县雇用军官的年度费用将按家庭分摊。三等户分八等缴纳役钱,与夏秋税一并缴纳,称为免役钱。官户、女户和不负担官吏负担的寺庙,都要交同一户的一半,称为役钱。这一法律的目的是使过去轮流承担服务的农村居民回到他们的家乡务农,而过去享受免除服务特权的家庭必须支付服务费,从而增加政府的收入。

平方场平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均田税条约》并颁布实施。这种方法分为“方田”和“分税”两部分,“田方”是指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根据土地的肥瘦分为五等,登记在账册上。“均税”是指根据“方场”的结果,使税额相等。凡有冒名持有土地,隐瞒田赋者,应予纠正。颁布这项法令是为了增加政府的土地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荒兴修水利,筑堤筑堤,修筑圩港,受益户按户级出资兴建。如果项目庞大,受益农民财力不足,可以向政府借“青苗钱”,按照借青苗钱的方式分两三次接受官员。同时,对修水有成绩的官员,将根据其功绩给予升迁奖励。凡是能为水利建设提出效益的,不分社会地位,一律按效用给予奖励。这部法律是王安石倡导“治水治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举措。

市场易法则。在东京设立市场交易所,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收购滞销商品并出售。这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换,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等损法。主要内容如下:需要明确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朝廷的需求情况。按照“动贵则便宜,用近则易远”的原则,需要在距离较短的产地采购,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和转运费用。此外,它还赋予了托运人一定的权力,使他们可以考虑到某个时间和地点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减轻了纳税人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大贾这个富商对市场的操纵和对人民的剥削,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教学建议:

1)这些措施已经详细明确的介绍过了。老师不需要补充新的材料,可以根据教材介绍的六个具体内容进行讲解,或者画表格帮助学生组织知识。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括总结这一措施的目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和记忆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仔细观察东京的繁华,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积极作用的认识。

第三项是“强军之法”

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有:嘉宝法、嘉宝法、兵法总论、设立军政监察。

嘉宝法律。熙宁三年,思农寺制定了《蓟县嘉宝条例》。其主要内容是,农村家庭,不论其主要客户,每十个形成一个保障(后改为五个),五保为一个保障,十保为一个保障。一户两人以上的,一人为保证人,该户财力、才干最多的人为监督者、监督者、监督者,与保证户互相监督。农闲时重点训练武术,晚上巡逻维护治安。王安石嘉宝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镇压农民反抗,节省军费。

战争的艺术。作为强兵的措施,一方面,王安石精简军队,淘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兵法是练出来的。西宁七年以来,北方各路设将军100余人。每个将军有65,438+0人,并挑选有武术和战斗经验的军官负责训练本单位的部队。凡实行兵法的地方,郡县不得干预军政。《孙子兵法》的实施将使士兵认识他们的将军,训练他们的士兵,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质量。

《养马法》规定民众可以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分配给官马或出钱饲养。养马人可以减免一些税,马匹生病死亡都会得到补偿。

政府下令建立军事装备监督机构,监督武器制造,严格管理和提高武器质量。此后,武器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教学建议:

1)发掘变法时期武将、弓箭、烟火的图片和资料,进一步了解和说明变法措施在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方面的有效性。

2)充分利用教材中学习和思考的窗口,分析史料来说明问题。

3)护马法和对军事装备的监管是教材中的新内容,比较难懂。建议老师补充资料,适当解释。

第四项是“选士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政治改革营造舆论。具体措施主要有三条: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国子监、任人唯贤。

熙宁四年(107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浮华的诗词选士的旧制度,恢复《春秋》和《明经三传》。也就是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考经学理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考试的立足点放在了选拔有济世之志又有学习能力的人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应试人数,用大量新人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

同年秋,实行国子监三棚法制,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授课。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在900年前就有了基于现实的科举和学校制度。

教学建议:

1)建议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进行分析理解,思考改革科举制度的必要性。

2)比较隋唐科举制度与北宋改革科举制度的内容,分析变化。也可以系统地总结古代科举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以掌握所学的知识。

3)王安石非常重视中下层官员的提拔任用,这给了很多下层官员和下层文人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这很有现实意义,可以引导学生阐述论点。

三,教学设计和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理念,教师先用谈话的方法,通过王安石一首描写农民悲惨命运的诗,了解学生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认识,进而理解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便于学习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总结答案,然后介绍新课。

引导学生课前通读教材,大致概括本课程的四个内容: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军之法、选士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和记忆能力。

此段可视为变法的全过程,“用王安石”可视为前提或开端,后三项为变法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个目标“用王安石”后,可以直接提问,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同学们可以分成三组整理三个内容:富国之法,强军之法,选士之法。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补充资料,展开一些问题。

最后,总结可以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了解北宋中期变法的目的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危机而进行的全面改革:通过理财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民收入,实现致富愿望,从而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通过军事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节省军费,实现强国愿望,解决弱国问题;教育措施是为政治改革创造舆论和培养人才的必要措施,以保证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全面改革来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也可以用题目来概括:宋神宗为什么要利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直接效果是什么?从而总结巩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王安石在宋神宗的用途时,采用了幻灯展示、历史照片实物投影、王安石简介等方式。充分利用具有创新精神的王安石作为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从各个角度看王安石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他能够针对北宋积累的弊端进行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案例二: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个目标“用王安石”后,教师可以直接提问:

公元1069年,宋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副丞相,主持变法。当时朝廷名义上有四个宰相,都是有病老的。有些人不病不老,但一听到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深知,用这些人是办不成大事的。在宋神宗的批准下,他任命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来制定新的法律,从而夺取了改革的权利。这样,他也放开手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能否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最通用的语言列出这些内容的每一项的目的、具体措施和作用,并准确表达出来?导入后的组摘要。

案例3引导学生对古代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深刻的比较。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变法。商鞅变法之时,各国并肩而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能有大的创新,可以说变法成功,国家就生存,变法失败,国家就灭亡,有只成功不失败的趋势。在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的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只是为了拯救强兵这个富国,紧迫性远不如战国时期。再加上国家官僚腐败,保守势力过于顽强,最后以失败告终。

设计问题: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谈谈你对变法的理解。

(1)相似之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强兵这个富国。(2)改革得到了王权的支持。改革的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④改革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所有的改革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2)差异: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如火如荼的时候。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无论改革者的个人命运如何,改革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护和维持。③改革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勇气。

第四,回答问题

学习和思考的窗口

以上情况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解决问题的关键:宋中期“积弱”的局面。

思维引领:根据两条材料信息,总结说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将领、士兵等角度分析原因。

回答提示:士兵素质低,战斗力弱,形成弱势局面。

北宋政府推行养兵政策,兵多,但良莠不齐。集权的军事力量和更具防御性的法律直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无知的士兵,不可捉摸的士兵,将军的指挥受到太多的限制,他们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岗,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研究性学习综述

(一)课程评价

1.简述王安石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解决问题的关键: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的各个方面。

思维引导: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采用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征免法(又称征法)、市易法、平均田赋法、等损法。《富国法》初步改变了贫穷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军事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解决问题的关键:巩固封建统治。

思维引导: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王安石军事变法的方方面面。

回答提示:目的:改变弱势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护甲法、护马法、一般战争艺术和军事装备的建立。强军规律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