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忘了历史和渊源,就是“数经忘祖。”
正文:朽木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人无视良心,鼓励背叛。比如这些鼓吹“台独”、“港独”的不法分子,经常胡说八道,让人想到一句话,就是“数经忘祖”。
“数典忘祖”这个成语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编的《左赵专公十五年》:“学父之后就没有前途了吗?”数经忘祖。“是指对历史的无知,后来是指忘本。整个故事是什么?简单说一下。
先说背景。召公十五年是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是春秋末期。周王衰弱,没落,权力受到排挤。诸侯国互相征服,战争频繁。此时,晋国虽然在晋平公重新称王后成为春秋末期最强的诸侯国,但在晋即位后,虽拥“孟慧”称王称霸,却已衰落。
这一年,周静国王的儿子吉首死于六月,穆皇后死于八月。《左·赵专公十五年》:“十二月,金逊如周。葬穆后,谈之。”晋国六大臣之一的魏巡(公元前548-493)就住在正清。因封地在知县(今山西永济市),谥号为“文”,史称子。智文子的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智伯(智相子),可惜他出名是因为被汉魏赵家灭了,从而拉开了战国的序幕。
从晋国派正清参加皇后葬礼来看,当时的周王室虽然没落了,但当时号称“尊王抗外”,所以晋国给的面子还是挺大的。不仅派了正清,还派晋国大夫去旅行作为约定。
《左公十五年》:“葬之时,除丧,与同宴,与鲁同壶。”大家可以看到,当时周皇后的丧期是在的五个月(不符合礼仪),然后周就举行“射猎宴”招待子。在古代,射宴更加讲究。在周朝,射宴有几个目的。《礼记·射义》曰:“故礼严,故君臣之义也明。”,“射手,所以关圣德也。”,“这是古代皇帝的制度。群臣在二十岁时向皇帝献贡食,皇帝在宫中试用。”“所以,射手也是诸侯。就是因为王公大臣决心要射,才能学礼乐。”
《礼记》上说,射宴本来是为了明确君臣之义,然后观察君臣之德,选拔人才,再决定是否赏赐。但到了春秋后期,周王室已经衰落,从原来的赏赐到“要饭”。所以周景王叫人把鲁国贡品的射壶放在上面,“倒一壶鲁国”,就是为了以下目的。
然后周景王质问子:“天下诸侯都有安抚皇族的权力,金却没有。为什么?”意思是其他诸侯国都进贡了,而你们晋国没有进贡。发生了什么事?智文子问姬谭答,姬谭曰:“诸侯之封,亦为皇族所封,以安抚其国,故可向王荐夷器皿,居山居,避狄之邻,而远离皇族,王陵不及,拜之不胜。他为什么能提供它们?”意思是其他诸侯国得到了周王室的明器(夷器),可以回馈,而晋国一直没有得到好处,所以没有提供明器。
这样的回答自然让周很生气,说:“叔叔,什么都忘了?”唐叔,一个国王的母亲和哥哥,难道没有区别吗?“叔是晋国对医生的尊称,就像子以前的尊称为“卜式”,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不像有些人翻译成“叔、叔”那样无稽之谈。周对说,你难道忘了吗?晋国的开国君主是唐叔虞,他是周成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比其他诸侯都要亲)。他不是反而得到了奖励吗?
于是,周景王把历代皇室赠予晋国的明器,如检阅军队路上的密髯鼓和大车,征服商朝的铠甲,接受的车马装备,如“项后二路、钹、锣、武士”,一一列出来,进行打造。
然后回到姬谭,说你的曾孙富博掌管晋国典籍,辅佐政务,所以叫姬师。周王室太史信的儿子董,到晋国做了太史公。董的历史是“董虎”,在《弑君》一书中有记载,称为名史。然后问:“女,礼毕,何以忘之?”,说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因为什么忘记了历史?
周慷慨激昂的批评让嵇谭哑口无言。在子为自己开脱出姬谭之后,周有句名言“学你爹行不行?”数经忘祖。“你父亲没有其他后代吗?有这样一个主管古籍的人,竟然忘记了自己祖先的后代!这就是“数经忘祖”这个成语的由来。
当然后面还有一段。嵇谈和子回到晋国后,把周要明器的事告诉了项叔。项叔是晋国有名的大臣,善于辞令,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以准确判断政治形态而闻名。他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郑和晏婴的儿子。项叔说,看来周景王是不能善终了,因为“办丧宴,要礼器,是很可悲的,也是不雅的。”、“礼器之至,是因功德,非因丧。”没几年,周静国王桂姬病逝,诸侯互相争斗,这是后话。
虽然周景王不守礼法,要易器,但可见周朝皇室已经大不如前了。但这段关于“数经忘祖”的话,有理有据,让书上说得哑口无言,也反映出当时的王公贵族势力太大,根本不在乎周了。在上进心的影响下,晋昭公死后,继位,国家权力落到赵、魏、韩、郅、范、中行六大家族手中,导致三族分裂,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不能忘本,不能妄言。“数经忘祖”是对历史的背叛,是对祖先的污蔑。正如周所说“不发迹,叔在何处?”晋国的始祖唐叔虞,因为晋国大夫的一句话,受到了连带的指责和羞辱。作为晋国公民,他自然是满目疮痍,无言以对。
所以,现在那些忘祖的恶儿子,一说胡话,一吐粪,就想着自己是谁。你的祖先是谁?你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是什么?你是什么血统?如果你否认这一切,那你做人还有什么意义?活着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还不如回熔炉去。
2020/6/7玉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