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历史发展

从西汉武帝开国大典第四年(119)开始,盐城设立杜妍郡。那时候到处都是煮盐场和盐河,“渎”就是运盐的河。东晋艺兮七年(411),改称郾城县,因“盐场环城”而得名。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盐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气息。古代以盛产“淮盐”而闻名,古称“怀一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烹海为盐”之说,《史记》载“东海免海盐”。秦汉时期,“煮海为利,过运河为运”,已成为渔盐繁盛之地。唐代只有“东南富庶,半出边陲”的淮南盐场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家”。在汤宝英统治期间,有海陵监和盐城监,他们每年煮盐超过一百万万石。当时,盐城已经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都。在各地的地名中,还有一些与盐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名称,如团、灶、宗、土、仓等。“团”是盐区生产组织和灶户“采炒”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有几个团,每个团有几个炊事员。旧时团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等地,如南团、西团、边团等。目前,大丰西团镇仍保留着地名与“团”有关的18个村、48个自然村小组。“灶”是人们炒盐的重要设施。境内有抚宁的头灶、三灶镇、四灶镇等6个乡镇,85个村、368个自然村民小组也以“灶”命名。“将军”是盐场人民共同生活的单位。明初大规模“洪武放逐”,移民来到大漠海滨烧盐。为了管理分散在沿海的炊事员,有若干地方井然有序。清朝嘉庆年间,东台福安盐场共有30位总经理。时至今日,沿海乡镇名称仍保留着“将军”、“将军”、“将军”等名称,全国有7个村、37个自然村小组以“将军”命名。“仓”,即盐仓,以死牡丹闻名的亭湖区便仓镇,曾是盐场临时仓储所在地。还有东台的三仓镇,以“仓”命名的11村和18自然村小组。“陀”是明末清初烹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类似铁锅,比锅略浅,直径三尺,深3-4寸。中国以“托”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草托镇、大丰的盘陀镇等。全市还有6个村、13个自然村小组以“陀”为地名。此外,炒盐用的锅铁、腌制用的皂角等都在地名中有所体现,如滨海县的铁盘洋、潘甜,响水县的皂荚、皂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