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什么反美?
70年代初,国际油价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剧增。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君主希望用石油美元买下一个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扩张,伊朗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空前激化。在经济高速发展还没有完成的十年前,伊朗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对巴列维的群众运动。
10月26日,巴列维被迫离职。首都德黑兰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涌向街头,一起载歌载舞。路上行驶的汽车打开大灯,鸣喇叭庆祝。街道和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维父子的雕像和画像,几个小时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焚烧。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动荡,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
这场“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伊斯兰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政治,平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取缔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进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另一方面,“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是旧政权大量军政高官被监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和赌场一起被一扫而光。伊斯兰纪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曾经时尚的德黑兰女性披着黑纱,披着长袍,大街小巷挂满了“打倒美国”的标语。但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美国。
体制的改变,加上与美国不可调和的分歧,让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在过去的25年里,曾经石油滚滚,梦想成为世界第五大国的伊朗,经济发展骤然下滑,甚至有人计算倒退了30年。
与此同时,美国的势力范围从伊苏边境退到波斯湾南岸,失去了对波斯湾石油运输线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美国在中东波斯湾损失了一个盟友和宪兵,反而增加了一个敌人。美国石油财团被迫退出伊朗,从而失去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这是美国将伊朗视为“邪恶”国家的深层次原因。
人质事件导致美伊关系恶化。
直接导致美伊关系不好的导火索是发生在6月5438+0979+065438+10月4日的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人质案。同一天,伊朗学生冲进并占领了美国大使馆,50多名美国外交官被扣为人质长达444天。
人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的国际挫折。为此,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指挥了一次对围攻使馆的伊朗学生实施空中入境突袭的“蓝光”行动,解救被扣押的使馆工作人员回国。由于行动的失败,卡特为竞选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当52名美国人质被释放回到美国时,在美国公众的眼中仍然是挥之不去的噩梦。1987期间,里根任总统期间发生了“伊朗门”事件,使得后来的美国总统在对伊朗采取强硬政策时遇到的阻力很小。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新政权热衷于输出伊斯兰什叶派的意识形态,将周边大量阿拉伯国家的政府称为“反动腐朽的政权”,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
埃及、沙特、约旦、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相继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就与邻国伊拉克开战,打了8年的仗。战争耗尽了伊朗的国力,国际形势非常孤立。
改革潮流的兴起
世界在变,伊朗也在变。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作为产油大国的伊朗不可能置身事外。伊朗古老的库姆神学院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占伊朗人口15%的新一代成长起来,强烈要求跟上时代,改变现状。在此背景下,温和开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总统选举中以1997的压倒性多数当选,支持哈塔米总统的改革派议员占据多数。伊朗的政治气氛逐渐缓和。
伊朗与许多阿拉伯国家恢复了正常关系。20世纪80年代,伊朗对写撒旦诗篇的英国作家拉什迪发出了死刑令。为此,欧盟冻结了与伊朗65,438+00年的关系,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末解冻。
1997 17年2月,伊朗成功举办伊斯兰峰会,哈塔米总统在会上提出“文明间对话”倡议,倡导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建立了一个神权高于一切的统一社会,非常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25年后,伊朗不得不在革命和发展、大炮和黄油、集权和多元、“输出革命”和“文明间对话”之间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