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用什么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

历史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通过实践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枯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客观因素使得课堂教学困难重重,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

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一,塑造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

由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能力、人格兴趣、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合而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教育能力。

具备这种条件的教师不仅能安心教育教学,还能善于处理和协调学生与同事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

“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的人格可以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终身受益。

(2)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仁慈。

在老师心中,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老师应该心胸开阔,包容所有具有不同个性和兴趣的学生。

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好老师,也是学生的慈爱长辈和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里。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包容。

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而是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来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重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有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老师用情绪去影响和教育他们。

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的越深,爱的越强烈。

其次,要落实对学生的关爱,形成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的无限忠诚。

教师不仅要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为私心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崇高的理想,从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正直构筑学生的正直,用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用自己的美丽描绘学生的美丽,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

(五)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老师总是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来激励学生追求卓越。面对挫折和失败,教师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不沉醉于成功而不上进,不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我们教师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

第二,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传统教学的主要活动是讲、板书和布置练习。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把学生当成接受者。课堂上的问答多是复述课本上的单词,老师扮演的是灌输知识和结论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对教师的“引领”要求更高。

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强调“学”,把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习者”的过程,让教师自己从知识传递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和才华;如何让课堂、小组合作、个体学习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比如研究金与南宋的对抗,课前预习1。你对岳飞的故事了解多少?你知道岳飞的男人蒋洪吗?2.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历史名人。为什么北伐打不赢?这两道预习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避免学生上课只靠老师灌输学习的被动局面。

上课的时候,在《满江红》阴郁而刺激的背景下,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渴望与同学们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岳飞的故事。有同学还带了一张岳飞在将军山拍的《还我河山》的照片。

师生互动很好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

有的提出:“老师,你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但为什么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落后于北宋?

景尧能消灭宋朝吗?“学生自己探索问题。

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极大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满足了教学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第三,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感到厌烦,难以理解,甚至不想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在课堂上穿插更多的内容、故事和事件,从而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所以老师要多学习,多看与本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科,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时代越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高。

决不能像* *同志写的那样,“墙头芦苇重根浅,山中竹笋厚皮空肚”。我们应该经常给自己充电。

比如《中国历史》第四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书中并没有提到这场战役是谁指挥的。老师要看一些资料才能明白,是福建长汀的杨成武将军。应该在课上指出,其他介绍可以穿插。

这样学生更关注,同时也觉得更有意思,使得干巴巴的单词扩大了。

第四,教师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语言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用语言向学生传播知识。

因此,教师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这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言不写,行不远”,所以教师除了内在素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才”)之外,还需要有过人的“口才”。

这样一来,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口若悬河,娓娓道来,生动形象地讲述人物故事,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另一方面,如果老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就会学会皱眉头,影响课堂效果。

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六课“抗日救亡运动新* * *”中提到“和平解决安事件”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解释“中国* * *为什么要和平解决安事件”,从当时复杂的形势中分析,讲清楚* * *中亲日派何的企图,如何夺取主导权。

教师应该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语言,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特殊认知倾向,是指人们的认识需要情感表达。

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人说过,“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

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快乐而光明的教学的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由于人类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和欲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内在动机,尤其是个人兴趣,往往是影响各种课程学习的重要潜在因素。

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节课都有一个“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功能,还具有多种功能,教师应特别注意并合理使用“课前提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每次上课,我都注意利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问题,以此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圣战开始”的时候,我把课前的相关提示设计成了以下问题:“卢沟桥事变怎么了?它象征着什么?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有没有和* * *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能粉碎日军的嚣张计划吗?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最后问:“你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

“这样,既能指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又能制造悬念,设置舞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六、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增加了图表的数量。

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包括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

图表是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和表达的功能。

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过去。

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文中的图表了解历史,引导学生徜徉于历史的殿堂,感受过去时代的脉搏,是一种便捷的学习历史的方式。

在谈到《红色政权的建立》这篇文章时,我充分利用了书中“海图”一课的一幅漫画《这么多人的吸我怎么受得了》,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受到地主、贪官、劣绅、军阀、土豪、帝国主义等人的剥削和压迫,被榨干了血,变成了骨瘦如柴的农民。

文章中的歌谣《当时农民三刀》:重租高利,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反映了农民遭受的沉重剥削和贫困生活。

以及当时农民土地很少,大部分没有土地的情况,这些图表和文字部分都可以生动具体地分析和讲述,既能加深学生印象,又能揭示中国* * *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见许多“图表”生动深刻;如果能充分利用,就适当利用。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运用巧记中学历史的速记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总结了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

准确的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是对于不是初学者的学生来说,历史的知识是庞杂的,根本无从下手。

其实这里有很多巧妙的方法,用后可以准确无情的记住。

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前缀法。

把核心词(大多是第一个词)拿出来,串起来押韵更好,然后读几遍。

示例1。清朝末代九帝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史载“康雍甘、贾道贤、同光轩”。

例2.1842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从南到北),记载为“广厦福宁”。

(2)、谐音法。

基本方法与“前缀法”相同,只是要精心选择核心词及其同音字,使其押韵,具有一定的生动意义。

如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有八位——易信、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沈葆桢、,分别编为“辛(Xin)范(fan)译(Li)坐(左)洞,审(沈)日商”。

(3)、奇怪的联想法。

联想越陌生,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比如军阀割据时,冯、曹锟、段及其支持者控制的领土,可以联想为“曹锟靠着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饿着肚子(江西),段端着一大碗(安徽)面(山东),这(浙江)应该(英国)很美。”

(4)歌谣法,即以“核心词”为基础,通过反复的选择和编排,使之成为押韵的顺口溜,最适合记住年份。

例:* * * *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七月,一大;7月1922,第二大;6月1923,三巨头;同期* * *一次,1924 1,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 * *一大24,1”。

(5)、排比。

即仔细分析历史事物,从中提取出具有连续性或对立性的“核心词”。这种方法作为记忆的载体,事半功倍,适用范围广。

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分别强迫清朝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五条,可以概括为“三外一失一开”。

赔款和开埠是近代大部分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三外”是指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旅游、经商、传教)、外交大臣(驻京)、外国船只(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港口自由航行)。

例:1927三次起义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抵抗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八、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吸收信息,增长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课外活动具有课堂教学难以具备的优势。

课外活动吸引很多学生走出课堂,面对现实,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外活动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

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课外活动强调手脑并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一门技能。

此外,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课外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世界,内容非常丰富。

比如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教育活动。

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要防止形式化和随意性。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管理,对课外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必要的物质设备是开展课外活动不可或缺的。学校要加大投入,不断添置相关设备,改善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

现在,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课外活动必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迫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外活动的天堂。

除课堂外,课外还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促进第一课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参观历史遗迹等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总之,教中有法,教中无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一堂课上,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我提到的只是教学中的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更新课题。所以,如何教好一门课,需要在今后不断探索,逐步丰富和完善,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