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鸿章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李鸿章是一个被人诬蔑了一百年的爱国英雄。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悲壮和苍凉。他以外交专家自居,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与曾国藩、左、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力与世界列强抗衡的人。慈禧太后说自己是“再造了之人”;他被西方誉为“东方的Shinsmay”,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为19世纪三大伟人。

仅以9000名新招募的淮军,击败了太平天国军事天才李秀成率领的65438+万大军。因此,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眼中的救世主。他是洋务运动的灵魂人物,有些外国人知道有皇帝但没有皇帝。

1883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到他在国外遇到的四个最伟大的人:法国总理甘贝特、德国总理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四大领袖中做实事最多的一个。他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当时清朝与列强尤其是日本的关系已经很紧张,各国都对清朝虎视眈眈。他曾说:“中国有两种开花炮和船,西方人可以收手。”在他主办的洋务中,中国有500多个第一,亚洲有200多个第一。他是中国许多现代事业的创始人,如电力、电信、邮政、金融、外贸、铁路、航运、冶金、造船、教育、翻译、出版、海军和兵器等。他培养了无数的高级人才。

他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是清廷提出防日战略的第一人。他曾大声疾呼:站出来保护我的“蓝色领土”,大中华的每一寸土地和海洋都不能让外敌觊觎。他曾系统地提出要防范日本等西方列强。

?如果李鸿章生在盛世,他将永垂不朽。可惜他生在乱世,虽然他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依然名垂千年。用“生不逢时”这个词来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李鸿章有大智慧。与旧派相比,他能清楚地看到中外形式。他虽然是清朝的重要官员,却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仍然在保护皇帝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李鸿章一生中最关键的是他签订的《马关条约》。李曾经是清朝的第一大臣,现在却成了一个丧尽中华民族精神的卖国贼,一个苟且偷生的小人。

其实他说是他签的真的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慈禧太后要他签,换句话说,慈禧太后要签《马关条约》,李鸿章只是替慈禧太后背黑锅。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错,而是整个清朝已经走向衰落。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当她说要签的时候,谁也拿她没办法。当时孙中山去了,还得签字。

李鸿章充满爱国情怀,大力改革后仍要接受丧权辱国的局面。那种心情真的就像喝水一样,他心知肚明。日本人只给了他说三个字的权利,签不签。李鸿章知道自己的任务,但还是咬着牙说不行。日本人大怒,用枪托打李鸿章的头。李鸿章的头上流出了血。他没有表现出害怕,仍然说不。

不怕死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面对这种拼死拼活的人,日本人也很无奈。他们无法让李鸿章妥协,只能给慈禧太后施压。慈禧太后一听,赶紧给李鸿章发消息:这个合同可以签了。不管日本人怎么说,换个和平就好。

李鸿章,说到底,是个满清重臣。他无法摆脱这个沉重的负担。他妥协了,不是因为日本人的恐吓,不是因为自己随时有生命危险,而是因为中国内部的压力。签合同是肯定的,但他还是坚持具体条款。慈禧派李鸿章去是对的。为了国家,他可以强硬到不怕死,也可以“软弱”到放下自己高贵的礼仪。

为了争取一些小的让步,李鸿章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作为战败国的使节,他终究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卢傲宗光回忆说:“当初赔偿2.2亿,他要求减5.2亿。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他就跪求减资2.2亿。最后,他恳求伊藤这样的减少作为他的告别。以李的身份来说,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光彩的。”

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马关条约》由最具代表性的李鸿章签署,但最终决定权在慈禧。李鸿章一生谨小慎微,将签订《马关条约》的全部过程都向慈禧做了汇报。换句话说,慈禧对中日谈判的全过程和最终结果了如指掌。李鸿章在日本举步维艰,慈禧却在筹备生日宴会。她不想打架。她告诉李鸿章,不管日本人。

世人对他的仇恨无可厚非,但客观来说,真正的汉奸是慈禧太后。李鸿章再厉害,也只是慈禧太后手中的一颗棋子。他改变不了慈禧太后的决定,慈禧太后是谈判卖国的总后台,李鸿章只是为她背负了千古骂名。

?李鸿章视《马关条约》为终身耻辱,发誓再也不踏足日本。当他73岁访美归来时,巨轮“华盛顿号”经过日本横滨。有必要换船回国。他以“恨马关之约,誓不登孙”的誓言拒绝登陆。无奈,随行人员只好搭起跳板。他不顾坠海的危险,奋力登上返航的船。

李鸿章一生智勇双全,是晚清的顶梁柱。可惜帝国黄昏哭了,树倒了,他决心杀贼,却无能为力。那时候很难回到清朝。李鸿章在晚清撑起半边天,每次都承担起帝国最不堪的事情。难怪梁启超后来说:“我敬,惜,悲李之遇。”?1901年11月7日,就在他去世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在病床上,强迫他签署了俄国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俄罗斯部长走后,周围的人都哭了:“我还有话要对nave说。我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周围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nave走了以后,再也不和中国为难了!还有,两宫马上就到北京了!”李鸿章眼睛一亮,嘴巴似乎想说些什么。身边的人都说:“我能完成未竟的事业,请放心!”“李鸿章78岁去世,带着无尽的遗憾。

他留下了一首送别诗:“努力了,还没离开马鞍就知道自己死了。三百年来伤国,八千里外吊民。秋风剑泪孤臣,斜阳旗将军坛。海外尘埃氛围犹在,不宜观望。”10月8日出版的《泰晤士报》165438用了整整两个版面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美国驻华大使馆降半旗表示哀悼。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闻讯都“泪流满面”,分别送给太傅、锦衣、苏、文仲,并送进京建祠。李鸿章是清朝唯一一个在北京建庙的汉人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