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茶的发展历史

欧阳修归田录:“茶贵于龙凤,谓之团茶。每八块饼重一斤。”

宋《画集》讲了唐宋间制茶技术的演变:唐鲁豫煮“草茶”,即散茶;唐贞元中期,长棍为建州刺史,且“以蒸焙研,谓之研糊茶”。

宋初清路易有一段话:“我们要建一个茶霜之州,得八个重臣子弟,献于福建达蒙。”

《春秋十国·南唐元宗年谱》载:“宝大四年(946)二月,命建州制奶茶。”奶茶和奶茶怎么做还没有详细介绍。后人分析,两种茶大致相似。都是将蒸熟的茶叶捣碎,掺入奶酪制成奶油,就像后来制作的“神曲”茶一样。

北宋初,“丁为福建转运作凤团”,后作龙团。从磨浆到牛奶,再到凤凰集团,是中国制茶技术的飞跃发展。

据《宋史·食货志》“茶分片茶和散茶两种。一片茶叶被蒸熟,串在一个真正的滚筒模具里。魏健(周)和建建(南建州)都是用竹子蒸编为格,是烤房里最精致的,别处做不出来。”

在《品茶录》和赵《北苑别录》中,从品茶和生产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团茶的制茶工艺。

团茶根据时间、地点、芽形、等级等分为许多等级,称为“类”。据《北苑别录》载,细彩有五等,粗彩有七等。细彩五类与类名、贡品数并列,粗彩七类不与类名并列,只计入贡品数,统称大小龙凤组茶。五类精彩的名称如下:第一类是“贝隆龚欣”,这是最早的产品,经过十几天的烘烤就“冲”到了京城;第二个节目是“贝隆尝试新事物”,欧阳修的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指的是“龚欣”、“尝试新事物”等第一批精品茶。第三类有15个商品名称,分别是龙团圣雪、白茶、豫园玉芽、万寿龙芽、上林一号、夜乙清宫、成平雅万、龙凤华英、玉除清味、七窝成恩、薛莹、叶韵、蜀葵、金钱和寸金;第四类有13个产品名称,分别叫“龙团生血”(不同于第三类的形状)、“乌寿鸭”、“万春银鸭”、“一念鱼宝”、“玉清青云”、“乌江寿龙”、“叶宇长春”、“瑞云香龙”、“长寿玉桂”、“兴国燕岭”、“香口烤岭”、“新”。第五期节目有六个名字,分别是太平嘉瑞、龙源报春花、南山英瑞、兴国岩采芽、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峰。《西溪于聪》一书将建安贡茶分为10类五个等级,其中有一部分是私人烘焙的产品,可见当时的贡茶并非都来自官方烘焙。团饼茶“多以名贵膏油其面”,“进贡者,略用冰片、膏油助其香。建安人试茶,不入香,恐盗其真。他们煮硬了,就拌上名贵的水果和草药,很有好处,就是不用(《茶记》)。至和年(1054,1055),四级以上贡茶不再加冰片,但加冰片者降为粗色。

苏东坡读了唐代诗人薛能的《蒋易烹更狂》一诗,认为唐代饮茶“肥而恶心”。所谓肥麻气,就是茶中夹杂着香味。虽“苍劲”“奔放”,却失去了茶的真香。所以,混有香料的,香气浓烈浑浊;浓郁的香气适合麻木的鼻子。冯在《茶记》中明确指出“香重”,“非上品”。赵霁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真香,而不似龙麝”,而朱权在《茶谱》中说:因陆羽过于夸张,崇尚奇淡,故将茶磨成细粉,再以其膏制成茶饼。到北宋仁宗时,已为这种茶饼设立了龙团茶、凤团茶、岳团茶等各种名称。茶饼混合了各种香料,茶饼表面涂上了金银。“不无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抢了茶的天然香味。直到宣和年间的大观,曹的大臣才听说了这种银白色的冰茶,取名胜雪无香。文在《史记》中记载,郑初制银冰芽时,也称之为“取茶采叶取心,清水浸泡,去冰片之香”。

龙凤茶业集团从977年开始到1391,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共计414。

据宋代樊雄撰写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开宝末年(宋太祖年),南唐失陷,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特制龙凤模型,并派使臣在北苑制作团茶,与民间茶叶有所区别。龙凤茶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宋真宗先平初(998—1003),宋代②任福建转运使,监制贡茶,并制作龙凤茶四十饼呈献给皇帝,深得其宠,封为“晋公”。此后,建州就有了两公斤的贡品大龙凤茶(八饼为一公斤),即大龙团茶或大龙凤茶。

宋仁宗庆联年间(1041—1048),蔡襄(3)被任命为福建转运使,负责监督北苑贡茶的制作,将丁伟宋朝开创的龙组改造为小龙组,更受朝廷赏识。蔡襄《北苑制茶》序中说:“是年,改上品龙茶。二十八块得了一斤,精致至极。它非常适合皇帝,仍然每年都奉献。”所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凡二十饼重一斤者,值黄金二两,但黄金可得,茶不易得。”也就是后世称之为:小龙团茶。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上书废除贡茶中的龙团茶。大龙茶兴盛了64年,小龙茶兴盛了350年。

龙凤团茶是蒸绿茶。据赵《北苑别录》记载,龙凤团茶的制作有六道工序:蒸茶、压茶、磨茶、制茶、黄茶、焙茶。即采摘鲜叶,用水浸泡,然后蒸熟,冷水洗净,挤干水分,挤干茶汁,放入砂锅中研磨,再制成龙凤模压饼。

附:

①:宋,建阳人,毛叔。学者称之为“杜山先生”和樊雄于1121-1125年间撰写的《宣和北苑茶贡录》。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记录了北苑茶的发展过程,二是记录了从宣和到绍兴的时期。樊雄之子熊科在1158负责贡茶管理制作时,补充了《宣和北苑贡茶录》的内容,绘制了38幅茶饼图。

②宋代:宋,字子知,苏州常州(今江苏常州)人,著有《茶图》。宋太宗来化年间(988-1003),在福建任转运使,管理北苑皇家茶园,负责监管贡茶,在河源创制“石乳”。宋代丁伟说:“石乳。诗人黄庭坚对河源茶赞不绝口:“吉云自龙且苍壁,元丰犹未明。在第一个春天,河源包公捆绑香玉食品。”道:“茯茶味美、甜、滑,这是茶的全部,而北苑河源的产品则两者兼而有之。"

③蔡襄:宋,(1012—1067),字,仙游兴化(今福建)人,北宋著名学者、大书法家。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曾任大理寺法官,福建转运使。著有《茶记》,成书于宋三年(1051),定稿于至平元年(1064)。第一部分讨论茶,包括茶的色、香、味,藏茶、炒茶、茶末和茶序。第二部分讨论茶具,重点是泡茶用具和沏茶用具;首次记载了北苑贡茶加入香料的情况,全面介绍了饮茶的方法。自成体系,是唐代继陆羽《茶经》之后影响最大的一部书。

(4)赵:宋驻闽使,掌管财会部。1186年撰写《北苑别录》,记载了宋代名茶90余种,主要是蒸青团饼茶。因为加了冰片香料的团茶喝了之后又闷又心烦,朝廷的皇帝不太喜欢,于是就有了不加香料制作新茶的命令,也有了按照天意研制的新茶,等等。民间逐渐改变了掺香料的习俗...这大概也是冰片加香料熏茶,明清时期虽仍有遗留,但难以发展延续的重要原因。

阿清朝人俞樾在《现代人的制茶方法始于明初》一文中说:德福《野后天补遗》说:“国初四方贡茶,基于建宁、杨等敬慕,宋代仍制。那是一个大大小小的龙组。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朝廷十分重视劳力和民力,停止制作团茶,只采茶芽推进。产品有四种:探春、第一春、第二春、紫笋。茶叶调味捣碎成细粉,已经扭曲了味道。“今人只取出芽之精华,画春立鼎,一饮而尽,然后开启千古饮茶之宗。我不知道我的曾祖父是否真的开创了这种方法。鲁豫有灵,必躬身。蔡在地下,亦惊矣。”

宋代龙凤团茶制作过于精细,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随着宋朝的衰落,龙凤团茶也走到了尽头。元朝的统治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不喜欢这种精致委婉的茶文化。普通文人,普通人,没有欣赏的能力和时间;他们更喜欢用新技术制作的条形散茶。朱元璋天下安定之时,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龙组,此龙凤组茶成为历史绝唱!龙凤团茶失去了仰慕者。过去,茶园是枯萎的。几百年过去了,连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都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