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明信片是怎么开始的?

1?“上步”明信片明信片1874上海工信部信访局首次发行邮资明信片。邮资图为经信局发行的第二版《小龙》邮票图案,图幅尺寸为120mm×75mm,纸张厚实,平整,抬头加英文“SHANGHAILOCAL”。这部电影在中国。将来,博物馆将发行两张邮资明信片。其他商埠发行的明信片如下:烟台:3张,邮资图为烽火台。镇江:2件。邮资图为镇江金山风光。九江:1。邮票图片显示的是帆船和宝塔。重庆:2件。邮资图是风俗画。我们认为,这些邮资明信片和商业口岸票一样,是在中国使用的,发挥了邮政功能,但不是国家发行的,不能算是中国早期的邮资明信片。

2?大庆邮政发行的邮资明信片共四版七种。1897 10 6月1日发行了第一套“团龙图”邮资明信片,俗称“青一片”,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中国邮政用品的起源地。有邮资的明信片方便实用,但当时中国人因为传统观念,不愿意公开私人信件的内容,所以不接受“明信”的方法。所以“清一片”主要是外国人在中国用的。由于当时中国没有加入万国邮政联盟,所有寄往国外的明信片都必须贴上中国已加入的国家的客邮,才能寄往世界各地。因为大庆邮政的邮政总局是外国人控制的,他们知道中国人不收明信片,所以明信片的设计、印刷、发行都是外国人负责的。设计者是德国野生动物。最初设计的邮资明信片是水平的。邮资金额和“大庆邮政”字样放在双层圆圈内,圆圈两侧立着两条龙,下方的缎带上写着英文“Imperial China Post”。整个设计与欧美国家的国徽、市徽颇为相似,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风格独特,但因故未被采用。邮资明信片最后是竖排的,椭圆形邮资图包含两个圆圈,上圈绘有龙和祥云,下圈建有面值和常青图案。龙是大清国的图腾,常青象征不朽。“大清邮政”的中英文分别排列在椭圆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清一篇》是日本筑地印刷厂平版印刷的,一方面便宜,考虑到中国汉字在欧洲总是刻得很差,在日本也能做得很好。图文是粉色的,纸板的纸又薄又软。由于成本低,质量与同时期的欧洲片相差甚远,在新片中很难看到有尖角的上品。纸张颜色是浅米色,比较灰暗,所以图文不鲜艳,有一种陈旧感。“清胰片”的用户多为外地人,且多寄国外,所以国内的翻盖式销售片很少,价格也比新款高。“青二片”的图案和样式与“青一片”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纸张和厂标。第二张胶片由英国伦敦沃德路公司印制,明信片底部印有工厂名称“Waterlow&Sons,Limited,LondonWall,London,E,C”,这是中国唯一一套印有工厂名称的明信片。其纸张光滑、厚实、坚硬,刷色鲜艳,质量远胜于单张。“清二片”的使用阶段,恰逢1900年至1902年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德国用第二部电影盖上各种军事邮戳,作为军事免邮电影,留下了侵略者的证据。同时首次发行了两张明信片。万国邮联规定国内明信片必须是绿色的。清朝的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是红色的,不符合规定。为了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大庆邮政将库存的剩余胶片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福州等地,加盖英文“SOLDINBULK”(分批出售)字样,分批打折出售,每包50张。一块的价格是面值的十分之一,第二块对折。因为邮票是各个邮局自己刻的,规格、形式、邮票颜色、针印位置都不统一,所以可以区分邮票的地方。承保的次级片剂总量为40?6万(总发行量69万),双膜总数5?6万张(总发行量40万张),盖章的一级片数量很少,很少见。1907 65438+10月1《青三片》出来了,单双片都上映了,颜色改成了绿色。两张片子正常的排版应该是正片在右边,对折在左边。但是我们发现双膜的右折,原膜是左右折的。据考证,这种双膜只有11片,很少见。《清代四时》改为青绿山水,1908年4月发行。边境线取消了。根据万国邮政联盟的规定,“大庆邮政明信片”的正文上方印有法文“CARTEPOSTALE-CHINESE”,下方加了一个T字线。

3?“中华民国”明信片1912“中华邮政”最早将“中华民国”二字印在清代第四版团龙明信片上发售,后于10年发行五色国旗明信片,这是民国时期正式发行的第一张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