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卫街的名胜古迹
灵山卫古城。明清时期,灵山卫是中国北方海域重要的海防关隘。据《灵山魏徵》记载,“灵山卫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为防海而设。”这里山高坡深,形势险要。西北四面环山,东临大海,前有灵山岛,后有齐长城,左有,右有大竹。山路蜿蜒,大有守关万人不能逼之势。石岭山卫下辖前、后、左三处。前所为下河寨,下河寨有城,故位于胶南市琅琊镇驻地下河城。后胶州守千户,隶属胶州城。左在卫城。同时沿海还有30座烽火台码头,12座海岸城堡,30座军营。军户屯驻战车,硝烟预警是战,海上风平浪静是农。军营的耕种收入就是军费,上缴总督府的一部分钱粮就是国家军费。
历史上,灵山卫城共修建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明朝洪武五年(1372)。右丞相徐达派都督祝星修筑土城,以防敌军。建成后,城池三里环绕,城墙高20尺,厚10尺,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20尺,宽20尺。第二次,永乐二年(1404),他指挥郭冲建新楼。城的周长扩大到五英里,有青砖,四个门和门楼,并增加了十多个商店。第三次,弘治元年(1488),副巡抚命张再次重建,并在四面八方设门,称东朝阳,西阅武,南镇海,北承恩。
经过三次修建,灵山卫城城规整齐,规模宏大。“魏徵。《鉴志》载:“四门开,街道十字形,皆方方正正,巷中有石棋子。有一条界河从北水门进入,从南水门离开,在城南汇合,逐渐入海。”这座城市分为四条街:东、西、南、北。有健康部、龚雪、体验部和藏獒。城东有武场,有将军,有会馆。城外还有社坛、风坛、云坛、雷坛、雨坛、先农坛、城隍庙、关帝庙、玄武庙、三官庙、三寺、马神庙、观音阁、福寿寺、朝阳寺等宗教建筑。有林文广场、朱轼广场等广场表面建筑;有通济桥、昌平桥、何英桥和小石桥。
清雍正十二年(1734),灵山合并后,古城日渐冷清。卫城在道光年间开始坍塌。到民国二十年(1931),只剩下四座城门和部分城墙。1960年代初期还留有西门和部分残墙,现已全部拆除。只有烽火台还留在城南。
咸丰七年(1857),灵山卫古城旁出土“齐国三量”。为清代魏县著名碑刻家陈介祺所收藏。左关的税吏都是战国时田代齐之后铸造的。一件是紫鹤子壶,又名秋官壶,9行108字铭文;一件是陈淳壶,又名左关壶,铭文6行4字;一个是左关,又名左关,碑文4号叫“左关之”。大量的青铜剑、匕首、矛、旋等。“齐国三量”和灵山卫附近出土,表明了当时该地的军事战略地位。
宋金时期陈家岛海战遗址。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大举南侵,以工部尚书苏宝衡为浙东水军统帅,益都郑家奴为副统帅,以此为向导,火速在胶西建造战船,伺机进攻汴梁临安。同月,金军战船从胶西海口出发,停泊在唐岛湾。宋将军包利、其子龚佐和率领水师到石臼山准备战斗。当晋军中有数百名汉族水手时,包利了解到,虽然晋军人数众多,但他们不熟悉海上航线。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南风,宋军的战船迅速地停泊在北方,士兵们手持战刃准备战斗。金船的司机大部分是汉人。当他们看到包利的水师时,他们把金兵骗上船。金兵对松石的突然到来一无所知。宋战船风驰电掣过石臼山,逼近陈家岛敌舰。鼓声震荡,宋金兵大惊。他们逆风起航,船在数英里之外。被风浪卷到一处,营地一片混乱。宋兵齐声发射火箭,因为金帆都涂了油,箭打中后火势蔓延,烧了上百条船。包利让壮士们跳上敌舰,肉搏起来,杀死了无数敌人。金军副统帅郑燕红加努和雄州刺史阿瓦被杀,三千多金兵逃到陈家岛投降。苏宝恒见潮水退了,就坐船逃了。在战斗中,宋兵缴获了数万份南征诏书、印章、历法、武器、甲胄、粮食等。抬不起来的就被火把灭了,大火烧了4天4夜。陈家岛海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海战。
灵山岛位于灵山卫古城南部,距大陆约10公里。狭长,南北约5公里,东西约1.5公里,面积约7.2平方公里。灵山岛最高峰海拔513米。它是中国北方最高的岛屿,仅次于中国台湾省岛和海南岛,是“中国第三高岛屿”之一。因为古书上有“雨前云来,太阳先升,若有灵”的记载,所以得名灵山岛。灵山岛有3000多居民,分为12个自然村。灵山岛山高海阔,气象万千。山峦起伏,植被茂密,郁郁葱葱。
灵山岛是典型的火山岛,火山喷发落下的角砾岩在这里风化剥蚀,形成锯齿状山脊,发展成多达56座山峰,其中灵山、歪头山等山峰有七八座。灵山岛东南部受海水侵蚀,形成虎口、象鼻山、石秀才等独特的海蚀地貌,观赏价值很高。
灵山岛上的渔民村风格独特,住在悬崖上,海边,或半藏的山涧旁。梯田、绿树、碧海、红瓦、蓝天交相辉映。从海上望去,犹如翡翠漂浮在海面上,所以有“灵岛浮菜”的美誉,是古代“胶州八景”之一。浮翠阁位于城口子村,是灵山岛的标志性建筑。附近的望海楼,据说是的妹妹舒出家后住在,现在在原址上重建。
灵山岛上有几棵“拉妈妈”的古树。相传是明初从四川迁来的王兴家族种在祖坟上的。如今,这种奇怪的树就像一把伞,杆如鹤胫,皮如鲸鳞,枝如龙爪,引起了林业专家的注意。目前,灵山岛的林地覆盖率已达70%,是我国北方海域少有的“海上绿洲”。
唐岛位于灵山东南部南海,海拔19.5米,面积约0.75平方公里,距大陆海岸线最近点0.4公里。据清乾隆《交州志》及史迹记载,“唐太宗招高丽于此为师”,故名唐岛。岛上有一个马饮水池,常年有水。古炮台1座,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西与大珠山古珠口要塞相隔,呈穹窿之势,属灵山卫。
朱晓位于灵山卫街道西北,西接朱茵东北部,北接黄岛区新安西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顶部海拔724米,是胶南的最高点。朱晓山巍峨雄伟,气象万千。小珠大珠相映成趣,被称为“双珠嵌云”。山上有许多奇怪的岩石和名胜古迹。主峰顶部正对白石顶南北,上面有天门和天桥。大屋顶后有悬背石、船石、直楼,前有万井、四角石、瀑石、穿心石、纱帽石、尖顶石、仙人迹、朝阳寺、龙泉、龙宫。现在寺庙和神社里只剩下遗物了。大定以东有卧单石、黄牙石、无定山,有两个天然洞穴。大定西侧的钟楼古朴独特。条幅上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几个大字,至今保存完好。朱晓还有太平寺、白云寺、陈双烈寺等遗迹,北麓有蜿蜒的长城。
朝阳寺,又名天启寺,位于朱晓东南侧中部,黄石泉村以北,石岭子村以西。山下五里,即明清海防重镇灵山卫。朝阳寺建于唐玄宗大中元年(847年),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重修。这座寺庙结构宏伟。在1960年代,它被拆除了,只剩下断壁残垣。
原朝阳寺占地5亩。院内有65,438+00座寺庙,建筑多为青砖青瓦,游廊、飞檐、拱门上的彩绘建筑。主寺朝阳寺前有一条隆起的山脊,东西走向。这座山陡峭险峻,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朱晓山前。在嶙峋的山顶上,依次建有王陵宫、观音老母庙和尼姑塔。两庙一塔独立于山顶或山坡,与一溪之隔的北侧七庙相对应。溪水中有高耸的巨石,参天的大树,叮叮当当的山泉。两山之间有一座石桥,矗立在小溪上,是连接前山和后殿的唯一通道。
朝阳寺的寺庙和祠堂都建在两座山梁上,它们的建筑或依次相连,或与山并肩而立。或者沿地形坐在周边;或倚在陡峭的悬崖上,其服饰雄伟、庄严、肃穆。多佛的神灵表情各异,喜怒哀乐,栩栩如生。与朝阳寺相连,按王龙殿、冰雹殿、牛王殿的顺序排列。龙王殿前是伊王龙泉,前方七八米处是观音阁,矗立在小溪旁。亭子上有题词:“明崇祯四年造”。这家医院还有三棵云南花楸和三棵银杏树,都是千年老树。大树的树干需要几个人拥抱,树荫遮天。当地民谣:“王堂重建,不记风云。”
王龙的春天是一个天然的春天。水深米,宽不到米。泉外有两个入口,都是从泉中溢出的。王龙的春天冬暖夏凉,四季气温正常。春天有一种黄鳝,长得像蛇,白色的身体上有一点黑色的斑点。下雨阴天的时候,它三三两两地从泉边游到水湾。当地民间谚语:“白龙(白鳗)出泉,必有雨。”
求雨是当地一项盛大的仪式。每逢大旱,周围十里八乡的人就聚在龙王殿前设坛供三兽燃烛。在和尚的指引下,一个穿蓝衬衫的农民进入龙王殿,先敲礼念祷文,然后
从庙里拿出一个有龙纹的瓷瓶,小心翼翼地踏入泉中。第三次磕头后,和尚提水装瓶。装满水后,他将一束柳枝插入瓶颈。农夫把瓶子带回家,等雨下了再把水送回泉边。送的时候,锣、鼓、鞭炮齐鸣,感谢龙恩。
朝阳寺每年有两次大型庙会,在方圆数百里都很有名。一是春天四月初八,樱桃裂笑的时候;另一个是秋天的10月15日,庄稼入库之后。为了赶上庙会,远道而来的人要早一天起床,呆一呆,第二天就占好位置。进出朝阳寺只有一条路。来庙里进香的,会赶着去看戏的,还有观光的,山路上行人如织,车辆和毛驴日夜经过。久而久之,小路被轧成了浅沟,浅沟被山洪冲刷,沟越来越深。木制独轮车过不去后,我们只能和毛驴一起爬。驴多屎多,从此这条沟就叫“驴屎沟”。去朝阳寺要经过驴粪沟,因寺而出名。现在庙毁了,驴屎沟还在。
灵山卫历史悠久,历史上人才辈出。明初,他因为住在各军户,以武将闻名。吴恙侯爵吕雪,在“靖南之变”中骁勇善战,初战九门,受到燕王朱迪重用,被赐名。后来转战北方,屡立战功。朱迪即位,并授予三代侯爵诰。仁宗即位后,还封太子太保。在灵山的魏先名族中,明清时期的进士、举人、龚升就有300多人。其中,曾任江西道御史的苏聪,巡行江南,斩断豪强,举荐人才,辨别冤狱,扬利除弊。焦福恒,名噪一时,引领胶州文坛60年。宋素有“一人在涞县”之称。苏卓是《群语斋诗集》的作者。苏乾修编撰的《灵山魏徵》八卷,为后人研究灵山魏古城留下了详实的资料。
金石屋位于灵山卫镇北门里村委会北侧。如今,村委会的大门是以前进士府的正门,院子是王金狮府。
第一。金师傅是清代丙辰科进士王(1676)的官邸。现在大部分房子都拆了,只剩下西北角的院子。院落大门朝西,有三栋楼,是原大宅的西北角门。立砖影壁迎大门,绕过影壁,坐在朝南的正房。房子是硬山,青瓦覆盖,砖檐重叠,青砖砌墙,石灰石勾缝。一排6个房间,界墙分成两个院落。